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向敬 王 媛 王 偉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呼吸內科,山東 濟南 250033)
?
DC/CIK聯合吉非替尼治療EGFR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
蔡向敬王媛1王偉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呼吸內科,山東濟南250033)
〔摘要〕目的探討自體樹突細胞(DC)/ 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聯合靶向藥物吉非替尼治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安全性及療效。方法選取該院診治的90例EGFR突變的NSCLC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方法分為聯合組和單藥組,單藥組采取口服吉非替尼進行治療,聯合組DC/CIK聯合吉非替尼進行治療,比較兩組療效。結果聯合組近期有效率(DCR)和疾病控制率(RR)及明顯高于單藥組(P< 0.05);聯合組經過治療后外周血淋巴細胞表型CD3+ 、CD4+ 、CD4+/CD8+、自然殺傷細胞(NK)明顯高于單藥組(P< 0.05);聯合組較單純化療組患者體力下降和食欲減低明顯降低(P< 0.05);聯合組與單藥組的無疾病生存進展時間(PFS)延長了2.5個月,兩組間差異顯著(P<0.05);聯合組CIK輸注后出現發熱5例、胸悶3例,經對癥處理后緩解,兩組皮疹和腹瀉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結論DC/CIK聯合吉非替尼治療EGFR突變的NSCLC,可以提高患者DCR和RR,減少化療藥物對患者免疫力的影響,提高抵抗力,延長患者生存期,且安全性較好。
〔關鍵詞〕樹突細胞/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吉非替尼;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非小細胞肺癌
非小細胞肺癌(NSCLC)5年生存率極低,且大多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1〕。近年來靶向藥物治療因其高度選擇性、副作用小、療效確切〔2〕,逐漸應用于臨床,但是隨著臨床應用,單藥化療存在的原發性和獲得性耐藥情況,影響其療效。樹突細胞(DC)具有強大的抗原呈遞作用,其在肺癌患者免疫機制的產生以及調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對腫瘤細胞具有一定的毒性溶解作用〔3〕。本文應用吉非替尼聯合DC/CIK治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的晚期NSCLC患者,得到了一定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聊城市腫瘤防治院住院的90例患者,均經病理確診為ⅢB或Ⅳ期的NSCLC患者,其中11例鱗癌,74例腺癌,其他5例。納入標準:(1)KPS 評分在60分以上,預計生存期大于3個月;(2)所有患者均經過EGFR/ALK、ROS1 等基因檢測。排除標準:(1)對于CIK細胞生物治療過敏的患者;(2)患有嚴重心、肝、腎疾病的患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本研究通過聊城市腫瘤防治院倫理學委員會的批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聯合組(45例)和單藥組(4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聯合組:口服吉非替尼250 mg/d治療,在服用吉非替尼前1 d,采集患者的靜脈血并分離淋巴細胞,誘導并培養出DC、CIK,皮內注射DC,靜脈滴注CIK,1個周期為28 d。DC細胞數量>5×106/ml;在淋巴結富集區10 cm范圍進行注射,注射時間分別為第7、14、21、28天。CIK則進行肘靜脈回輸,調節30滴/min,細胞數量>6×108/ml,分別在第12、14、16、18、20天進行滴注。單藥組:給予吉非替尼250 mg/d治療,至少1個月復查評估1次,直至出現病情進展。
DC/CIK的制備流程:(1)血液采集。(2)自體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分離。(3)DC誘導,100 ml 5%人AB型血清RPMI1640完全培養基后進行細胞濃度調整,補足細胞因子,加入重組人腫瘤壞死因子(TNF)-α,誘導DC細胞成熟。(4)制備腫瘤細胞株抗原并進行CIK誘導。(5)取培養物進行細菌與真菌的培養,并分別檢測支原體、衣原體以及內毒素(標準:病原學檢測陰性,內毒素<5 Eu)。
1.3評價指標
1.3.1療效評價免疫功能通過T細胞亞群數據進行評價;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2個周期后生活質量。無疾病進展生存時間(PFS)指從患者開始治療到明確疾病進展的時間。
1.3.2安全性評價兩組隨化療周期進行常規化驗檢查,包括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凝血系列,心電圖及心臟超聲。主要觀察患者在 CIK 回輸過程中及以后出現的不良反應(根據藥物毒副反應判定標準NCI-CTC4.0)。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χ2檢驗、方差分析和Kaplane-Meier分析;安全性評價采用描述性統計。
2結果
2.1近期臨床療效聯合組的近期有效率(DCR)、疾病控制率(RR)(82.2%、55.6%)明顯高于單藥組(40.0%,73.3%),其中部分緩解 25 vs 15例,穩定12 vs 13例,進展8 vs 17例(P< 0.05)。
2.2免疫狀態聯合組經過治療后外周血淋巴細胞表型CD3+、CD4+、CD4+/CD8+、自然殺傷細胞(NK)水平明顯高于單藥組(P< 0.05),見表1。
2.3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價對比聯合組與單藥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體力、睡眠、食欲、體重等指標,聯合治療組體力下降(8例)(χ2=6.25,P=0.012)和食欲減低(7例)(χ2=4.8,P=0.028)明顯低于單藥組(18例、17例);另外,睡眠差9 vs 14例,體重下降7 vs 14例。
2.4兩組PFS比較見圖1。截止到最后隨訪時間,聯合組的PFS為10.6個月,單藥組為8.1個月,聯合組較單藥組延長了2.5個月,兩組間差異顯著(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CD3+、CD4+、CD8+和
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單藥組比較:2)P<0.05

圖1 兩組患者無疾病進展的生存曲線
2.5不良反應聯合組出現皮疹 20例(44.4%)、腹瀉8 例(17.8%,其中Ⅲ度腹瀉 1例),單藥組皮疹 19例(42.2%)、腹瀉9例(20%,其中Ⅲ度腹瀉 2例),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患者輸注CIK后5例出現發熱,3例胸悶,對癥處理后癥狀緩解。
