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清代駐防成都滿蒙八旗

2016-04-14 10:12:20

秦 和 平

(西南民族大學 民族研究院,成都 610041)

?

論清代駐防成都滿蒙八旗

秦和平

(西南民族大學 民族研究院,成都 610041)

摘要:成都曾是清代滿蒙八旗兵的防駐地。康熙末年,清政府移荊州八旗兵駐防成都,意在加強川西民族地區的控制,屏障西藏等地;乾隆后期,清政府特別設立成都將軍,統領旗兵及漢土官兵,管理川西民族事務兼顧西藏地區,治理西南邊疆意圖更明顯。當滿蒙八旗兵進駐成都城區后,建筑“滿城”,成都城市發展成一城三“城”格局。成都“滿城”的便捷通道和獨特院落及旗人生活習俗等,給成都城市文化賦予特別韻味,延續至今,成為全國知名的旅游景點。從清中葉起,成都“旗學”興起并持續發展,通過科舉,涌現出不少人物,使滿蒙旗人開始從“武”到“文”的轉變;教育促進交流,消除“距離”,化解“疑竇”,使成都滿、蒙、漢各族交往交融,“親睦居然一家”,為清末保路運動暨辛亥革命時實現成都滿漢和解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成都;駐防八旗;滿城;“旗學”;化解“疑竇”

清代八旗兵駐防區中,成都是重要的地點,鎮攝川西,影響滇藏;成都將軍逾制兼理民政,管轄川西民族地區,調動滿、蒙、漢等兵種,地位特殊。為什么清政府會如此決策呢?當八旗兵進駐成都“滿城”,改變了成都城市建筑格局,影響至今,乃至“寬窄巷子”(胡同)成為享譽中外的著名旅游點,緣由何在?更重要的是,清代中葉,“旗學”得到快速發展,成都滿蒙旗人崇尚教育,中舉者眾多,謀生門徑拓寬,與川省士人、學子、民眾溝通交往增加,滿漢間的交流和融合增進,漸至“彼此毫無沖突,親睦居然一家”[1]236之境,為辛亥革命時避免成都滿城被屠悲劇之發生以及和平解決滿蒙族旗人問題奠定了基礎。為什么清末成都滿、蒙、漢族民眾能實現融合?要認識這些問題,必須研究清代成都滿蒙八旗的由來、演變及影響。

關于清代成都滿蒙八旗的由來、分布、構成、等級及俸銀等,同治《成都縣志》有較詳細記載,且圖文并茂。這與部分滿蒙士子進入修志局,擔任修撰、主修、參正、提調、協修或同修,或從事校正或校對,是分不開的。“滿族駐防八旗在成都境,舊志只有節孝貞烈婦女數十口,其余事跡一切未載。此次奉督憲兼署將軍吳發來八旗志稿,各類全備,編附縣志,無敢或遺”[2]卷首,2,因而同治《成都縣志》記載了關于成都駐防八旗的眾多材料,是內地八旗駐防史的珍稀文獻。

對清代以來成都滿族蒙族史的調查研究,始于1959年10月遼寧省民委派遣李登弟、鄭鎮武來成都調查搜集資料。該次調查,歷時月余,召開大小會議20余次,采訪人數300人,調研的重點主要是成都滿蒙族在解放前后的地位升降及生活變化。該調查資料,后來經傅樂渙、楊學琛整理潤色,于20世紀80年代中葉出版[1]。20世紀60年代初,四川省文史館動員相關人士撰寫文稿,留下“三親”資料,于是有劉顯之撰寫的《辛亥革命和平解決“滿城”的回憶》[3]、徐孝恢遺稿《關于成都“滿城”的回憶點滴》[4]以及四川省志近百年大事紀述編輯組編輯的《清代四川綠營、旗營和新軍》[5]等文史資料發表,對清代成都滿族蒙族及八旗的歷史有所介紹。“文化大革命”爆發后,成都滿蒙族史的研究被打斷。“文革”后,1981年,陳一石發表《清代成都滿蒙族駐防成都八旗概述》[6]一文,對清代滿蒙族駐防成都八旗有所概述,但該文敘述簡約,令滿、蒙族民眾深感遺憾。1983年,劉顯之依據同治《成都縣志》及口述資料等,整理并印刷舊稿《成都滿蒙族史略》[7],對清代成都滿蒙族歷史尤其是駐防八旗的建制等做出詳細闡述,豐富了陳文的內容;同年,陳一石發表《清代成都駐防八旗再探》[8]一文,對清代成都駐防八旗進行拓展研究。1993年,成都滿蒙族人民學習會組織劉國源、何長明撰寫《成都滿蒙族志》[9],對外傳播。此后,劉國源等人《我所知道的成都滿族、蒙古族》[10]、張利《成都滿族社會歷史文化變遷》[11]、陳瑋《清代成都滿族旗人生活》[12]等文,對清代成都滿族蒙族的歷史、文化及生活有所涉及。2007年,萬保君完成的碩士學位論文《辛亥前后成都滿族研究》[13]及其《1911辛亥風暴下的成都滿族》[14]、《辛亥革命成都滿族問題的和平解決》[15]等文,解釋了辛亥革命時成都為什么沒有發生仇滿排滿的部分原因。此外,1993年出版的任桂淳《清朝八旗駐防興衰史》[16]一書,除引用了光緒五年(1879)成都地圖說明成都“滿城”八旗駐地外,對成都八旗駐防史基本上沒作討論。

