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附屬小學 李曉云
?
情理交相輝映 生命拔節提升
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附屬小學 李曉云
一堂成功的語文或者作文說話寫話課堂,應情理兼顧,應情理統一,應情理交融。語文教材的范例多是情生理、理化情、情理相融的。理性的參與使教學活動逐漸深化,達到最高境界。因此,在語文作文說話寫話課堂中,必然要借助“情”和“理”為兩翼,讓思緒馭風飛翔,深入其意境,詮釋其內涵。
二年級下冊第9課《母親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文章以講故事的形式,巧妙自然地學習了《游子吟》這首古詩,讓學生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教育學生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從小尊重、孝敬母親。課堂中我問:學了這篇課文,你此時最想對爸爸媽媽說些什么呢?用兩三句話寫下來。幾個學生是這樣寫的:
一生說:媽媽,謝謝你給了我一雙眼睛,我能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謝謝你給了我一雙能干的手,我能為自己為大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生說:我想說,媽媽,你真偉大,在我生病時,照顧我;在我遇到困難時,幫助我。
一生說:我想說,爸爸媽媽,我恨你們,你們天天就知道叫我寫作業,寫作業,還是寫作業,周末就是輔導班,還是輔導班。平時從來不給我看電視,有時間的話就是叫我看書,看書,我沒有一點自由,就像是寫作業的機器,這樣的生活,我覺得一點意義都沒有,煩死了!
作為老師的我們,聽到前面三個回答,覺得很正常,理所當然,這是老師想要的答案。最后一個學生的答案明顯與眾不同,違背常理。畢竟是公開課,執教老師會覺得處理這樣一個特殊的案例浪費時間,或者如果處理不好,會給精彩的課堂添上不和諧的一筆。我在他們寫的時候就看見了最后一生的答案,所以我特別讓他站起來。他站起來就讀了起來,班上的小朋友都笑了起來,笑得前俯后仰,在心里肯定用現在時髦的一個詞認為他是一個“奇葩”。我讓孩子們安靜,讓他們說一說為什么笑。他們基本上都說,其實媽媽是愛他的,希望他學習好,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可是他卻不能明白。我就問這個孩子:你媽媽十月懷胎為生下你,精心地撫養你,是不是愛你?她天天騎著電動車,風吹日曬地送你來上學,是不是愛你?她經常到學校來詢問你的學習情況,是不是愛你?她為了你的學習東奔西走,到處咨詢……一連串的問題,讓他無言以對。我又說,如果你有什么想法,你也可以開誠布公地和媽媽溝通,提出解決的辦法。如果你覺得學習任務重了,我們可以商量去掉一部分,但不能完全歪曲的理解,甚至變得和爸爸媽媽敵對,產生負面的想法。我讓他坐下,讓他自己想明白。相信,他會有正確的答案。
課堂不僅僅是預設的,而且還應該是生成的。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創造性因素,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中,教師應該處處留心,敏銳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機,挖掘教育因素,及時點燃,巧為點撥,讓教材“增值”。
如:指導學生習作《笑顏動人》這一課例:
同學們,微笑那么珍貴,時間卻總會無情地將其從我們的記憶中帶走,我們唯有用筆,才能讓這些記憶永不褪色。怎樣用筆留下這些記憶呢?今天,老師教大家幾招,好嗎?
第一招:加點修辭
投影出示:一臉恬靜燦爛的笑,猶如村邊緩緩流淌的小溪,一點一點浸潤我的心田。
加一點修辭,怎么不一樣了?(生答:由想象的笑臉變成了大家都曾感受過的事物,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們與這張笑臉的距離。不僅能看到,而且似乎還能聽到那潺潺的流水聲,甚至還能聞到淳樸自然地氣息。)
第二招:再加點細節
投影出示:“文文!”一個熟悉的聲音從我身后響起,打破了周圍固有的沉寂。是媽媽!我不想回頭,卻聽到她疾步走到我身邊,用那雙已明顯粗糙的手撫摸著我的頭。我抬起淚眼,看到她一臉恬靜燦爛的笑,猶如村邊緩緩流淌的小溪,一點一點浸潤我的心田。
第三招:再加點感受
投影出示:“文文!”一個熟悉的聲音從我身后響起,打破了周圍固有的沉寂。是媽媽!我不想回頭,卻聽到她疾步走到我身邊,用那雙已明顯粗糙的手撫摸著我的頭。我抬起淚眼,看到她一臉恬靜燦爛的笑,猶如村邊緩緩流淌的小溪,一點一點浸潤我的心田。
【案例反思】
對于案例中《笑顏動人》,“笑容”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神態,學生面對生活中的這樣的細節有感卻難于動筆,一句“他笑了”就可能詞窮。開始,我先給學生寫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一篇范文,后來發現因為年齡差距等原因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不太能激發他們情感的共鳴,后來更改為學校大多數有體驗的事例來說明。在這一環節中,我以教學生三招的策略降低了學生的寫作了難度。在“加一點修辭”環節,現場生成讓我驚喜不斷。“爺爺的笑容如冬日的暖陽,溫暖的心田。”“老師的笑容像荷花,既清凈又高潔,散發的芬芳一直沁入我心靈深處。”“媽媽的笑如盛開的水蓮,在酷熱的夏日讓我倍感愜意”……看到這樣的表達,作為教師,我真心醉了。我也由衷感到,只要我們方法得當,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
每一節作文課,我們都應該有意識地滲透一點寫作的技法,讓學生帶著情趣,懷著理性。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擁有豐實的習作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