李愛群,關澤勇,劉小偉
1.中國石油中心醫院(河北廊坊 065000),E-mail:liaiqun30400@126.com;2.河北省廊坊市人民醫院;3.武警后勤學院附屬醫院
?
心脈隆注射液加載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觀察
李愛群1,關澤勇2,劉小偉3
1.中國石油中心醫院(河北廊坊 065000),E-mail:liaiqun30400@126.com;2.河北省廊坊市人民醫院;3.武警后勤學院附屬醫院
摘要:目的觀察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載心脈隆注射液的治療效果與不良反應。方法將198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按是否使用心脈隆分為治療組(100例)和對照組(98例)。對照組主要藥物為利尿劑、各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受體阻斷劑、洋地黃類藥物、硝酸酯類藥物、醛固酮受體拮抗劑、硝普鈉注射液、心肌營養藥物。治療組在上述藥物基礎上加用心脈隆注射液5 mg/k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200 mL中靜脈滴注,滴速(20~40)滴/分,每日2次,5 d為1個療程,連用兩個療程。結果測定左室射血分數變化(LVEF)、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 BNP)、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并根據美國心臟病協會(AHA)NYHA分級標準的分級改善情況判讀療效。治療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載心脈隆注射液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臟功能,且未見不良反應增加。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心脈隆注射液;心功能;臨床表現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最后階段,預后差,病死率高,病人痛苦,反復住院對家庭及社會的負擔較大[1]。在許多大規模臨床試驗基礎上,多種藥物被證實能夠使心衰病死率降低,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上對心衰的治療不斷發展進步。美國心臟病協會(AHA)先后于2001年、2005年、2009年、2013年發表了心衰診療指南,歐洲心臟病協會(ESC)先后于2001年、2005年、2008年、2012年發表了心衰的診斷及治療指南,我國也先后于2002年、2007年制定了“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療建議”和“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并于2013年進行了指南修改。對于心衰的治療與以前有了巨大的變化,臨床醫生在心衰治療過程中也有了明確的規范。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自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有了重大的轉變,治療目的從短期改善血流動力學狀態轉變為長期修復性策略,以改變衰竭心臟的生物學性質;從強心、利尿、擴血管藥物治療轉變為神經內分泌的調節治療,并積極應用非藥物治療方式。治療的主要目的除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更主要的是防治心肌重構,降低病人死亡率和再住院率[2-3]。
國內外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在實際診療過程中指南和臨床實踐仍有差距。心脈隆為美洲大蠊提取物,有益氣活血、通陽利水作用,為各種心臟病引起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輔助用藥,用法為5 mg/k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200 mL中靜脈滴注,滴速(20~40)滴/分,每日2次,5 d為1療程。無需心電血壓監測。本研究對2014年9月—2015年1月中國石油中心醫院心內科住院的心衰病人進行回顧性分析,了解心衰臨床特點及心脈隆在治療心衰過程中療效及存在問題。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回顧性選取2014年9月—2015年1月中國石油中心醫院心內科住院的心衰病人198例。所有病人均符合2007年指南制定的診斷標準,左室增大,左室收縮末期容量增大及左室射血分數(LVEF)≤40%;有基礎心臟病史、癥狀及體征;有或無呼吸困難、乏力和液體儲留(水腫)等。心功能分級胺NYHA分級分別為Ⅱ級~Ⅳ級,按心衰階段分為臨床心衰階段(C期)及難治性終末心衰階段(D期)。將198例心衰病人按是否使用心脈隆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齡67.34歲。對照組98例,男58例,女40例,年齡68.12歲。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左室射血分數、BNP前體(NT-ProBNP)、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相近。
1.2方法對照組:主要藥物為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β-受體阻斷劑、洋地黃類藥物、硝酸酯類藥物、醛固酮受體拮抗劑、硝普鈉注射液、心肌營養藥物。治療組:在上述藥物基礎上加用心脈隆注射液,5 mg/k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200 mL中靜脈滴注,滴速(20~40)滴/分,每日2次,5 d為1療程,,連用兩個療程。病人在用藥前實施皮膚過敏試驗,皮試陰性者才入選。
1.2.1左室射血分數變化及左室舒張末期內徑采用彩色多普勒二維超聲顯像儀,在治療前后測定左室射血分數和左室舒張末期內徑。