本文擬采擷同治《成都縣志》、《清實錄》等相關資料及時人詩文,闡述清代成都駐防滿蒙八旗的由來、發展演變、特點及影響,說明成都旗兵駐防特點及與川西民族地區的關系、“滿城”布局結構,解釋為何清代成都滿、蒙族與漢族能實現民族融合、達到“親睦居然一家”以及辛亥革命時成都未發生滿漢沖突和屠滿城悲劇之原因所在,以豐富對成都滿蒙族歷史的認識。

一成都滿蒙八旗由來、組織及管理

(一)成都滿蒙族旗人的由來及發展

滿族蒙族入川始于清初①。順治三年(1646),肅親王豪格曾率領八旗兵入川攻打農民起義軍。不過,戰事結束,這些八旗兵就調離四川,奔赴其他戰場。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川提督何傅奏請朝廷調派滿兵即八旗兵入川彈壓戰亂,穩定局勢。當時,調派滿兵入川,只是增強力量、平定局勢。待形勢穩定后,這些旗兵亦調離出川,未能留駐。

滿蒙族旗兵能留駐成都,成為土著居民,與康熙末年西藏等地的形勢密切相關。康熙五十七年(1718),西藏地區發生內亂,清政府調兵遣將,數路進軍,平息叛亂。其間,都統法喇(喀)奉令率荊州3000名八旗兵借道四川進入西藏,參與平叛。不久,西藏局勢得到安定,四川巡撫年羹堯奏請朝廷,請求在察木多(今昌都)、打箭爐(今康定)留駐滿兵以加強控制,并建議將部分荊州八旗兵留駐成都,兼作后援:“川省地居邊遠,內有土司番人聚處,外與青海、西藏接壤,最為緊要。雖經設有提鎮,而選取兵丁,別省人多,本省人少,以致心意不同,難以訓練。見今駐扎成都之荊州滿洲兵丁,與民甚是相安,請將此滿洲兵丁酌量留于成都。省城西門外,空地造房,可駐兵一千。若添設副都統一員管轄,再將章京等官,照兵數量選留駐,則邊疆既可宣威,內地亦資防守。”[17]卷二八○,8B-9A顯然,宣威邊疆、防守內地,實為年羹堯建議清政府用八旗兵駐防察木多、打箭爐及成都以維持川西民族地區穩定之意圖所在。清政府接受了年羹堯的建議,從入川3000旗兵中選留1600人,保持八旗建制,留駐成都;同時,飭令1000名“披甲”作為余兵(或稱閑散,候補旗兵)補錄入荊州旗兵中,回防駐扎[17]卷二八○,9A。《成都竹枝辭》有云:“湖北‘荊州’撥火煙,成都旗眾勝于前。康熙六十升平日,自楚移來在是年。”[18]76這樣,成都就成為清代內地駐扎成建制八旗兵的地方,也是西南地區唯一駐防八旗兵的地方。

除康熙末年年羹堯奏請留200名旗兵于康定,后來雍正皇帝亦考慮擬留千名兵丁在察木多以增強力量、支援拉薩②外,乾隆年間清政府還調眾多八旗兵入川平定大小金川亂事。有清一代,上至將軍、下到知縣的滿族蒙族官員到川任職者為數不少,但受體制的限制,他們大多只是匆匆過客,沒有定居,即沒有增加川省滿蒙族人口。故清代四川滿族蒙族以康熙末年成都駐防八旗兵及家屬為基礎,逐年自然增長。康熙六十年(1721),1600名荊州八旗兵留駐成都,其后家眷陸續從鄂來川定居,在成都定居的滿蒙人口逐年增加。據統計,雍正初年,成都旗兵及家屬約2000余戶、5000人;嘉慶五年(1800),成都八旗兵有2153戶、10998人;同治十年(1871),成都有旗兵4500余戶、13700余人[2]卷二,5。光緒九年(1883),成都將軍歧元遵旨揀選100名余兵及家屬約300余名,調至杭州填補該地旗兵[7]11。不過,因調離者不多,對成都滿蒙旗兵人數的影響有限。光緒三十年(1904),成都將軍綽哈布查核成都滿蒙族旗人的冊籍,共5100余戶,男12000余人、女9000余人,合計21000余人[3]11。需要說明的是,在成都八旗兵中,有1/3是蒙古旗兵。也就是說,在上述各種數據中,約2/3是滿族,約1/3是蒙族。

雖然清代成都滿蒙族人口歷年有所增長,但在近兩百年間只增加了3倍,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相當緩慢的。究其原因,主要有幾點。一是戰爭損失。清代前中期,駐防旗兵隨時出征,死傷量較大,影響人口增長。如乾嘉之際,為鎮壓川鄂陜白蓮教起義,約1600名成都旗兵投入戰斗,戰死者多達700余人[7]16。二是受禮俗約束,旗人中寡婦再嫁者較少。當那些青壯年旗兵征戰喪生后,受禮俗約束,這些家庭中的寡婦再嫁較少,多不能再繁衍后代,影響人口增長。比較前引嘉慶五年(1800)到同治十年(1871)的兩次統計數,成都滿、蒙族人口在七十余年間僅增加24%。相應的是,在成都滿、蒙族中,守貞節婦多。僅據志書記載,乾隆三十九年(1774)至同治十年(1871),成都滿、蒙族節婦達129人③[2]卷八,18A-25B。三是旗兵名額有限,影響生育。清代八旗兵員有定額、有餉銀,但名額固定,不因人口(指男丁)增長而加增。在和平年代,旗人生育越多,意味無業者會增多,生活壓力、謀生困難等影響到部分滿蒙族婦女的生育觀,大多不愿多生多育。

