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鴻波
習近平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戰略思想※
○董鴻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圍繞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系統回答和解決了加快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中的一系列帶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為我們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實現我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之間的關系,始終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的重大戰略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系統總結我黨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經驗,著眼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全面分析我國軍民融合發展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作出了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勾勒出了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新藍圖。
(一)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之間的關系,在長期理論與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形成了一系列成果。這些重要思想和理論成果為習近平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國內外安全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毛澤東明確指出,“只有經濟建設發展得更快了,國防建設才能夠有更大的進步”[1](P308),強調要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之間的關系。1956年召開的最高國務會議上,毛澤東進一步指出:“國防工業在生產上要注意軍民兩用,注意學會軍用和民用兩套生產技術,平時為民用生產,一旦有事就可以把民用生產轉化為軍用生產。”[2](P93)這里的“軍民兩用”,不僅為國防工業中正確處理軍用生產與民用生產關系提供了指導思想,也為整個國民經濟中正確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關系指明了方向。
改革開放后,根據國家工作重點和國際形勢的新變化,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反思蘇聯式軍工體制軍民分離弊端的基礎上,明確指出:“軍工力量不納入整個經濟發展范圍,是極大的浪費。軍工企業的人才、設備都是好的。這個力量用不上,對四個現代化建設不利,對國防建設也不利。”[3](281)強調“軍工企業要走軍民結合的道路,在國家的統一計劃下,以軍為主,搞軍民結合”[3](P130)。鄧小平的“軍民結合”思想,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的“軍民兩用”思想,深化了我們黨對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認識。
世紀之交,適應世界軍民變革蓬勃發展的新形勢,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繼承我黨軍民結合思想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寓軍于民”的思想,指出:“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和建立強大的國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兩大戰略任務。我們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防建設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同時又必須不斷增強國防力量,使國防建設在國家財力增加的基礎上不斷有所發展。寓軍于民,是把這兩項戰略性任務有機統一起來的重要舉措。”[4](P209)江澤民“寓軍于民”的思想,是我黨“軍民兩用”、“軍民結合”思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運用和發展,使我黨對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新世界新階段,為確保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胡錦濤創造性地提出了“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5](P43)的戰略思想,強調要“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軍隊人才培養體系和軍隊保障體系,完善國防動員體系,不斷開創軍民融合式發展新局面”[6]。胡錦濤“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思想是對我黨處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關系成功經驗的總結與提升,標志我們黨對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境界。
從“軍民兩用”,到“軍民結合”、“寓軍于民”,再到“軍民融合”,黨的歷屆領導集體在領導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艱辛探索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形成的理論成果,使習近平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思想的提出具備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
科學分析把握安全與發展環境,是正確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關系的前提與基礎。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極為特殊和復雜的安全與發展環境,是習近平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思想提出的現實基礎。
就安全環境而言,“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仍然面臨多元復雜的安全威脅”[7]。概括起來,當前我國安全形勢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周邊安全環境形勢十分嚴峻,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面臨新的威脅;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發展牽制和遏制加劇,國家政治安全和持續發展面臨新的威脅;各種威脅和挑戰聯動效應明顯,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面臨新的威脅。除了以上三個方面,隨著我國國家利益不斷拓展,國際和地區局勢動蕩、恐怖主義、海盜活動、重大自然災害和疾病疫情等都可能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海外能源資源、戰略通道安全以及海外機構、人員和資產安全等海外利益安全問題凸顯。