3討論
隨著腫瘤發生機制的逐步闡明及基因突變與肺癌的關系的研究,分子靶向藥物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分子靶向藥物作用于腫瘤細胞的某些靶點,通常這些靶點在人體正常細胞中不表達或很少表達,所以靶向藥物在殺傷腫瘤細胞時對正常細胞無影響或影響很小。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可用于NSCLC的一線、二線、三線治療及輔助治療〔4〕。研究顯示,吉非替尼單藥治療晚期NSCLC客觀有效率為30.0%~40.0%,RP為70.0%~80.0%〔5,6〕,由于其與傳統的細胞毒藥物作用靶點不同,故不良反應較輕,對于敏感突變者療效好,但遠期耐藥不可避免。
腫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將會隨著不同的免疫程度而發生不同的抑制作用,而當機體出現腫瘤細胞時,免疫應答則將很難被調動〔7,8〕。DC/CIK免疫治療能很好地調動免疫應答,其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對腫瘤細胞具有直接殺傷作用且對機體不會造成嚴重不良反應的優點。絕大多數的腫瘤細胞均可以通過放化療來進行殺滅,疾病復發的根源是殘存的腫瘤細胞〔9,10〕。有研究結果表明,輔助性CIK治療對于淋巴瘤、肝細胞癌、消化道腫瘤的PFS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且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1〕。Ando等〔12〕研究發現了CIK細胞用于逆轉吉非替尼耐藥治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本研究說明聯合組患者的免疫狀態相對要好,這種免疫能力不僅增強抗腫瘤效果,而且還可抵御病原菌感染,避免伴發感染性疾病。而且在應用吉非替尼治療的基礎上加用DC/CIK生物免疫治療可明顯延長患者的PFS,說明DC/CIK與化療藥物聯合使用可起到協同抗腫瘤作用。
本研究的缺點是因隨訪時間短,未能統計兩組患者的總生存時間,并進行比較。目前細胞免疫(DC/CIK)主要存在實驗設備昂貴,體外培養條件要求高,患者花費較大的缺點。
4參考文獻
1Molina JR,Yang P,Cassivi SD,etal.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epidemiology,risk factors,treatment,and survivorship 〔J〕.Mayo Clin Proc,2008;83(5):584-94.
2Mok TS,Wu YL,Thongprasert S,etal.Gefitinib or carboplatin-paclitaxel in pulmonary adenocarcinoma〔J〕.N Engl J Med,2009;361(10):947-57.
3Gunzer M,J?nich S,Varga G,etal.Dendritic cells and tumor immunity〔J〕.Semin Immunol,2001;13(5):291-302.
4中國醫師協會腫瘤醫師分會,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臨床化療專業委員會.中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和間變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診斷治療指南(2014版)〔J〕.中華腫瘤雜志,2014;36(7):555-7.
5王孟昭,鐘巍,張力,等.吉非替尼單藥維持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和安全性分析〔J〕.中華腫瘤雜志,2008;30(3):221-4.
6徐永茂,徐冬云,張南征,等.化療聯合過繼免疫細胞治療晚期NSCLC的臨床研究〔J〕.實用癌癥雜志,2010;25(2):163-6.
7Wang P,Yu JP,Gao SY,etal.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l glioma xenograft with human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J〕.Cell Immunol,2008;253(1-2):59-65.
8Li XD,Xu B,Wu J,etal.Review of Chinese clinical trials on CIKcell treatment for malignancies〔J〕.Clin Transl Oncol,2012;14(2):102-8.
9Zhao Q,Ghang LL,Li Y,etal.Anti-tumor effects of CIK combined with oxaliplatin in human oxaliplatin-resistant gastric cancer cells in vivo and invitro〔J〕.J Exp Clin Cancer Res,2010;29:118.
10Sangiolo D,Martinuzzi E,Todorovic M,etal.Alloreactivity and antitumor activity segregate within two distinct subsets of 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cells:implications for their infusion across major HLA barriers〔J〕.Int Immunol,2008;20(7):841-8.
11Hontscha C,Borck Y,Zhou H,etal.Clinical trials on CIKcells:first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n CIK cells(IRCC)〔J〕.J Cancer Res Clin Oncol,2011;137(2):305-10.
12Ando K,Ohmori T,Inoue F,etal.Enhancement of sensitivity to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ells with acquired resistence to gefitinib〔J〕.Clin Cancer Res,2005;11(24 Pt 1):8872-9.
〔2015-03-11修回〕
(編輯李相軍)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6-1374-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6.042
通訊作者:王偉(1963-),男,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呼吸疾病研究。
1聊城市腫瘤防治院腫瘤科
第一作者:蔡向敬(1983-),男,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呼吸疾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