(二)八旗組織及管理

康熙末年,移防成都的八旗兵成建制,黃、白、紅、藍各正、鑲旗都具備。因只有1600名旗兵,不得不壓縮編制:每旗三甲(甲哇)兩百人,成都八旗只有二十四甲,其中一甲、二甲是滿洲兵,三甲是蒙古兵。各旗中雖有騎兵、委甲兵、炮手、匠役(鐵匠、箭匠、弓匠)、步兵、養育兵、前鋒、余兵以及幼丁等兵種,不過各兵種的構成往往隨形勢的要求或旗人的增多而有所變化,但主要增加養育兵或余兵(閑散),騎兵、委甲兵及炮手則增加很少。在八旗兵中,各兵種的地位及待遇均有差別,其中騎兵最高,余兵最低。

八旗兵有定數,遇有傷亡,出現空額,則根據旗兵的任職年限、“一騎三射”成績等,適當考慮家庭人丁及經濟狀況,或由余兵補入,或依等級向上遞補,按部就班,成為定制。清末成都旗人增多,但八旗兵額固定、不能擴張,難以解決多余旗人的生計問題。鑒于城鎮防衛等的需要,成都將軍崇實、裕祥及奎俊在八旗之外新建營旅,組建了“精銳營”、“振威營”及“新威營”,官佐及士兵近千人,換言之,就是吸納了千余“閑散”旗人。稍后,依據朝廷飭令,將軍綽哈布擴編這三營,健全機構,成為成都巡防軍一、二、三營;他又借組建警察名義,吸納閑散旗人為警察,解決其就業問題。隨著環境的改變,八旗傳統“一騎三射”的選拔模式也逐漸被新法操練所取代,刀槍、棍棒、弓箭等冷兵器也漸為“熱火器”所替代,體力、靈巧訓練變更為知識教育等等。

八旗是成都滿族蒙族的基本單元,管理者有副都統1員、協領5員、佐領19員、防御24員、驍騎校尉24員以及筆貼式2員。這些管理者中,將軍、副都統由朝廷委任派遣,協領及以下各員則依其任職年限、勞績程度等,遇有空缺,依次升遷。鑒于西藏及川西民族地區的重要性,乾隆四十年(1775),清政府在處理金川事件時,決定添設成都將軍,由其調防旗兵及時應對突發邊事,“至成都滿兵,必須移駐打箭爐,該處控制諸番,遠撫西藏,實為扼要之地,并須添設將軍鎮守,聲勢方為尊重”[19]卷九八九,24B,控制“諸番”及西藏地方勢力的意圖十分明顯。最初,清政府要求成都將軍率部分八旗兵駐扎雅州(即現今雅安),“統兵鎮守,節制綠營,并于兩金川之地安設營訊,移駐提鎮以資控馭”,就近處理藏、彝區突發事件,兼援助西藏;副都統則留駐成都,分兵防守,暨作后援,有效支持,待兩三年后互換防地,平衡負擔;不過,后來又考慮雅州地勢逼仄,建筑“滿城”困難,旗兵家眷難以安置,且將軍與總督同住省城,便于商議,及時處理,于是決定將軍仍留成都,與副都統同駐“滿城”,各建衙門[19]卷一○○四,12B-13A。這樣,成都將軍既是成都八旗兵也是成都滿族、蒙古族的最高管理者。與其他地方的將軍不同,成都將軍全銜“鎮守四川成都等處地方將軍、統轄松建文武、提調漢土官兵、管八旗事”。因此,四川布政使、按察使及提督等文武官員都是成都將軍的屬員,接受其領導;成綿、建昌兩道,松潘、建昌兩鎮及阜和協還直接聽命成都將軍,凡涉及兩鎮道的重要事務,四川總督要與成都將軍會銜奏請處理,不得遺缺,否則,不合體制,難以批準④[19]卷一○○四,25-26;成都將軍還能“提調漢土官兵”,管理土司土目,調動土兵,監控西藏等地,凸顯了清政府在成都駐防八旗兵的意圖:處理少數民族事務,控制川西藏彝地區,屏障西藏。由于成都將軍位高權重,副都統受此影響而地位降低,官印繳毀,變成“無印”都統;若要發公文,副都統只得借用將軍印信加蓋。

二成都滿蒙八旗居住及生活

(一)聚居地特點

康熙末年,荊州旗兵移防成都,因職責所在,加以清政府實行民族隔離政策,年羹堯選擇成都城市西邊原少城舊址圈劃土地,筑墻封閉,集中駐扎,形成“滿城”。滿城“在府城西,康熙五十七年(1718)建筑,周四里五分,凡五門,官街八條,胡同三十三條”[20]42,集中安置滿蒙旗兵及家眷。《錦城竹枝詞》有云:“鼓樓西望滿城寬,八道官街萃一團。老老將軍能坐鎮,駐防同領圣恩歡。”⑤[21]4B當時漢族及其他民族群眾多生活在成都東面,俗稱“漢城”;在滿城與漢城之間隔“明蜀王城”,居民以回民為主。這樣的民族聚居分布,將成都一城區隔為“滿城”、“王城”和“漢城”三城。有竹枝詞云:“‘鼓樓’西望‘滿城’寬,‘鼓樓’南望‘王城’蟠。‘鼓樓’東望人煙密,‘鼓樓’北望號營盤。”[20]42又云:“本是‘芙蓉城’一座,‘蓉城’以內請分明。‘滿城’又共‘皇城’在,三座城成一座城。”[18]75三城居民不同,習俗有異,特點鮮明。

