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
中小學書法教育散談
金丹
教育部要求中小學開設書法課,面對現狀,筆者認為有三點亟須解決:一是在信息技術、網絡文化、移動終端迅猛發展的今天,如何應對鍵盤輸入和漢字手寫的矛盾;二是書法進課堂不能成為一句空話,引進專業教師成為首當其沖的問題;三是如何進行科學有效的書法教學成為中小學書法課堂的重中之重。
書法教育;中小學;傳承;教學理念
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曾面對南宋書法江河日下的情形,感嘆道:“書法不傳今已久,楮君毛穎向誰陳。”今天的書法,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但在繁榮的背后,卻讓人擔憂,如今中小學生的書法水平不容樂觀,退一步講,中小學生的書寫水平可能也是史上的低谷。
這可能與鍵盤文化緊密相關,一方面信息技術、網絡文化、移動終端迅猛發展,一方面傳統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學生們提筆忘字,寫字水平的下滑,書寫技法的缺失,書法審美的茫然,加之很多中小學教育的導向是直指升學率的,他們注重語、數、外的成績,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稍后,美術、音樂、體育邊緣,很多學校根本沒書法課的事。如今的中小學注重成績的排名,而忽略審美情操的培養。我們先看鍵盤文化,它帶來的好處自不必多說——高效、便捷,但對中小學生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學生們打字基本是用拼音,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26個外語字母,打出一個會有很多聯想,而手寫時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筆畫和字形,沒有聯想,用慣了鍵盤,容易提筆忘字,不僅是丟掉了中國的傳統,而且丟掉了漢字書寫的方法和審美。
毛筆字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它的實用性漸漸隱退,于是人們產生困惑,學習書法的意義究竟還有多大?實際上書法課的開設,不是解決實用與否的問題,說得大一些,是繼承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說得實際一些,“書法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具有重要作用”,故而我們更是迫切需要書法的學習和普及從小學抓起,中國書法文化需要傳承,人們的文化素質和審美情操需要潛移默化地養成。
記得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小學課堂有書法課,我們都認認真真地臨過帖,每逢周幾,帶一支毛筆、一瓶墨汁,學校發一個大字本,很快樂地寫字。如今呢,不開書法課的理由可以有很多種:沒有書法老師、教室環境不合適、衛生難管理……其實就是一條,怕占用時間,影響升學率。
由于應試教育帶來的弊端,使得書法課形同虛設,漸漸被語、數、外所占用,有些學校索性就取消了書法課。據筆者了解,有些小學生、中學生在課堂上就沒有拿過毛筆。自2011年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2013年教育部《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出臺,給書法課重回中小學課堂帶來了新的希望,然而幾年過去了,現狀卻并不容樂觀,書法課開設與否?師資狀況如何?教學效果怎樣?一個個問題都需要解決。人們屢屢呼吁書法師資的嚴重短缺,這是一個大大的誤區,目前全國開設書法專業的高校80余所,每年培養書法專業人才無數,而他們卻一畢業便面臨失業,他們的出路有兩條,要么考研,暫時緩解了就業壓力,要么自己辦少兒書法培訓班,學以致用。近年少兒書法培訓班的火熱,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書法畢業生沒有工作出路,二是中小學書法課的缺失在校外培訓班上得到了彌補。這說明有些家長并不完全看中升學率,還是很看重素質教育的,培訓熱說明社會有需求。一方面書法本科生、研究生工作難找,另一方面卻是中小學說師資嚴重短缺,書法課沒法開。事實上是上家找不到下家,下家不知道上家,存在無法對接的問題。我在跟有些小學校長交流時,他們卻很驚訝地問:“書法居然還有專業啊?沒聽說過。”
再者,如今全國大規模的書法教師培訓,也存在一個誤區,各地選派的大都是非書法教師,有些并非自愿,還有為數很多的無書法基礎,靠幾天的培訓,連書法專業大一的學生水平都難達到,完全依靠培訓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奇怪的是,書法專業培養好的人才不用,他們找不到工作,臨時抓人培訓不是資源浪費嗎?
