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萍
實現教師自在成長的生命自覺
潘萍
教育應當是一個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變得更加完善的過程。但是現如今,教育過多地關注教育者的社會角色,強調教師的社會性和工具性,忽視了教師本身生命價值、個性價值的體現。本文嘗試對教師的現狀、教師自在成長的必要性、教師自在成長的策略等問題進行探討。
教師自在成長;生命自覺;社會性;工具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轉型、個體生存環境的變化,教師的職業屬性、實踐特性在教育實踐和教育變革中不斷更新,教師發展在新時代中應該具有“新特質”。從教師職業屬性和價值看,教師職業既有利他性(社會功能和育人作用),也有謀生方面的利己性,教師實踐活動還有著職業的尊嚴和歡樂。教師的職業實踐不僅能發展人,而且還是教師自我發展的重要場所和途徑,是教師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主要方式,是其職業本身內在尊嚴和歡樂的直接開發者和享用者。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權利和義務,也是教師的職業理想和目標,但它不是外在于教師的,換句話說,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的理想,一方面是教師的外在職業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教師的內在精神需求。“實現職業理想”的根源性意義,不僅僅在于它實現的是社會價值,也在于它是個人價值的自我體現。作為特定社會角色的“教育者”,教師首先因純粹的外在“工具性價值”而存在,然而這樣的存在,既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奠基,又有迫切的教育實踐的現實需要和可能,這本身是教育實踐活動獨特性的一種內在規定。但如今,社會過多地關注教育者的社會角色,忽視了教師本身生命價值的成長需求,筆者將結合教師成長的現狀,嘗試從教師自在成長的必要性、引領教師自在成長的策略出發,提出可行的思路。
1.缺少激情。激情是教師從事教育活動時必不可少的內在動力因素。但如今的教育狀態正在不斷發生變化,教師承擔著各種社會角色,如知識的傳授者、學習的指導者、教學的研究者、教育的管理者、團隊的合作者、考評的待命者、家校的聯系者等等,社會對教師的角色期望越來越理想化、神圣化。教師在超常的工作時間、無限的競爭、頻繁的考評檢查中失去了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熱情。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不足,教師主動成長變為一個設想。
2.缺少創新。目前,在江蘇發達地區,大多數教師的經濟待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保障基本生活綽綽有余。另外,十多年來的新進教師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精神、物質條件相當優越的背景下,他們對教師這個職業的價值追求產生偏差,隨之而來的就是工作效率和質量的下降。大多數學校的制度保障和管理模式在關注教師個性特長方面還顯得尤為不足。教師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缺乏足夠的內驅力,使得教師迷戀簡單而又重復的思維活動,缺少了應有的新鮮和靈動。
3.缺少思考。雖然新課程改革歷經多年,但是長期以來,大多數教師還是秉持相同的教育價值觀,堅持相同的教育教學目的,遵循大致相同的教育理論與教學模式,使用同樣的教材和參考書,教授相同的知識。教師作為學校中獨立的個體,對于教育的目的、教學的實施、學生的成長、個人的成長缺少理性的思考和行動。教師的生命價值似乎都淹沒在學校統一的自動生產線之中。
教師成長具有社會價值和工具價值,教育應當是一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變得更加完善的過程。教師的職業生活過程既是一個育人的過程,也是一個育己的過程;既是一個成人的過程,也是一個成己的過程。教師從事自己的職業活動“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和自身發展的體現”(葉瀾,1997)。對于教師的成長應倡導:“生命因欣賞而美麗,氛圍因寬容而和諧,責任因自主而生長”的理念。讓不同層次的教師得到不同的發展,個性教師得到特色發展,并在成長中找到幸福感和歸屬感。