成都“滿城”四周為城墻環抱,形成封閉單元,有五個城門開關進出,其中東面兩個門,即迎祥門、受福門,西面一個門,即清遠門,北面有延康門,南面有安阜門。概括而言,“迎祥御街小東門,受福羊市小東門,延康小北門,安阜小南門,清遠則大城西門”[2]卷一,2A。“滿城”西部有金河,河水從水西門進入,從靈壽橋流出,流通滿城,保障水源,再進入“王城”及“漢城”。因金河關系,“滿城”南面墻下靈壽橋界于滿、漢城之間,橋上砌墻阻隔,俗稱“半邊橋”。有竹枝詞云:“右‘半邊橋’作妾觀,左‘半邊橋’當郎看。筑城橋上水流下,同一橋身見面難。”⑥[20]57以城墻阻隔滿漢民眾交往,可見其封閉狀況。

成都“滿城”聚集八旗兵丁,是軍事重鎮。《成都竹枝辭》稱:“不將散處失深謀,蒙古兵丁雜‘滿洲’。四里五分城筑就,胡同巷里息貔貅。”[18]76聚散方便、調動自如,成為構建成都“滿城”街巷功能的基本原則。具體而言,城南將軍衙門為頭,城北延康門為尾,長順街為中軸,貫穿南北,聯結首尾;長順街東西兩側為各街道(官街)或各胡同(小巷);東、西城墻的內側,從北到南,有順城街,聯結東、西兩面的各條官街及胡同;將軍衙門前,有金河街、祠堂街貫穿東西。這4條街道貫通滿城的東西南北,8條官街及42個胡同形成嚴密的蜈蚣狀的防守網,“將軍府,居蜈蚣之頭;大街一條直達北門,如蜈蚣之身;各胡同左右排比,如蜈蚣之足”[22]17,以便各旗滿蒙將士集散快捷、調動方便、攻防兼備。

當旗兵移住“滿城”時,按八旗劃分防守(居住)位置,正黃、鑲黃兩旗居北,正白、鑲白旗居東,正紅、鑲紅旗居西,正藍、鑲藍旗居南。各旗再按正、鑲之標識,其住地分左右兩翼,安置旗民,相互照應。在“滿城”內,每旗有一街,集中旗衙門機構等,俗稱官街;每甲旗人居住同一胡同各院落,三甲有三胡同,連同官街,共32胡同。其后,各旗人數增多,事務繁雜,又添加一些胡同。直到清末,八條官街依然保持,胡同則增至40余處。

旗人不交產,滿漢不通婚。當朝廷決定八旗兵駐防成都時,年羹堯飭令下屬,購置材料,調動人工,依據北方民房形式,并考慮成都的氣候及建材特點,修建官房(衙門)和兵房(住房)等,安頓旗兵。兵房,按每兵(戶)三間分配,正堂屋,兩廂房;各兵房砌筑圍墻,留有宅門,門前有下馬石;墻內空地,形成獨院;院內有高木桿,為祭天而設。旗人重禮節、愛清潔、好修飾,各家院內栽花種草、營建花園,各院落間無形競爭,彼此攀比,氛圍特殊。于是,“滿城”內樹木繁茂,花草甚多,香飄四處。“‘滿洲城’靜不繁華,種樹栽花各有涯。好景一年看不盡,炎天‘武廟’⑦賞荷花。”[23]67官街四通八達,胡同曲徑通幽,院壩獨立成院,花草繁茂芬芳,形成“滿城”的特殊氛圍,俗稱“小北京”。這也是當今成都“寬巷子”、“窄巷子”旅游片區歷史遺存的特色所在。

(二)旗人生活概況

毋庸解釋,八旗兵當兵打仗,作戰是其職責所在;清政府則發給餉銀,分配房屋,養兵操練,戍守作戰。康雍之際,成都八旗兵2000余人,按照任職的不同,分有不同等級,獲得數量不等的餉銀。旗兵中,高者如“前鋒”,每名年支兵餉、口糧、馬乾,折銀95兩;低者“余兵”,每名年支兵餉6兩;再加將軍、副都統的官俸及協領等大小官員的兵餉[2]卷五,1-10。據統計,光緒三年(1878)前,成都八旗兵年開支約18.9萬兩,接近20萬兩。這些餉銀、馬乾等均由藩庫支付。“‘滿城’城在府西頭,特為旗人發帑修。仿佛營規何日起?康熙五十七年秋。”[18]76所謂“特為旗人發帑修”,就是指國家給旗人發餉銀,養兵衛國。

清代前中期,國家強盛,銀貴錢賤,成都滿蒙旗人口不多,八旗中內有位置,亦能給養,其中騎(馬)兵的待遇好、收入較高,據說每月收入可養人五口。斯時,兵餉能基本滿足旗人家庭生活開支,衣食不愁。有詩曰:“吾儕各自尋生活,回教屠牛養一家。只有旗人無個事,垂綸常到夕陽斜。”[18]72表明旗人生活悠閑自在,令人羨慕。旗兵收入固定且有保證,致使旗人形成特別的悠閑文化。“旗人移往駐防兵,服食言談另樣精,今日出城閑逛逛,手提籠雀臂懸鶯”[21]5A,就是其寫照。少數旗人“繃面子”、好虛榮,在放餉時手上有錢,大吃大喝,揮霍之后,手中無錢,一些旗人則抵押衣物,甚至拆散房屋,販賣梁木等,“‘西較場’兵旗下家,一心崇儉黜浮華。馬腸零截小豬肉,難等關錢賤賣花”[20]47。一些商賈了解到此種情況后,就以發餉為限,變換商品價格,前賤后昂。“旗人喜務花,關錢后故昂其值。惟未關錢時,要零星買食物乏用,則賤賣之”[20]47,就是商賈利用特殊節點高出低進、伺機盤剝旗人的反映。不過,總的說來,成都多數旗人習俗簡樸,恪遵禮儀,“冠婚喪祭,滿洲、蒙古各遵祖法,節文雖異,皆不逾禮,宗族姻婭頗相親睦,交游重義,酬答必豐,其俗儉約,不尚奢靡。其人戇真,不好私斗。巧于樹藝,亦習詩書,騎射最精,果勇善戰”[2]卷四,5,概括了成都滿蒙旗人的習俗所在。需要說明的是,有清一代,成都滿族蒙族人口不斷增多,餉銀、口糧及馬乾等保持不變;到清代后期,僧多粥少,大多數滿、蒙族人因收入短缺而陷入貧困境地,生活饑寒交迫,但其簡樸規矩、遵禮守法的習俗未曾根本改變。