現在一個普遍的現象是:一方面中小學呼吁沒有師資,為不開設書法課尋找借口,一方面也不愿意招收專職書法教師,而以語文、美術老師兼任,更有甚者是體育老師兼任,試想一下,這樣的書法教學怎么能真正地貫徹教育部的精神?原本語文老師教書法是天經地義的,問題是現在的語文老師不同于以前的語文老師,很多老師自己寫字很難看,更不懂書法是怎么回事。既然這樣,是書法課隨便教教就可以的嗎?在專業細化的今天,書法課需要很強的專業知識,不然就會誤人子弟。因此,中小學應配有專職書法教師,該教師應具有較強的書法專業知識,在書法理論、書法教育、書法審美、書法臨摹和書法創作等方面有系統的理論和教學能力,自己能寫得一手好字,無論是臨摹還是創作,都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勝任中小學的書法教學。
書法的欣賞,常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書法的學習,常常各有其法,但書法教學應是有方法的,并不可以過于隨意。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效果突出,不好的教學方法,不僅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反而會誤人子弟。學校教育不同于社會教育,特別是不同于社會的私塾式教育,私塾式教育面對的是個體,往往具有經驗性和隨意性,而缺乏系統性。學校教育需要制定書法教學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程序、教材范本,當然書法教學也分不同層次和不同階段而有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計劃。
尋找規律來教學,是中小學書法教學的重要方法。所謂規律,就是書法學習中的共性。如果說“共性即規律”的話,那么“個性即風格”。共性和個性是一對矛盾,又相互依存,哲學認為: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個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矛盾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是: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個性又受共性的制約,共性和個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有人比喻,共性和個性,就是一組彩色鉛筆,共性是書寫繪畫的工具,都是鉛筆,個性是不同的顏色。很是形象。如果用音樂比,共性是鋼琴練習曲,個性是貝多芬、莫扎特。如果用書法比,共性是筆法、結構、章法,個性就是王羲之、顏真卿、趙孟頫。陸游有詩云:“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學校教育所要求的共性,正屬于“少壯工夫”,需要打下扎實的基礎。因此,學校教育應該將解決共性問題看作是一個基本原則,也是學校教育的立足點。
小學應著重于楷書的基本功的訓練,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初中應在楷書的基礎上進行深化和進行行書練習。筆者認為中小學書法教育,首先要認真解讀《綱要》,運用現有教材(有些學校有現成的教材不知道用,而要求教師寫自編教材),根據學校情況,設置教學計劃。對照《綱要》,在目標上如“書法教育既要重視培養學生漢字書寫的實用能力,還要滲透美感教育,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對小學、初中、高中都有具體的教學內容。如小學三、四年級,“學習用毛筆臨摹楷書字帖,掌握臨摹的基本方法。學會楷書基本筆畫的寫法,初步掌握起筆、行筆、收筆的基本方法。注意利用習字格把握字的筆畫和間架結構”。五、六年級,“繼續用毛筆寫楷書。比較熟練地掌握毛筆運筆方法,能體會提按、力度、節奏等變化。借助習字格,較好地把握筆畫之間、部件之間的位置關系,逐步做到筆畫規范,結構勻稱,端正美觀。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和良好的書寫習慣”。初中階段,“繼續用毛筆臨摹楷書經典碑帖,力求準確。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嘗試學習隸書、行書等其他字體,了解篆刻常識”。高中階段,“結合語文、歷史、美術、藝術等相關學科的學習,認識中國書法的豐富內涵和文化價值,提升文化修養”。《綱要》的要求已很具體,因此,認真解讀《綱要》是前提,尋找規律是重點,關鍵在具體實施中,既要運用古代書法教學的優秀方法,又要加上現代學校教育模式,有效地進行課堂書法教學。
J292.1
A
1005-6009(2016)48-0022-02
金丹,南京藝術學院(南京,210013)教授,博士生導師,書法系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江蘇省教育書法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