1.個人價值的體現。
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接受社會的職業規范,使自己符合社會、時代的角色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基于個體的特質和境遇,自主構建個體生命的存在。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一味地強調由外向內的灌輸和塑造,在輿論吆喝下被動適應,必然造成教師的人格扭曲、工作倦怠等現象。如今學校對于教師的成長,更多地還是關注專業的發展,評價優秀教師的標準,更多的還是停留在骨干稱號和職稱的晉級上。而事實上,大多教師本著喜歡學生、喜歡課堂、喜歡教師這個職業的初心。他們有個人的價值定位和精神需求,如果能夠給他們提供更多自由的發展平臺,他們將會更鮮明、更自信。學校教育對于教師的成長,就應當讓教師成為主宰自己成長的人,給教師的個體生命表達保留空間。
2.課程目標的需要。
教師的自在成長是一種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以教師主動發展為目標,形成技能、態度、情感、特色等等可持續發展的過程。教師于自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收獲和傳授兩種知識:一種是可以用語言和文字表述的知識;另一種是那些大量的無法用語言、文字表述的緘默知識。這些知識既會影響到教師所關注的事物,也會促使教師在環境中組織、運用、理解信息,在教師的教育教學行動與現場中得以表達。比如,教師良好的藝術修養會影響學生的藝術敏銳性和鑒賞性;懂得健康和運動的教師會傳遞給學生養生的理念,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視野寬廣、眼界開闊的教師會讓學生獲得更多思維空間和夢想等等。新課程在教學上,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則是教師運用緘默知識進行傳達。教師自在的成長必定影響學生的自在成長。
(一)思想的引領
1.分清教育中利與義的關系。
“利”在于占有,“義”在于奉獻。作為教育根據地的基礎學校,對教師的“義”方面有更多的期盼,希望教師都具備大教育觀,立足于學生的終身發展,立足于學校的長效發展,多一點奉獻,少一些利益追求。而教師作為一個社會個體,對“利”的追求也是無可厚非的。學校可以通過講座、論壇、交流、調查問卷等方式,引導教師正確地看待榮與辱、名與利、得與失等利益問題,冷靜地看待職稱晉升、評優評先、獎金福利等現象,客觀地看待成長中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2.找到自己的職業幸福認同。
教師的工作是繁雜的,是周而復始的,某些方面也是枯燥的。行走在教育之路上的教師最希望得到學生的認可、家長的信任、領導的肯定。然而,讓教師感到最幸福的是獲得個體生命的成長。學校應引導教師珍惜自己的潛能,明確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對自己進行合理定位,找到自我成長的最近發展區。自我價值的奮斗目標是教師不斷前進的潤滑劑,也是職業幸福的催化劑。
(二)眼界的開拓
1.閱讀,登高望遠。
引導教師進行廣泛閱讀,讀教育教學類書籍,找尋教育中對事物判斷的依據和聯想的參照,了解最新教育動態,擺脫習慣的束縛,在工作中與時俱進;讀新聞報刊,了解生活中與教育息息相關的要素,用高瞻遠矚的視角指引自己的教育實踐;讀人文著作,讓充滿哲理、富有詩意、發人深省、耐人尋味的書籍,給教師以睿智的眼光、深沉的思想,讓教師去發現生命的真諦,去領悟教育的意義,讓教師從容地行走于美好的教育世界。學校可以引導教師參加各種讀書活動,開辟“教師讀書吧”,在優美放松的環境中開啟非正式的讀書活動,在年級組例會中開展讀書分享活動,在教研組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在特色團隊開展“串聯讀書卡”活動,評選讀書積極分子,評選藏書達人等活動。讀書的熱情、讀書的習慣和讀書的需要直接決定了教師的文化品位,也決定教師個體的成長。
2.交流,開窗透亮。
英國作家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就是兩個,甚至是兩個以上的思想。誠摯的交流所產生的思想碰撞和交鋒,會使教師對問題的認識更加全面和深入,主題和思想在教師的心中扎根,激起教師對事物進行深入思考和創造性探索的興趣。利用年級組、教研組、備課組、培育室、自由團隊等進行交流,豐富內心,提高素養;利用博客、微博、微信、郵件等媒介,獵取知識,收獲思想;通過發表論文、出版專著等進行學術交流,啟迪智慧,開闊眼界;與學生、與家長、與家人、與朋友等進行溝通交流,增進了解,和諧人際關系。學校應該給教師提供交流所需的時間和空間,創新交流的方式方法,激起教師交流分享的激情和欲望,拓寬教師的教育視角,開拓教師的教育眼界。