三成都滿族蒙族的教育及科舉

盡管清政府駐防旗兵在成都是出于控制川西民族地區、屏障西藏之用意,旗兵也以尚武為主,當兵作戰,但在旗兵及其后代中不乏勤學之人,甚至棄武習文之人。不過,限于封閉的環境及教育經費的缺乏,康雍年間,“滿城”還未建有學堂,只有家庭教育,父母兄姊口口相授、親戚鄰里引導而已。乾隆十六年(1751),副都統薩拉善利用旗兵馬價息銀及部分土地租金,每年約400余兩銀,用作師資薪金及學生學雜費,創辦八旗官學[2]卷四,3A。乾隆三十五年(1770),副都統鐵保鑒于滿城已有數百孩童,官學僅一所,受教育者有限,于是便增加若干資金,再建一所學校,招收更多學生入學。乾隆四十八年(1783),將軍特成額決定增加“滿城”學堂,規定每旗必須設立一處學堂,選擇40名子弟入學,總計320名學生;為鼓勵外聘教師認真教學,特別給老師虛銜金頂等榮譽地位,“其訓課優者,五年考滿,遇有應升缺出,一體較拔”,授予實職,反之,到期解雇;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求學生每月必須考試,優秀者獎勵,對貧寒子弟則酌給筆墨費等[2]卷四,4A。其間,還設有八旗義學,各甲設立一所,“每年延師訓迪及學生膏火,于各隊兵攤助”[2]卷四,6,采取復式教學的模式,除教授滿漢文字外,還傳授弓箭、刀劈、騎術等技藝,隨時考核,優秀者獎勵。

從清中葉起,成都八旗教育得到快速發展。這固然與旗人勤奮好學有關,但當政者提高旗人層次、拓寬旗人出路的政策導向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嘉慶五年(1800),兵部曾要求成都將軍禁止駐防旗人參加科舉:“嗣后,各省駐防旗人不得應就近考試之例,遂荒清語、騎射本業。著該將軍、都統等通行飭諭,各官弁等訓課子弟,以清語、騎射為首務,其肄業者仍當嫻習清語、騎射,務臻純熟。”[2]卷三,3AB十幾年后,當政者卻轉而鼓勵旗人參加鄉試。嘉慶十八年(1813),上諭旗人:“向來滿洲、蒙古旗人俱準應文武鄉試,復經停止。國家甄拔人材,文武并進。嗣后,滿洲、蒙古與漢人一體,準于本省應文武鄉試等因。”[2]卷三,3B希望駐防旗人不局限于學習滿語文及掌握騎射技術,還應參加文武科舉。該諭旨的頒布,極大地刺激了成都旗人學習漢語文、參加科舉的積極性,加快了成都“旗學”的發展。這有竹枝詞為證:“康熙移駐旗人來,嘉慶八年旗學開。《滿漢四書》念時藝,藍衫騎馬泮游回。”⑧[20]52道光二十三年(1843),上諭稱:“國家分設八旗兵丁駐防各省,立意至深且遠。嗣因生齒日繁,披甲名糧,例有定額,勢不能概令食糧當差。而各弁兵子弟亦有讀書向上,通曉文義者,聽其應試,以廣取進之階,所以造就人才,體恤旗仆者無微不至……應試之人,弓馬如果嫻熟,不患無登進之路。其應文試者,必應試以翻譯,庶不專習漢文轉荒本業。除本科各省文鄉試,仍照例準其應考外,嗣后各處駐防俱著改應翻譯考試,俾有志上進者咸知熟悉清文,不能悻邀拔擢,自必爭相磨勵,日益精通。”[2]卷四,7要求各省駐防旗人除學習漢文外,更應該學習掌握滿語、騎射,并在傳統武舉、文舉之外,為駐防旗人新開翻譯進士科⑨,再辟晉職及分流的途徑。

當政者的鼓勵,不僅調動了成都八旗管理者興辦旗學的積極性,而且調動成都滿族蒙族學子奮發學習和參加科舉的積極性,促進了旗學的快速發展。據資料記載,副都統富勒洪額在任八年⑩,“時改試翻譯,乃協同將軍至官學訓課,由是駐防多登科甲科者”[2]卷四,4A。同治十年(1871),總督吳棠兼任成都將軍,特捐助銀兩,鼓勵教學,“捐資數千金以作山長修脯、生童膏火。每月考校,給發經史獎勵,殷肫教養旗兵,尤多惠愛”,修建房屋,提升辦學層次,改八旗官學為少城書院[2]卷四,3A。他的鼓勵帶動影響部分下屬紛紛捐款,募得銀兩5200余兩,交商人作本生息,年息600余兩,用于教師薪俸及學生紙墨費[2]卷四,4AB。光緒五年(1879),將軍恒溫捐獻養廉銀,擴大少城書院的規模,增添房屋,增加學生名額,增設獎項,鼓勵教與學。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新學的發展,在官府的鼓勵下,成都“旗學”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創辦新式高小,培養人才;創辦女子小學4所,資助女童學習;將24個牛錄官小并為8個勸學所,以集中資源、提高效率;各旗還鼓勵那些文化程度較高者離開“滿城”,進入“漢城”的高等學堂、東文學堂、武備學堂、通省師范學堂及華陽中學堂學習,甚至出洋留學,以提高層次、促進交流[4]42。