就發展形勢而言,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快速增長,受經濟規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化解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等一系列因素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經濟增長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新階段,過去持續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各種有利條件消失或衰弱,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尚末形成,能否成功規避“中等收入陷阱”,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面臨著一系列壓力與挑戰。
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黨非常重視推動軍民融合式發展,但我國軍民融合依然屬于“靠感情來維系,靠關系來協調,靠政治覺悟來推動”的初步融合。依靠這種低水平的初步融合模式,很難有效應對當前國家安全和發展面臨的雙重壓力與挑戰,難以完成協調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關系,實現富國強軍相統一的歷史重任。從國家安全與發展戰略全局出發,只有把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運用國家意志,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國防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和兼容發展,使我們的復興進程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基礎之上。
(三)堅持問題牽引促進深度融合的重大舉措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軍民融合取得了顯著成就,較好地實現了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的同步增長,但重復建設普遍、融合效益低下等長期存在的問題依然嚴峻,“思想觀念跟不上、頂層統籌統管體制缺乏、政策法規和運行機制滯后、工作執行力度不夠”等深層次問題依然有待破解。可以說,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我國軍民融合就只能在低層次徘徊,富國強軍相統一也就難以實現。
長期以來,黨和政府采取一系列舉措試圖解決我國軍民融合中存在的問題,但效果并不明顯。究其原因,思想觀念束縛、利益固化藩籬、體制機制制約等深層次制約因素的存在,以及缺乏國家主導作用的發揮和相應的制度保障,是重要原因。解決我國軍民融合領域長期存在的問題,迫切要求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堅定不移地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國家在軍民融合中的頂層統籌統管作用,切實為融合提供政策法規保障,協調融合過程中的利益沖突,也才能破解制約因素,解決長期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升我國軍民融合水平,確保實現富國強軍相統一的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多個場合提及和論述軍民融合,內容涉及新形勢下軍民融合的總體目標、基本要求、戰略舉措,構成了關于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完整理論體系,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加快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宏偉藍圖。
(一)總體目標
所謂總體目標,就是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要實現什么,達到什么境界。習近平在多個場合明確指出,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就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這其中“加快”是就實現的力度而言,理解總體目標的重點在于把握“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三個關鍵詞。
“全要素”是從微觀層面描述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目標。從微觀層面講,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要實現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物資、管理等各種生產力要素和人、武器裝備、人與武器裝備的結合等戰斗力要素之間的緊密結合。“多領域”是從宏觀層面描述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成形后的狀況,即從宏觀層面講,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要實現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人才培養、后勤保障、動員、經濟布局、基礎設施以及海洋、空天、電磁網絡等多個行業或領域的軍民融合。“高效益”是從結果層面揭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目標,就是要通過深度融合,使稀缺資源在軍和民這兩大領域能夠互通互用互動,從而實現經濟建設中國防效益最大化和國防建設中經濟效益最大化。
(二)基本要求
所謂基本要求,就是為了實現總體目標,應該怎么做。針對我國軍民融合處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邁進的現狀,著眼實現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融合目標,習近平明確提出了豐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圍、提升融合層次的基本要求。
一是豐富融合形式。融合形式是實現融合的方式與載體。加快推進全要素融合局面的形成,必須豐富融合形式,實現融合形式的多元化。改革開放30多年來,實踐中我們探索出了包括共用共享、軍民相互轉化、軍民功能嵌入、軍民優化組合等在內的多種有效的軍民融合形式[8]。當前豐富融合形式,應當在注重發揮這些既有融合形式作用與效能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型融合形式。比如,本著“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的思想,探索全要素融合模式,等等。
二是拓展融合范圍。融合范圍是指軍民融合涉及的領域或行業。軍民融合范圍的大小是衡量軍民融合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尺。實現“多領域”融合目標,必須拓展融合范圍。為此,要在深度挖掘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軍隊人才培養體系、后勤保障體系和國防動員體系等幾個傳統領域軍民融合空間的基礎上,積極推動軍民融合的范圍向海洋、太空、信息網絡、電磁空間等新興領域全方位延伸。
三是提升融合層次。融合層次涉及到融合由誰來主導,有沒有頂層統籌。一般講,如果融合由國家主導、有統籌規劃,那就是高層次融合,否則,就是低層次融合。融合層次的高低直接決定和影響高效益融合目標的實現。立足當前軍民融合現狀,提升融合層次,要注重在做好部門層次軍地協調的基礎上,更加重視發揮國家主導作用。當實踐中出現融合無序、效率低下,尤其是在軍地雙方有利益沖突導致融合層次難以提升時,通過國家制定政策強力推進,必定能夠以此來提升融合層次,盡快打開深度融合局面。
