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浩 崔 明 張江濤 李 層
荊州加快融入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調查研究
○王遠浩崔明張江濤李層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以下簡稱經濟區)作為國家戰略,地跨湖北、湖南兩省,是一個重大的生態項目和發展項目。荊州是湖北參與的唯一地市,具有不能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發揮荊州優勢,尋求合作共贏,使湖北受益、使荊州發展,就顯得十分緊迫。面對新形勢和新機遇,荊州必須認清優勢與不足,找準方向,突出重點,做強自身,并在湖區治理、城鄉統籌、產業配套、文化旅游等領域加強與湖南方面合作,不僅當好合作方,更要爭做引領者。
(一)認清發展形勢
經濟區的建設,無論放在全國發展大勢還是地方發展格局中看,都表現出較高契合度和強勁生命力。
一是順應綠色發展的需要。面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加大的局面,轉變發展方式刻不容緩。經濟區突出一個“生態”、一個“經濟”,是探索生態保護和經濟增長和諧統一的積極嘗試,完全符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代表持續、循環、健康的“綠色發展”方向,必將成為實現“綠水青山”變身“金山銀山”的樣板。
二是促進支點建設的需要。“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是湖北落實中部崛起戰略的責任,也是自身建設的目標。湖北需要搭建多重平臺,發展好、利用好、維護好經濟區創造的“水關系”和“湖平臺”,形成兩湖地區互利互惠、抱團發展的緊密關系,才能加固湖北中南角,形成南下發展大動脈,建成堅如磐石新“支點”。
三是服務荊州壯腰的需要。實施“壯腰工程”是荊州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旗幟”。經濟區建設規劃從省級層面講獨一無二,是專門為荊州量體裁衣、量身訂制的發展機遇,只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努力做到無縫對接、同頻共振,完全可以實現優勢疊加,達到“借船出海”、借平臺辦大事的目的,最終為荊州壯腰“固本強元”。
(二)找準合理定位
在經濟區包含的四市一區中,荊州的區位特殊、特色鮮明,但也有著明顯的差距與不足。
其一,荊州既是來龍,也是去脈。長江之水經荊州境內的四條河流(松滋河、虎渡河、調弦河、耦池河)流入洞庭湖,又經岳陽流回長江,完成水循環。荊南四河是湖區和長江水量的“調解器”和“平衡閥”,在江漢平原防洪、荊江航道通行、洞庭水域保持、荊南農業灌溉和群眾飲水安全等問題上意義重大,對構建新型“江湖關系”的作用非常突出。
其二,荊州既是邊緣,也是前沿。在地域上,荊州境內與洞庭水系有關的縣市多在長江以南,普遍實力不強,且在與湖南方面對接上多處于各自為戰狀態,未形成合力。在經濟上,從2014年數據看,荊州與湖南三市(岳陽、常德、益陽)相比,經濟體量較小,人均GDP最低,財政收入排名靠后,在交通、城建等基礎設施方面發展相對滯后,不利于荊州在相關產業和項目方面參與建設。但是,荊州的長江過境水道達483公里,占長江干線通航總里程的1/6以上,是經濟區通江達海的咽喉,是實現經濟區水系有效循環、綠色循環、和諧循環的關鍵脈絡。荊州也必將憑借長江岸線的特殊優勢和豐富資源,成為經濟區建設的前沿之一。
其三,荊州既是門戶,也是紐帶。荊州地處湖北中南部,與常德、益陽、岳陽三市接壤,是湖北面向湖南開放發展的中南門戶。湖北湖南地理相依、文化相連、人脈相親,經濟社會聯系密切,經濟區正好為兩湖搭建合作共贏的平臺。荊州因經濟區建設而承擔為兩湖鋪路架橋的責任,是兩湖加深合作的紐帶。
(三)把握戰略方向
經濟區建設對于荊州,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荊州如不主動融入和積極作為,在經濟區中就會日益邊緣化。
一是發展有所側重,戰略向南移動。在荊州當前參與的幾大戰略機遇中,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地域廣闊、領域寬泛,荊州難以成為政策傾斜的洼地、利益分割的主區和引導發展的主力;“壯腰工程”是湖北省戰略發展規劃之一,但荊州擴展輻射空間日益狹窄。相比之下,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戰略更能凸顯荊州地位、更具潛力可挖。荊州應該明確“戰略向南”的發展方向,充分用好“一衣帶水”的戰略關系,實現就近發展、共贏發展。
二是重點對接益陽,構建戰略主軸。荊州、益陽兩市經濟體量相當、地理面貌相似、文化淵源相通、產業優勢相近、省內地位相同,不僅有平等的合作基礎,也有趨同的合作意愿。經濟區中,益陽與荊州有著最為成熟的合作條件。荊州應與益陽主動對接,一起打造貫穿洞庭湖區的南北向戰略主軸。
三是放眼兩省邊際,打造示范區域。經濟區規劃讓荊州成為背靠湖北、面向湖南的關鍵平臺和重要抓手,荊州應該充分利用兩省資源,立足邊貿,在洞庭湖區甚至全國范圍給自己科學定位——打造跨省邊際經濟發展示范區。
(一)用好水資源,做活水文章,打好生態資源牌
荊州占據荊南四口和長江水源,這是經濟區建設離不開荊州的重要原因,也是荊州參與經濟區建設的重要底牌。