1.2.2N-末端腦鈉肽前體濃度的測定在住院后第2天用藥前及住院第12天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做血漿NT-ProBNP測定,方法采用放射免疫膠體金法測定。
1.3療效評定心功能分級按美國心臟病協會(AHA)NYHA分級標準。顯效:心功能改善2級以上,NT-ProBNP明顯下降或恢復正常,射血分數明顯提高,癥狀、體征消失;有效:心功能改善1級以上,NT-ProBNP下降或恢復正常,射血分數提高,癥狀、體征好轉;無效:心功能無改善,BNP無明顯改變或升高,射血分數無明顯改變或下降,癥狀、體征無變化或加重甚至死亡。
2結果
2.1兩組心功能指標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NT-Pro BNP、LVEDD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P<0.05),且治療后心脈隆組明顯低于治療后對照組(P<0.05)。LVEF較治療前均明顯上升(P<0.05),且治療后治療組明顯高于治療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2.2兩組臨床療效治療組在顯效率與總有效率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 例(%)
2.3不良反應治療組有2例,對照組有1例在輸液過程中出現輕度心悸感,較長時間聽診未見心律及心率的明顯改變,上述情況僅經過減慢滴速未作其他特殊處理緩解,后續用藥未再發生上述現象。血生化、血尿常規用藥前后均未見明顯變化。兩組均未發現其他嚴重不良反應。
3討論
心衰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表現,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慢性心衰的病因依次為冠心病、高血壓病、肺源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瓣膜病、老年退行性瓣膜病,以冠心病居于首位,其次是高血壓病,瓣膜病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慢性腎功能不全所致心功能不全也占了4%左右,肥厚性心肌病、擴張性心肌病在慢性心衰中也占有一定地位,我國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不完全一致。從住院病人調查結果看,心衰病人入院時大部分為Ⅲ級~Ⅳ級,無論是醫生還是病人對于心衰的認識仍然不夠,發現、治療脫延,且部分需手術病人無法接受外科治療,導致病情發展較快。
本研究對心衰病人經常規治療加用心脈隆注射液治療后觀察臨床癥狀、BNP、心臟彩超及不良反應等情況,結果發現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組BNP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均無明顯副反應。本結果說明心脈隆注射液能明顯改善心衰病人臨床癥狀、體征及預后,其機制是心脈隆有效成分腦利鈉肽與特異性的利鈉肽受體結合,引起細胞內環單磷酸鳥苷的濃度升高和平滑肌的舒張,擴張動脈和靜脈,降低心室前后負荷。它是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天然拮抗劑,可以拮抗心肌細胞、心肌纖維原細胞和平滑肌細胞內的內皮素、去甲腎上腺素、醛固酮,擴張腎小球動脈,抑制近曲小管對鈉的重吸收,產生利尿、利鈉作用,但不增加尿鉀排泄,同時,還能夠抑制轉化生長因子誘導的心肌纖維化,逆轉心室重構,并且沒有正性肌力作用,不增加心肌耗氧[4]。因此可迅速、有效地改善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流動力學,而且不激活甚至降低神經內分泌對心臟的毒性作用,改善心室重構[5-6]。
本組研究結果表示,心脈隆在治療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與對照組比較,能夠明顯改善心衰癥狀及心功能,改善心室重構,降低病死率及再住院率[7-8]。
參考文獻:
[1]Mosterd A,Hoes AW.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heart failure [J].Heart,2007,93(9):1137-1146.
[2]Me Murray JJ.Clinical practice.Systolic heart failure [J].N Engl J Med,2010,362:228-238.
[3]Shah AM,Mann DL.In search of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and strategies for heart failure:recent advances in basic science [J].Lancet,2011,378:704-712.
[4]唐曉鴻.心脈隆注射液藥理作用和治療心力衰竭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08,17(6):461-464.
[5]張曉華,潘俊霞,秦利強,等.心脈隆注射液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6):667-668.
[6]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等.急性心肌梗死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34(4):389-394.
[7]羅梅,蔣華.心脈隆注射液治療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2):155-156.
[8]姚恩輝,李世春,王華軍.心脈隆注射液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及血漿BNP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雜志,2014,17(27):3239-3241.
(本文編輯王雅潔)
(收稿日期:2015-10-12)
中圖分類號:R541R256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5.024
文章編號:1672-1349(2016)05-05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