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玲 史 睿 古潔乃特 衛 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風濕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
自擬補腎通痹湯對老年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療效及對血沉、超敏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與免疫球蛋白的影響
韓玲史睿古潔乃特衛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風濕科,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摘要〕目的探討自擬補腎通痹湯對老年類風濕關節炎(RA)患者的療效及相關實驗指標的影響。方法135例老年RA患者依據抽簽結果分為觀察組(70例)和對照組(6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治療,主要藥物為雷公藤多苷;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自擬補腎通痹湯。治療3個月后觀察療效,并檢測血沉(ESR)、超敏C反應蛋白(hs-CRP)、類風濕因子(RF)與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結果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統計學意義(χ2=7.30,P<0.05);治療后,兩組ESR、hs-CRP、RF及IgG、IgM、IgA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明顯改善(均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上述指標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自擬補腎通痹湯應用與臨床可提高老年RA的療效,有助于抑制炎癥反應、調節異常免疫。
〔關鍵詞〕類風濕關節炎;自擬補腎通痹湯
老年人群是類風濕關節炎(RA)的主要罹患人群〔1〕。現代醫學對RA的病理機制仍尚未完全理清,并無特效藥物能逆轉RA的進展,而中醫藥在該領域的治療已有數千年歷史,臨床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臨床也證實此時配合應用中藥治療可明顯提高療效。本文辯證分析老年RA的病機特點,將自擬補腎通痹湯應用于該類患者的臨床救治,就起臨床療效進行評估。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我科就診的老年RA患者,均符合2010年ACR/EULAR RA分類標準〔2〕,選擇符合《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3〕中RA辯證屬寒濕阻絡證的患者。排除及剔除標準:①年齡<60周歲;②合并嚴重心、肝、腎及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疾病者;③合并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膝骨關節炎等風濕疾病者;④納入前1 w內使用過其他治療RA藥物;⑤ RA晚期嚴重關節畸形,喪失勞動能力者;⑥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共納入研究135例,抽簽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70例,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齡60~74〔平均(66.72±6.34)〕歲;病程1~15〔平均(7.74±6.13)〕年;病程嚴重程度分期(參考2010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RA的X線分期標準〔4〕):Ⅰ期9例,Ⅱ期27例,Ⅲ期34例。對照組65例,其中男35例,女30例;年齡60~76〔平均(67.34±7.04)〕歲;病程1~14〔平均(7.53±6.68)〕年;病程嚴重程度分期:Ⅰ期10例,Ⅱ期23例,Ⅲ期3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RA嚴重程度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所有入選患者均給予常規西醫治療,主要藥物為雷公藤片(黃石飛云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42021212),10 mg/次,3次/d,均飯后1 h口服。對照組按照常規西醫方案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自擬補腎通痹湯,基礎方如下:當歸、丹參、桃仁、紅花、川芎各12 g,熟地黃、牛膝、雞血藤、透骨草、何首烏各12 g,香附15 g,桂枝12 g,續斷、補骨脂、熟地黃各10 g。1劑/d,分2次早晚餐后溫服。兩組均連續治療3個月。期間不使用其他對RA有治療作用的藥物。
1.3觀察指標一般情況觀察:主要是RA相關癥狀及體征,如關節晨僵、疼痛、腫脹情況。實驗室指標:包括:①血沉(ESR),類風濕因子(RF),超敏C反應蛋白(hs-CRP);②免疫球蛋白 包括(Ig)M、IgG、IgA。治療前、后各檢測1次。不良反應觀察:主要為治療期間皮疹情況、消化道不良反應及肝腎功能。尿常規、血常規等的監測。
1.4療效評定標準參照2002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規定標準進行療效評定〔3〕。臨床治愈:RA相關癥狀完全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相關理化指標恢復正常;顯效:RA全部或主要癥狀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正常工作和勞動不受影響,相關理化檢查指標基本正常;有效:RA主要癥狀基本消失,主要受累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或明顯改善,相關理指標改善;無效:未達上述標準者。總有效率=臨床治愈+顯效率+有效率。
1.5統計學學法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t、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顯著(χ2=7.30,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2兩組治療前后ESR、hs-CRP、RF水平變化比較見表2。治療前,兩組ESR、hs-CRP、RF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均與治療前比較有明顯改善(均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ESR、hs-CRP、RF水平變化的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下表同