(三)戰略舉措
所謂戰略舉措,就是為了實現總體目標,依據基本要求,結合實際有針對性提出的舉措措施。結合現階段我國軍民融合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習近平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四個強化”戰略舉措。
一是強化大局意識。就是軍地雙方要樹立一盤棋思想,要站在國家安全與發展全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思考問題、推動工作,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實到位。強化大局意識,主要是針對實踐中存在的觀念滯后,過分考慮個人、部門得失,只愿融別人、不愿別人融等問題提出來的。
二是強化改革創新。這主要是針對實踐中存在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等制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因素提出來的。就是要努力形成統一領導、軍地協調、順暢高效的組織管理體系,國家主導、需求牽引、市場運作相統一的工作運行體系,系統完備、銜接配套、有效激勵的政策制度體系。
三是強化戰略規劃。就是要拿出可行辦法推動規劃落實,加強督導檢查,建立問責機制,強化規劃剛性約束和執行力。強化戰略規劃主要是針對實踐中存在的頂層設計不夠、融合無序、效率低下等問題提出來的。
四是強化法治保障。就是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軍民融合發展,充分發揮法律法規的規范、引導、保障作用,提高軍民融合發展法治化水平。強化法制保障主要是針對軍民融合領域長期存在的法制機制不健全提出來的。比如,我們國家已有知識產權法、專利法、保密法,但在軍民融合領域貫徹不徹底,使融合雙方或擔心被侵權,或擔心失泄密而不愿融、不敢融。
立足于我國軍民融合發展正處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過渡階段這一歷史方位,習近平關于新形勢下軍民融合式發展的系列重要論述,不僅高屋建瓴地為我們深刻揭示了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科學內涵,也為我們加快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點。
習近平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思想,極大地豐富了軍民融合的內涵,定位更高、范圍更廣、程度更深,開創了我黨關于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關系認識的新境界,為新形勢下統籌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提供了新方略。
(一)定位更高
相較于習近平軍民融合深度戰略思想,我黨以前關于軍民融合的論述,更多定位于部門層次,實施的目的更多是解決國防或經濟建設領域的具體問題。例如軍民結合的“十六字方針”主要是針對我國軍工企業自成體系、自我封閉、軍民分割的狀況提出來的,在實施中主要表現為軍轉民,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軍。而“軍民結合、寓軍于民”主要是針對世界軍事技術革命加速發展,軍品研制成本不斷提升的狀況提出,在實施中更多表現為民參軍,主要目的在于強軍。實現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涉及到一系列重大問題,單純依靠一個或幾個部門協作很難解決這些問題。習近平關于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系列重要論述,明確提出要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強調要充分發揮國家主導作用,這有助于綜合運用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國家力量,籌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與國防和軍隊建設,克服軍民融合領域長期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而實現富國強軍相統一。
(二)范圍更廣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強調要繼續做好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軍隊人才培養、軍隊保障、國防動員等重點領域,海洋、太空、網絡空間等新興領域軍民融合式的基礎上,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領域的軍民融合,創新性地提出要“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把軍事創新體系納入國家創新體系之中,實現兩個體系相互兼容同步發展,使軍事創新得到強力支持和持續推動”[9],要“形成全方位、寬領域、軍民融合的政治工作格局,增強政治工作主動性和實效性”[10]。基礎設施、軍事創新、政治工作等領域的提出,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格局。
(三)舉措更實
為了加快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結合當前我國軍民融合現狀,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鮮明提出的“四個強化”的戰略舉措,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癥結,有利于破解思想觀念束縛、利益固化藩籬、體制機制制約等深層次制約因素,促進軍民融合領域長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從而更有利于實現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
[1]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中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
[2]兵器工業部.光輝的歷程[M].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86.
[3]鄧小平軍事文集:第3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4]江澤民.論科學技術[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5]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中國的軍事戰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8]杜人淮.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內涵、特征與實現形式[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3,(6).
[9]習近平.與時俱進大力推進軍事創新[N].新華每日電訊,2014-08-31.
[10]習近平.發揮政治工作對強軍興軍的生命線作用,為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4-11-02.
(作者系裝備學院裝備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楚樸)
國家社科基金軍事學項目《軍民融合式國防科技創新體系研究》(課題編號:13QJ00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