四清代成都駐防滿蒙八旗的作用及其對保路運動暨辛亥革命的應對

與其他地方的建制八旗相比較,旗兵駐防成都較晚。清政府之所以從入藏荊州旗兵中選擇近兩千名留駐四川,除增強川省的駐防力量外,還在于有此機動兵力,可及時應對藏彝地區突發事件,便于控制川西民族地區、屏障西藏等地,可謂用心良苦。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政府設立成都將軍,加重軍民事權利,管理成綿、建昌道及松潘、建昌兩鎮民事軍務,節制各級屬員,管理土司土目,定期巡視大小金川等地。清政府還曾考慮在康定、昌都等地駐扎旗兵,聯絡成都駐防旗兵,保障行動;飭令成都將軍等介入西藏事務,等等。朝廷的意圖明顯,就是憑借八旗兵的忠誠之心、果敢性格、調動迅速等,及時應對及處理各類事件,加強對藏彝民族地區的統治。這是成都八旗兵及將軍不同于其他駐防旗兵的特別之處,反映了清政府對藏區施以特殊管理的政策用意。

西南地區多系山區,崇山峻嶺,八旗騎兵快速、密集沖擊的戰術受到限制,難以發揮應有作用。魏源說:“我朝騎射長于西北,故金川西南之役難于新疆,安南、緬甸之功讓于西藏,將毋吉林、索倫之勁旅,其技不宜于南方,故事有難易,功有優劣與?若夫金川之始,溫福、阿桂皆奏言:‘滿兵一人費至綠營三人,不如止滿兵而多用綠營。’川楚之役,勒保亦言:‘征黑龍江一人,可募鄉勇數十人,不如舍遠征而近募鄉勇。’是則用兵變化,各視乎天時地利。”[24]卷十一,470-471的確,地形地貌、氣候特產的不同,決定著戰術調整及作戰方式改變,更因新式武器的傳入及運用,刀槍棍棒之類的“冷兵器”作用減弱,八旗兵威力下降,被團練、鄉勇等私人武裝所替代。影響所及,八旗兵成為“雞肋”,訓練疲軟,斗志懈怠。之后,數位成都將軍采取了創辦“振威營”、“新威營”等城防軍以收容閑散、選拔壯丁、新法訓練等措施,試圖解決八旗人多額少、生活困難等矛盾,重振八旗斗志,再顯八旗威力,但收效甚微。

年底,“辛亥革命”爆發,影響成都等地,形勢逆轉。在壓力下,趙爾豐考慮交權。在談判時,蒲殿俊提出十一條協議,有兩條涉及成都駐防旗兵:一、駐防旗餉,照舊發給,事后再為妥籌生計;二、自宣告之后,無論滿、蒙、回與漢人一律待遇,不分畛域[25]505。趙爾豐提出并得到蒲殿俊同意的十九條中,涉及成都滿人的有三條:一、不排滿人;二、安置旗民生計;十四、旗軍現練三營,統歸陸軍編制管理[25]504-505。經過協商,趙爾豐表示同意,移交權力,擬離開成都經營川邊地區(今甘孜等地)。11月27日(陰歷十月初七日),蒲殿俊宣布四川“獨立”,成立軍政府,擔任都督,聲稱:“事事條持和平,力求寧人息事。外國人及教堂,我省行政官吏、滿洲駐防人民,一律照常待遇……彼此共享太平,同盡國民天職”[25]512,道出了軍政府對滿蒙旗人的寬容。

新政權雖然愿意“照常待遇”駐防旗人,但處于“革命”時代,成都八旗兵“感著異常震驚,以為滅亡之禍,已迫眉睫”[3]37,他們以旗甲為組織,全副武裝,準備死拼。周邊漢回民眾聞訊,惶恐不安……形勢再度緊張。蒲殿俊、羅倫等擬考慮解決成都滿蒙旗人問題,包括解除駐防旗兵武裝,由兵變民。據說,羅倫多次到滿城,與玉昆商談解決方案;為表現誠意,羅倫將家眷送入滿城,安置在趙榮安家中[3]37-38。

革命后的四川軍政府雖已建立,形勢卻未穩定。趙爾豐聽聞清廷尚存,后悔交權,陰謀復辟;軍政部長尹昌衡及部分將領也密謀奪權,各種力量暗中較勁。1911年12月8日晚(陰歷十月十八日),巡防軍“騷亂”,打砸搶殺,秩序混亂,蒲殿俊隱匿不出,副都督朱慶瀾離城外逃,尹昌衡伺機奪權,重組軍政府,任都督。接著,尹昌衡擬處理趙爾豐以消除隱患,并利用袍哥關系,分化趙爾豐衛隊,暗去其保護力量。12月22日(舊歷十一月初三日)晨,尹昌衡派兵抓獲趙爾豐,處死梟示,并發布安民告示:“十八之變,趙逆作俑。今日就擒,謝我萬眾。漢業光復,于茲鞏固。七千萬人,謠言勿動。”[25]516

