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健 田勇剛 張 建 李亞紅 喬魯軍
(勝利油田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山東 東營 257000)
?
膿毒癥患者N-末端B型利鈉肽原與連續心排血量監測指標及預后的相關性
劉健田勇剛張建李亞紅喬魯軍
(勝利油田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山東東營257000)
〔摘要〕目的探究膿毒癥患者N-末端B型利鈉肽(NT-proBNP)以及脈搏指數連續心排血量(PiCOO)監測指標與預后的相關性。方法選擇膿毒癥患者113例。經過1個月的治療74例存活,39例死亡。對比存活組與死亡組患者臨床資料以及不同階段NT-proBNP水平、治療前的PiCCO各指標,最后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存活組APACHE Ⅱ評分顯著低于死亡組,并且出現嚴重感染以及并發癥的患者比例也顯著低于死亡組;兩組在第1天NT-proBNP水平比較無差異,存活組在第3、5、7天NT-proBNP水平均顯著低于死亡組;兩組胸腔內血容量指數(ITBVI)、體外循環阻力指數(SVRI)無顯著差異,但存活組心臟指數(CI)高于死亡組,而血管外肺水指數(EVLWI)、肺毛細血管通透性指數(PVPI)低于死亡組(均P<0.05)。通過相關性分析得到:NT-proBNP、EVLWI、PVPI與死亡率存在明顯正相關(r=0.741,P=0.000;r=0.731,P=0.000;r=0.814,P=0.000),CI與死亡率存在明顯負相關(r=-0.261,P=0.000)。結論膿毒癥患者血漿中NT-proBNP水平隨著病情加重而逐漸升高,結合APACHE Ⅱ評分兩者越高預后越差。PiCOO監測指標也與預后存在顯著相關性,對臨床治療及預后評估具有非常高的指導價值。
〔關鍵詞〕膿毒癥;N-末端B型利鈉肽;連續心排血量監測指標
N-末端B型利鈉肽(NT-proBNP)是一種由心室肌細胞分泌得到的多肽類激素,對血管擴張具有顯著的作用。并且還能促進尿鈉的排泄以及對交感神經系統起抑制作用,由此成為臨床上對心臟監測的重要指標〔1〕。隨著NT-proBNP逐漸被重視,開始將其應用在相關嚴重疾病的治療及預后的指導過程中,并得到較好的應用效果。此外,根據血流動力學改變的特點進行脈搏指數連續心排血量(PiCCO)監測可以了解變化規律,同時對治療具有較高的指導作用〔2〕。鑒于此,本文通過對膿毒癥患者NT-proBNP水平以及PiCCO監測指標的測定并分析與其預后相關性。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ICU科膿毒癥病房接受治療的患者113例。入選標準〔3〕:年齡在18歲以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APACHE Ⅱ評分)≥13分,同時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以及收入ICU病房未滿1 d患者。其中男71例,女42例,年齡51~81〔平均(67.3±6.28)〕歲。經過1個月的治療74例存活,39例死亡。存活組男46例,女28例,年齡51~76〔平均(66.6±6.19)〕歲。死亡組男25例,女14例,年齡53~81〔平均(68.4±6.35)〕歲。兩組人員在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存活組APACHE Ⅱ評分顯著低于死亡組,并且出現嚴重感染以及并發癥的病患比例也顯著低于死亡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APACHEⅡ評分、并發癥比較
1.2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進行血常規以及動脈血氣分析,同時計算APACHE Ⅱ評分。在ICU病房第1、3、5、7天晨起抽取靜脈血5 ml,放置在抗凝管中離心后得到血漿備用。同時對患者入院時的并發癥、感染情況進行統計,在分別治療1個月后整理存活與死亡組患者的臨床資料。
1.3觀察指標〔4,5〕①將不同時間段取得的血漿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NT-proBNP水平進行測定,試劑盒來自美國EVER(中國威高公司)公司。所有操作按照說明書進行,最后將結果記錄對比。②采用德國PULSION公司piccoxitong 在注入0℃生理鹽水后行肺熱稀釋測定,監測胸腔內血容量指數(ITBVI)、體外循環阻力指數(SVRI)、心臟指數(CI)、血管外肺水指數(EVLWI)、肺毛細血管通透性指數(PVPI)等指標,并在連續監測3次后取平均數。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行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不同時段血漿NT-proBNP水平對比存活組NT-proBNP水平在第5天開始下降,而死亡組NT-proBNP水平一直呈現上升趨勢。并且兩組在第1天NT-proBNP水平比較無差異,存活組在第3、5、7天NT-proBNP水平均顯著低于死亡組(均P<0.05)。見表2。
2.2兩組治療前PiCCO各項監測指標對比兩組ITBVI、SVRI無顯著差異,但存活組CI高于死亡組,而EVLWI、PVPI低于死亡組(均P<0.05)。見表3。
2.3NT-proBNP與PiCCO各項檢測指標與預后的相關性分析NT-proBNP、EVLWI、PVPI與死亡率存在明顯的正相關(r=0.741,P=0.000;r=0.731,P=0.000;r=0.814,P=0.000),CI與死亡率存在明顯的負相關(r=-0.261,P=0.000)。而ITBVI、SVRI與死亡率無明顯相關性(r=0.102,P=0.926;r=0.116,P=0.683)。

表2 兩組不同時段血漿NT-proBNP水平對比

表3 兩組治療前PiCCO各項檢測指標對比±s)
3討論