2.3兩組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變化比較治療前,兩組IgG、IgM、IgA水平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明顯改善(均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變化的比較±s,g/L)
2.4不良反應觀察觀察組治療期間發生1例惡心、上腹部不適,1例皮疹;對照組治療期間2例上腹部不適,1例食欲不振,1例皮疹。兩組上述不良反應均可耐受,未予特殊處理,自行恢復。兩組肝腎功能、血、尿常規等均未見明顯異常情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RA發病初期主要是危害小關節,隨著病情的進展逐漸累積大關節,造成關節晨僵、腫脹、疼痛,嚴重危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嚴重者可使患者喪失勞動能力〔5〕。該病病情頑固,遷延不愈,反復發作,如致殘則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危害更大。現代醫學對RA的病理機制不甚明朗,病因十分復雜,但其與免疫異常已被業界所公認〔6〕,調節免疫是該病的重要治療措施。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應用后雖然可改善相關癥狀,但副作用的存在使各醫家在應用中持保留態度〔7〕,其他的治療方法也有不少,如本研究中常規治療使用的雷公藤多苷臨床證實了其有效性。但目前研究〔6〕認為該藥副作用較大,也并非最佳藥物。目前現代醫學缺乏治療RA的特效藥物,RA的進展尚不能逆轉。對該癥的治療中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配合常規治療有助于更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癥狀,減輕患者的痛苦,并能延緩疾病的進展。
RA屬于中醫“尪痹”的范疇,對該病的病機認識主要為:早期經絡阻滯、氣血不暢,日久及腎且氣血瘀阻。老年人本已腎氣虛衰,陽氣不足,此時極易受寒濕侵犯,或因它癥轉化而形成寒濕阻絡之病機〔8〕。風為百病之長,易與它邪合而侵犯人體,與寒濕結合也十分常見。寒性收引,致使晨僵、攣急,寒亦主痛,凝滯氣機,不通則通,故有疼痛難忍,遇寒加劇,得溫則減;濕性黏滯,纏綿固著難愈,是為RA久病不愈主要原因〔9〕。除寒濕阻滯經絡導致外,老年人腎氣不足、氣血虧虛,在經脈阻滯不通的同時也存在經脈失養所致疼痛,正所謂不容亦痛,可見該類患者病機虛實夾雜,此時風寒凝滯經脈、氣血淤阻、腎需氣血不足等共存。故對罹患RA寒濕阻絡證的老年患者當予補腎祛風除濕散寒治療,標本兼治,等同重要,而達到所謂的“扶正即驅邪,驅邪以安正”、“祛邪先扶正,正盛可除邪”。本研究采用自擬補腎通痹湯,痛痹湯為治療RA的經典名方,加減后使用當歸、丹參、桃仁、紅花、川芎養血活血化瘀,同雞血藤、透骨草、何首烏舒經活絡之品同用有暢通、榮養經脈之效,且后組可除濕可祛邪;加香附通絡而止痛,桂枝溫通經絡;續斷、補骨脂、牛膝、熟地黃補腎填精以強筋固骨。上述中藥構成補腎痛痹合劑,正符合寒濕阻絡RA病機。而近年來的中藥藥理學研究也為本研究所用中藥提供了藥理學支持,如活血化瘀中藥多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并可抑制免疫介質的釋放,有明顯的抗感染、抗氧化作用〔10〕;補腎中藥可促進骨的形成、減少骨質的流失可抑制RA的骨損傷,并且不少有雙向調節免疫作用,也有助于抑制RA發病時的免疫紊亂〔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了自擬補腎通痹湯的有效性提示觀察組病情進展一定程度受到抑制,有助于保護關節正常功能;另外RA異常的免疫反應更大程度的得到糾正,從免疫機制上控制RA更為顯著。可見,配合自擬補腎通痹湯治療老年RA較常規單用雷公藤多苷有明顯的優勢,值得擴大應用。
4參考文獻
1柳春,陳麗,梁永林,等.中藥復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規律及其Logistic回歸模型〔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21):1-5.
2van Schaardenburg D,Dijkmans BA.A welcome address for the new criteria〔J〕.Ann Rheun Dis,2010;69(9):1577-9.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7-9.
4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0;14(4):265-70.
5劉維,孫淳,吳沅暭.黃酮類中藥單體成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4;45(19):2878-82.
6何錢.中藥五積散對老年活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指標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8):5071-3.
7余遞鏵,何東初,張勇,等.雷公藤的毒性及減毒增效方法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5;21(3):517-9.
8何羿婷,趙國青,劉益臻,等.補腎祛寒治尫湯加減聯合外洗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8):277-80.
9柳春,梁永林.類風濕性關節炎寒濕痹阻證藥對配伍規律〔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1):252-3.
10石飛.活血祛風通絡法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指腹微循環血流的影響〔J〕.陜西中醫,2013;34(7):840-1.
11平利峰,于笑霞,章鵬.健脾活血法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水平的影響〔J〕.河南中醫,2014;34(6):1087-9.
12黃勝杰,王和鳴.類風濕關節炎宜慎用免疫促進類中藥〔J〕.中醫雜志,2012;53(10):897-8.
〔2015-03-19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中圖分類號〕R59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6-1448-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6.078
通訊作者:衛榮(1968-),女,博士,主任醫師,主要從事風濕免疫方面的疾病研究。
第一作者:韓玲(1977-),女,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風濕免疫方面的疾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