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第一中學 余世堯
?
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實現情感目標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第一中學 余世堯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每一個新生一代在掌握祖國語言的同時,就在掌握千萬代祖先思想和感情的成果。我國古代教育家荀況,從學習與成才的關系上,指出了“學為成人”的道理,啟發我們從人才學的意義上理解教學的根本目的,要切實地重視教書育人,情感影響人。
語文閱讀教學中實現情感目標,其主要媒介是語文教材。因“文”明“道”,因“道”悟“文”,兩者完美地統一起來,這是語文閱讀教學中實現情感目標的重要途徑。筆者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始終堅持在閱讀教學時進行情感引導,促成情感目標的實現,借此交流一點想法,與大家共享。
課文中的詞語必然會反映一定的思想,蘊含某種感情,抓住課文中關鍵性詞句的解讀,這是向學生進行情感引導的客觀基礎。例如:《守財奴》中有這樣一個句子“一看見丈夫瞪著金子的眼光,葛朗臺太太便大叫起來:‘上帝呀,救救我們!’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向一個睡著的嬰兒”句中的“縱”和“撲”兩字本是猛獸撲食弱小動物的動作,作者把它們用在“跨到七十六個年頭”的葛朗臺身上,看似年歲不符,實則和他本性貼合,體現他見錢眼開、見利忘義,既形象地展現了葛朗臺餓虎撲食般掠取金錢的丑態,又揭示了他崇拜金錢、聚斂無厭的思想本質。通過這樣的分析,再聯系全文,這也是教育學生遠離“拜金主義”和“金錢至上”思想情感的極好的反面教材。
文章中關鍵性詞句,思想深刻,語言凝練,若能有層次地剖析、點撥,最能體現文章的思想。例如《紀念白求恩》的結束句:“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文章用“只要……就是……”表示關聯,同時連用五個“一個……人”的排比句,不僅使作者對白求恩的贊頌躍然紙上,而且號召人們學習這種精神。指導學生把這個多層句和全文聯系起來,就能使學生受到啟示和教育,真正認識到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段落是文章結構基本單位,它同上下文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閱讀教學中對重要段落的透徹分析,最能揭示文章思想情感,也是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的有效方法,讓語文閱讀教學中真正實現情感目標。
課文《記念劉和珍君》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此段文字把“慘象”和“流言”兩賓語提前,使其突出,意在說明反動派及其御用文人既用“刀槍”屠殺群眾,又用“輿論”誹謗中傷學生,這種手段何等狠毒。行文時先“爆發”再“滅亡”,情感傾向十分明顯,唯“爆發”才是出路,別無選擇。抓住這一重要段落進行語言分析時,也激起學生強烈的是非感和對反動派的憎惡,使他們懂得被壓迫人民只有通過抗爭才能獲取解放的真理。
(周樸園不覺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樸:(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
魯:不是我要來的。
樸:誰指使你來的?
魯:(悲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
樸:(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
以上是《雷雨》這篇課文中的一個段落,從段落的言語中可以看出,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同他當年愛上魯侍萍一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情。所以,當侍萍真的出現在他面前時,他的懷念頃刻之間便化成敵視和仇恨,因為侍萍活著這一事實,直接暴露了他的罪惡歷史,毀壞他的名譽和家庭。通過對這個重要段落的分析,把周樸園原本兇殘嘴臉完全揭露出來,資本家自私無情的本性也暴露無痕。這樣,學生就會看清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系,對形成社會主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閱讀教學中學生經常會提出各種疑難問題,特別是有關課文內容、思想情感方面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應不失時機地給予答疑,有的放矢地進行解惑,使學生在思想情感上受到啟迪和教益。
在教學《過秦論》時,學生有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賈誼總結秦國滅亡的歷史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是否意味著封建統治者只要施以‘仁政’,而不施以‘暴政’,其統治就可以維持下去呢?”顯然這個問題屬于歷史學范疇,但卻是課文涉及的重要問題,教師不能回避,要抓住時機,因勢利導,給予回答,給以教育。教師可以抓住兩點:其一,秦始皇統一天下,國勢強盛到了極點,但暴虐也達到了極點,必然導致滅亡,這是歷史的辯證法。其二,封建統治者實施某些“仁政”,是為了鞏固其統治,實施某些 “暴政”,也是為了維持它的統治,手段不同而目的是一樣的,這是由于其階級本質決定的。教師這樣解釋,要言不煩,可以增進學生的階級觀點,學會階級分析方法,從而使思想政治水平得到提高。
另外,學習《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課時,有的同學提出對“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這個長句不理解。縱觀這個長句,它實際上說了兩個觀點:一個是“物質決定精神”,一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教師可通過對句子層次的分析,指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以及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趁勢引導學生認識,為什么我們中國發展要符合中國的國情,要符合現階段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從而使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并以此來觀察和分析社會歷史現象,用正確的思想來武裝自己。
課堂上情感引導與學科教學是相結合的,只要細心發掘情感目標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就可以讓學生得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會使實現情感目標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這也為促進語文學科知識的吸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