(三)平臺的建構
1.建構學習與交流平臺。
創設各級各類的學習機會,如校本培訓、學歷進修、外出聽課、參觀游覽、網絡競賽等活動,用追求進步的心態去學習,用不斷反思的狀態去成長,在理想與現實中架起橋梁,實現教師自身的價值。讓教師在學習的同時樂于分享,給予教師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如年級組的讀書交流會、教研組的校本研討、青年教師的論壇、學校講壇、網絡教研等,教師在團隊中交流分享,展示自我,開闊視野,達成共識。
2.建構實踐與研究平臺。
構建豐富多樣的教師成長實踐場,建構如提高課堂教學的“學科工作室”、以年齡分層的團隊、豐富內涵的“藝體培育室”、促進技能的“基本功訓練營”、與特色辦學相結合的“項目組”等平臺。學校提供思想上的引領、培訓上的輔助和實施中的評價。同時,教師要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進行研究分析,尋找合理的解決方案,及時記錄和積淀研究成果,捕捉教育生活中的思維火花,切實提高教育生命的價值。
(四)評價的激勵
1.走向個性化的評價內容。
評價內容不僅要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考慮,對教育效果、教學表現、教育成就進行評價,更多的要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來看教師的成長,注重教師的自我發展需要。比如在物質方面,可以以項目獎勵、團隊考核等方式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在精神方面,可以為教師辦個人書畫展、舉行項目比賽、進行某種思想的學術交流等等。符合教師內心需要和個性發展的評價將成為教師生命成長的內驅力。
2.形成多元的評價方式。
評價是平等的,是民主的,起到促進發展的評價才是有效的。發展性評價提倡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使教師處于一種積極參與、積極思考的狀態,應該多開展自評活動,比如三年規劃、一年規劃、一學期規劃的制定及其反饋;學校領導對各層次教師進行談話,教師可以輕松吐露自己的困惑和愿望,使自己的成長得到幫助;教育教學故事、隨筆、反思等的撰寫,教師在實踐中尋找理論的支持,在自我評價中促進自在成長。研討式評價則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達到教師團隊的共生。比如建立教師成長電子檔案,記錄教師成長點滴進步的同時,學校領導、同事、家長、學生的關注與評價,將激勵教師取長補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贏得對自身價值的認同。
一位教師,在校園里、課堂上,舉手投足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可以春風化雨,也可以“近墨者黑”。學校有責任致力于培養教師在學校的幸福感,尊重教師發展的多種可能性,鼓勵教師超越自己,讓教師實現自在成長的生命自覺。
[1]劉鐵芳.生命與教化:現代性道德教化問題審理[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270.
[2]劉鐵中,黎鈺林.關于教師成長內涵的理性思考[J].開放教育研究,2005(5):87-91.
[3]葉瀾,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
[4]諶安榮.從自在自發到自由自覺——我國教師生存方式的轉型[J].高等教育研究,2007(5):48-53.
[5]趙昌木.教師成長:角色扮演與社會化[J].課程·教材·教法,2004(4):57-62.
[6]張培.教師生存狀態研究:走向生命關懷[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6(5):10-12.
[7]朱新卓.專業:教師生存狀態與教育問題的一個分析視角——兼答教師職業為什么要專業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3):35-39.
G451.6
A
1005-6009(2016)57-0024-03
潘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國英小學(江蘇常州,213022)教導副主任,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