APACHE Ⅱ評分在臨床上對膿毒癥病患的情況具有一定的評定價值,當APACHE Ⅱ評分越高說明病情越嚴重。但是APACHE Ⅱ評分過程太復雜,存在較多影響因素干擾評定結果的準確性,因此,應用其他監測指標進行預后成為重要手段。張爽等〔6,7〕的報道一致說明病情越嚴重的膿毒癥患者出現感染概率更大、APACHE Ⅱ評分以及NT-proBNP水平更高。NT-proBNP主要由心室肌細胞合成,并且在心室內壓力以及相關負荷逐漸增加的情況下NT-proBNP釋放量增加。這樣就能對血流動力學進行直觀的反映,對病情的體現也是非常直接的。NT-proBNP屬于肽類激素,主要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中〔6〕。隨著對NT-proBNP的深入研究發現其在人體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對血管的擴張作用。在郭偉等〔8,9〕研究中驗證到NT-proBNP水平偏高會導致電解質的排泄量增加,同時血壓呈現下降趨勢。這說明NT-proBNP對尿鈉的排出有促進作用,同時還有利尿和對血管的擴張作用。電解質平衡一旦出現紊亂,就將直接導致血清中鈉離子急劇下降,導致血容量降低。
除此之外,本文還通過治療前PiCCO各項監測指標測定發現,兩組ITBVI、SVRI無顯著差異,但存活組CI高于死亡組,而EVLWI、PVPI低于死亡組。最后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到:NT-proBNP、EVLWI、PVPI與死亡率存在明顯的正相關,CI與死亡率存在明顯的負相關,而ITBVI、SVRI與死亡率無明顯相關性。與王佐巖等〔10,11〕報道一致。膿毒癥病患多伴有嚴重的器官衰竭或者炎癥反應,決定其主要病理學特征是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即血流分布發生變化導致有效血循環無法保證,從而造成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更加缺失。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對心排血量相關指標的監測是非常重要的。PiCCO監測指標數據采集過程對病患造成的傷害小,并且結果可行度高,從而在臨床上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12〕。EVLWI主要是對肺組織內、肺血管外相關液體容量的反應,從而監測肺水腫。PVPI的增加主要是因為膿毒癥病患毛細血管不斷損傷后通透性增加,所以肺間質的相關液體容量增加。而CI下降說明心臟泵血功能在逐漸下降,從而說明血流灌注現象越來越嚴重進而加重病情。因此,監測PiCCO指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膿毒癥病患病情越嚴重NT-proBNP水平越高,預后越差,并且PiCCO各項監測指標水平也有明顯波動,在臨床上同樣具有重要的預后價值。
4參考文獻
1Goussot S,Mousson C,Guenancia C,etal.N-Terminal fragment of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as a marker of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after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Cardiol,2015;25(15):1521-2.
2李庫林,鄭杰,劉曉宇,等.血漿N-末端B型利鈉肽原對陣發性心房顫動導管射頻消融術后復發的預測價值〔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1;12(2):150-1.
3盧慧玲,劉亞萍,胡秀芬.N端腦鈉肽前體在早期預測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中的意義〔J〕.中華兒科雜志,2015;53(4):300-3.
4錢安瑜,張茂.B型利鈉肽及N末端B型利鈉肽原在嚴重創傷中的變化及其意義〔J〕.中華創傷雜志,2012;28(7):670-2.
5胡燕,王燕,周婷,等.PICCO在心外科術后危重患者監護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30):3719-20.
6張爽,趙英萍,梁錦云,等.血N 末端B 型利鈉肽原水平對膿毒癥患者的治療及預后判斷〔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1;5(9):2735-7.
7林愛華,孫海軍.PICCO指導創傷性休克患者復蘇的臨床研究〔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4;23(8):933-5.
8郭偉,方俊梅.血漿腦利鈉肽在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兒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中華危重癥醫學雜志(電子版),2014;7(3):202-4.
9盧志南,孫興國,胡盛壽,等.應用峰值攝氧量、N末端B型利鈉肽原和超聲心動圖評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比較〔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5;43(3):206-11.
10王佐巖,劉娜,雷力成,等.N末端B型利鈉肽原對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無復流的預測價值〔J〕.中華醫學雜志,2012;92(48):3403-6.
11單仁飛,秦杰,張勝,等.脈搏指示連續心排血量監測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作用的臨床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1(10):2262-4.
12張汝敏,王世富,馬爽,等.PiCCO技術優化膿毒性休克患者EGDT的效果〔J〕.中華麻醉學雜志,2104;34(6):739-42.
〔2015-12-31修回〕
(編輯曹夢園)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6-1438-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6.073
通訊作者:喬魯軍(1969-),男,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危重癥患者的搶救研究。
第一作者:劉健(1983-),男,主治醫師,主要從事重癥心衰與脈搏指數連續心排血量的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