趙爾豐是旗人大員(漢軍八旗),其交權后突然被殺害,成都駐防旗人再受刺激,形勢再次逆轉。當時“滿城”尚有三營兵力及“群眾武裝”,“滿城”墻上列排火炮,火力不弱,如果借此與軍政府對抗,后果難卜。雖然成都滿蒙旗人倍感恐懼,卻未選擇對抗,而是派人聯系都督府參謀部長王右瑜。“當由滿族的日本士官同學文蔚卿來都督府向我表示,少城旗籍人員決無袒趙之意”,表達了容忍尹昌衡行動、承認其統治的意愿,這一選項站隊再次轉變了成都滿蒙旗人的地位,“我(王右瑜)當報告尹昌衡,請其嚴令監督少城的軍隊,除收繳旗籍人員的武器外,不準隨便開槍”[26]73,繳槍成為解決成都滿蒙族的關鍵,決定他們能否平安。次日(陰歷十一月初四),受尹昌衡、羅倫委派,徐炯、周紫庭進入“滿城”調解,商議繳槍事宜。徐炯向旗人代表分析處境說:“成都非西安比,滿漢素和,徒以嫌疑,故致紛紜。諸君試思之,漢兵多滿兵數十倍,滿兵能一戰而沖出成都乎?能再戰而沖出四川乎?即出四川,而距黑、吉尚遠也,滿人將無噍類矣!”[27]下,1964并說明引起滿漢“嫌疑”的是武器,繳出武器,就能消除“嫌疑”,滿漢相安。經過徐炯等人的規勸,在掂量力量對比及考慮出路后,旗兵們交出了武器,化“兵”為“民”。

隨后,尹昌衡通告“兵變”及處死趙爾豐等情況,強調:“今者,趙爾豐已誅,滿城槍械已繳,前此一切疑竇,本巳(已?)不解自消。”撇清滿城武裝與趙爾豐的關系,說明滿蒙旗人的向背。接著,新政府告示全川,要求分清敵我、寬待滿人:旗兵交出武器,軍政府發六個月餉銀;給滿城旗人住房管業證,允許買賣;清理滿城公家財產,交旗人共同管理;另再撥二十萬元修建工廠(同仁教養工廠),接收貧苦旗民入廠學藝,解決生計;等等[3]39。于是,成都滿蒙旗人在“革命”浪潮中未遭受打擊,滿漢“對立”得到“和平”解決。

辛亥革命時,成都滿漢民眾能保持“和平”狀況,未發生西安、荊州、杭州等屠“滿城”慘烈事件,旗人地位雖急劇下降但還有出路,這在當時內陸城鎮是極其少見的。分析其原因,大致有如下三點。

二是領導運動的立憲派是不會采取“屠滿”這一極端作法。辛亥革命前后,動員民眾反清的宣傳口號是反滿,如望帝《四川討滿州檄》曾影響了多少民眾。不過,領導保路運動及促成四川“獨立”的是蒲殿俊、尹昌衡,而不是“革命”黨人,他們是不會采取仇滿行動的。前引蒲殿俊與趙爾豐達成的交權協議中,有對旗人“一律待遇,不分畛域”等條款。該協議公布后,即遭到重慶“革命”黨人的攻擊,稱:“且蒲、羅諸人著名保皇憲政黨,平日無排滿復漢之思想,與民黨之人顯為反對。果如蒲、羅諸人之主張,我漢族斷無有今日恢復之一日,而此等保皇助滿無人格之人,乃竟因人成事,為此種禍全川、貽誤大局之事。”[25]508重慶的蜀軍政府還發表《討滿虜檄文》,表示率兵北上,“期獲趙、端以燃臍,誓滅滿奴而吮血”[27]上,142。不過,成都局勢已定,蒲殿俊等建立并掌握政權,愿意“照常待遇”滿蒙旗人,“革命”黨人雖憤怒但無可奈何,“此吾所以不能不致憾于蒲、羅諸人,而欺成都獨立之內容實腐敗不堪言也”[25]508。其后,尹昌衡藉平息騷亂之機,奪取政權,擔任都督,處死趙爾豐,消除隱患,樹立威信。成都滿蒙旗人在兩次事變中均未反對,還撇清與趙爾豐關系,同意繳槍,消除“疑竇”,事實上支持了新政權。尹昌衡便藉仁義之名發布寬待滿蒙旗人、化解排滿仇滿的告示:

我四川軍政府,上順天心,下從民望,應時成立。清督趙爾豐,知滿清大勢已去,率其所屬,拱手退讓。如再依滿清略定江南之例,凡屬清臣清兵以及滿城駐防,例當草薙禽狝,殺戳無遺。而本軍政府都督以及將校兵士,不惟不殺,且加保護。凡降順者,一視同仁,待遇優渥……夫我大漢,應天光復,人心歸附,兵力厚雄,如欲盡殺諸清臣及奸賊家屬,未嘗不可。而竟不為者,則以王者之師,首重仁義,茍非罪大惡極,不輕誅戳。非無滿清入關時暴殺之能力,實鄙薄而不屑為也。[25]523

想當年,八旗駐防成都,為控制鎮壓,形成對立;憶辛亥,旗兵交出武器,變兵為民,消除“疑竇”,化解對立。在這轉變過程中,教育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有人感嘆:“成都旗人在蜀二百余年,與地方紳民久相往來,素敦交誼,用能于共和之際,彼此毫無沖突,親睦居然一家!”[1]236盛贊成都滿、蒙、漢各族民眾間的親密關系與交流交融。“居然一家”,這也是清代成都駐防滿蒙八旗最積極的影響及歸宿。

注釋:

①宋末元朝,蒙古人曾進駐四川,任官或定居。但在明代,蒙古人或撤離,或融合,文獻缺乏相關記載。本文涉及的蒙古族是清初進入四川的,特此說明。

②康熙末年,年羹堯曾奏請在打箭爐(今康定)留駐八旗兵;雍正初年,雍正皇帝亦考慮在察木多(今昌都)駐扎軍隊。但是,兩者后來均未實行。原因在于八旗兵系單列的軍事建制,由將軍、都統或副都統領導,而要留駐八旗兵,勢必要建立相應的管理機構,派滿蒙官員管理,“成本”太大。雍正四年,清政府劃分川、滇、藏三地邊界后,以川藏道路為官道,沿途設塘汛,留駐綠營兵控制保護,以八旗兵作為后備,待有重要行動時,清政府才派遣八旗兵上陣,如乾隆后期福康安領導抗擊廓爾喀入侵的行動。

③同治《成都縣志》卷八《列女志·節婦》說明:“自馬甲德通妻瓜勒佳氏至色克通妻富查氏,共四十三口俱未請旌。”就是說,該志書共記載129名滿蒙族節婦,其中受到朝廷旌表者有86人。

④清政府規定:“成都將軍兼轄文武,除內地州縣營汛不涉番情者,將軍無庸干預外,其管理番地之文武各員,并聽將軍統轄,番地大小事務,俱一稟將軍,一稟總督,酌量妥辦,所有該處文武各員升遷被調及應參應訊并大計舉劾各事宜,皆以將軍為政,會同總督題參。庶屬員有所顧忌,不敢妄行,而番地機宜,亦歸畫一。”

⑤詩注:“康熙五十七年以分防兵丁散住不齊,始于成都西角筑滿城,官街八條,胡同三十六條,嘉慶十六年始立旗學,今支機石碑上載旗人自康熙六十年間由楚入蜀,云云。”此資料系成都淘書齋蔣德森先生提供,謹致謝忱。

⑥詩注:“‘半邊橋’在‘陜西街’后,‘滿城’墻騎橋而筑,一橋中分,半在‘滿城’,半在漢城,橋下水迤邐出城,達于錦江。”

⑦“武廟”指滿城關帝廟,位于“滿城”東南部,有荷花池。具體位置,見同治《成都縣志》相關部分。

⑧詩注:“嘉慶八年(1803),始立旗學,錢宗師考,取得二名。”

⑨關于道光二十三年新開內地駐扎八旗翻譯考試的由來及錄取名額,參見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三聯書店1983年版)相關部分。

⑩富勒洪額于道光二十三年至三十年(1843—1850)任成都駐防旗兵副都統。

參考文獻:

[1]遼寧民族調查組.四川省成都市滿族社會歷史調查[G]//四川省編輯組.四川省苗族傈僳族傣族白族滿族社會歷史調查.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

[2]李玉宣,衷心鑒,等.成都縣志[M].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3]劉顯之.辛亥革命和平解決“滿城”的回憶[G]//政協四川省委,四川省省志編輯委員會.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十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4]徐孝恢.關于成都“滿城”的回憶點滴[G]//政協四川省委,四川省省志編輯委員會.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十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5]四川省志近百年大事紀述編輯組.清代四川綠營、旗營和新軍[G]//政協四川省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一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6]陳一石.清代成都滿蒙族駐防成都八旗概述[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1981,(3).

[7]劉顯之.成都滿蒙族史略[M].成都:成都市滿蒙人民學習委員會,1983.

[8]陳一石.清代成都駐防八旗再探[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1983,(2).

[9]成都市滿蒙人民學習委員會.成都滿蒙族志[M].成都:成都市滿蒙人民學習委員會,1993.

[10]劉國源,等.我所知道的成都滿族、蒙古族[G]//政協成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成都文史資料:第三十輯成都少數民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1]張利.成都滿族社會歷史文化變遷[J].滿族研究,2005,(4).

[12]陳瑋.清代成都滿族旗人生活[J].尋根,2009,(6).

[13]萬保君.辛亥前后成都滿族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7.

[14]萬保君.1911辛亥風暴下的成都滿族[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3)

[15]萬保君.辛亥革命成都滿族問題的和平解決[J].巴蜀史志,2010,(4).

[16]任桂淳.清朝八旗駐防興衰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

[17]大清圣祖仁皇帝實錄[G].北京:中華書局,1986.

[18]吳好山.成都竹枝辭[G]//林孔翼.成都竹枝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9]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G].北京:中華書局,1986.

[20]六對山人.錦城竹枝詞[G]//林孔翼.成都竹枝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1]任杰笙.錦城竹枝詞[M].忠州光緒十九年(1893)刻本.

[22]傅崇矩.成都通覽[M].成都:巴蜀書社,1987.

[23]定晉巖樵叟.成都竹枝詞[G]//林孔翼.成都竹枝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4]魏源.圣武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5]戴執禮.四川保路運動史料[G].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26]王右瑜.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前后見聞[G]//政協全國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辛亥革命回憶錄(三).北京:中華書局,1962.

[27]戴執禮.四川保路運動史料匯纂[G].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28]劉放皆,等.張森楷挺身斗趙督[G]//政協四川省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四川保路風云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9]蓉城家書[G]//丘政權,杜春和.辛亥革命史叢刊: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

[30]陶亮生.我所知道的徐子休[G]//成都市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成都文史資料選編:辛亥前后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凌興珍]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5315(2016)02-0167-10

作者簡介:秦和平(1952—),男,四川成都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少數民族史。

基金項目: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學位點建設項目(2015-XWD-B0304)。

收稿日期:2015-04-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在线欧美a| 国产区免费| 亚洲综合二区|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1024国产在线|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www.亚洲一区|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亚洲性影院| 69免费在线视频| 色综合五月婷婷|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国产99精品视频|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四虎综合网|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91精品亚洲| 色网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国产自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国产午夜小视频| 欧美精品在线看|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天天激情综合|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av无码DVD| 无码AV动漫| 久草视频中文| 中文字幕va| 99视频全部免费|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国产91高跟丝袜|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91av国产在线| 久久永久视频|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婷婷丁香色|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