一是加強水環境保護。三峽工程運行之后,環洞庭湖區域的水環境問題也隨之從水患向水枯和水污染問題轉變;水域面積萎縮、骨干河道淤塞、農村地區缺水、湖區水體污染等問題成為困擾環洞庭湖區各市的共同難題,荊州應該以荊南四河綜合治理、環境監控平臺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內容為突破口,開展深度合作。
二是水資源合理開發。做好水文章,并不能單純追求原生態,而要著眼于開發性保護。充分考慮水體的功能性要求,在適度開發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良性循環系統。荊州應抓好長江航道建設、干線航道整治、松滋河等淤塞河道疏浚整治等基礎工程,合理適度布局水產養殖產業,延伸水產加工鏈條,形成“活水、活生態,活魚、活經濟”的良好態勢。
(二)做強大產業,培育三產業,打好產業發展牌
荊州目前的整體經濟基礎較薄,整體競爭實力偏弱,一個重要原因是產業不強,做強自身產業是荊州爭取利益最大化的必經之路。
一是要抓產業帶動,提升核心競爭力。荊州在繼續推進農產品加工、紡織服裝、石油機械和精細化工等產業集群建設的同時,要圍繞經濟區“生態經濟”的核心理念,扶持和培植第三產業,包括物流運輸、文化旅游、娛樂休閑、食品餐飲等系列產業。同時,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在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給予傾斜,使強者更強。
二是抓產業升級,避免同質競爭。荊州與常德、益陽等市在生態環境、資源基礎、產業結構等方面極具相似性,產業發展中易出現同質化競爭。荊州必須率先推動產業升級,率先發展具有高技術含量和大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比如節能環保、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新型能源等產業。更要延伸產業鏈條,在鞏固拓展現有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增強產業吸引力和抗風險能力。
(三)劃分功能區,建設新支點,打好縣域經濟牌
荊州要借平臺謀發展,不僅要做強主城,更要發展縣域。
一是培育新的支點,實現協調發展。與湖南交界的江南各縣市是荊州對接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最主要抓手和支點。鼓勵各縣市根據自己的優勢資源,按照大型工業集聚區、臨港產業開發區、現代農業示范區、綠色生態經濟區、特色文化旅游區等功能分區,對號入座,大力發展各具特色又相互配合的縣域經濟,并創新對接合作方式,在與湖南縣市差異競爭中拓展發展空間。
二是鼓勵先行先試,激發縣域活力。自覺處理好上下級政府之間的關系,找準上級要求與縣域發展之間的平衡點,對縣市區敢于放權,鼓勵先行先試。在投融資機制、招商安商機制、縣域發展考核機制等方面勇于創新,全面激發縣域的活力和積極性。
三是壯大民營經濟,實現聚少成多。針對縣域經濟體量小、國有大型企業少的情況,著力做大一批民營骨干企業、做強一批成長型中小企業,盡快形成民營經濟完整梯隊。
(一)共造聲勢,爭取政策傾斜
環洞庭湖各地市須同心協力,互造聲勢、打響品牌,讓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戰略成為國家和省際關注的焦點。
一是用好媒體資源,加強宣傳攻勢。利用好報紙、電視臺等媒體和各種網絡媒體資源,進行系列報道;探索創辦專題刊物,鼓勵社會各界集思廣益、暢所欲言;邀請省內外媒體采訪全市的建設經驗;聯合區內其他市區舉辦經濟區專題研討會和知識講座;加強相互調研、互訪、討論等交流互動活動。
二是加強合作研究,共同向上爭取。四市一區共同組團定期到中央的發改、財政等部門匯報銜接,邀請上級領導和專家到湖區各地市調研和指導,爭取中央有關部門的理解支持和政策、資金、項目的傾斜。及時跟蹤了解國家扶持的重點領域、產業政策導向、投資重點等,認真分析研判,努力實現上級支持的最大化。
三是打破省域界限,建立協作機制。湖北應當像湖南一樣建設省一級的領導小組,建設高規格的指揮平臺和對話平臺、對話機制,增強對話的分量。同時,建立四市一區共同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在確保聯席會議約束力和執行力的基礎上,共同研究制定區域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具體措施,協調解決建設中的困難和問題。
(二)整合資源,做到抱團發展
要想開發出“井噴”式的良好局面,必須抱團取暖、共同發展。
一是打通交通大動脈。在鐵路方面,加快推進蒙華鐵路荊州段、襄荊荊城際鐵路、荊(常)張鐵路等項目建設,努力打通洞庭湖經濟區北向的通道;在公路方面,加快推進宜岳高速荊州段、沙公高速、潛石高速等重點項目建設,對接環洞庭湖公路建設,打通跨省“最后一公里”斷頭路,完成國省道升級改造;在航空方面,盡快推進荊州機場建成通航,爭做鄂中南重要的航空節點。
二是建好邊貿連接點。圍繞與常德黃山頭鎮相接的公安黃山頭鎮、與益陽浪拔湖鎮相接的石首團山寺鎮等邊地建設,鼓勵相關縣市因地制宜,深層次拓展區域合作,促進形成區域發展互補支撐、優勢疊加的格局。
三是打造文旅合作新平臺。發揮文化軟實力的橋梁作用,圍繞“龍舟文化”、“三國文化”、“洞庭文化”以及“茶馬古道”文化等,從旅游、動漫、工藝等行業進行連片開發、捆綁銷售。倡導四市一區聯合舉辦大型經濟文化活動,如環湖龍舟賽、自行車賽等體育賽事以及環湖經濟交流會、湖區生態產品博覽會等經濟活動,探索高層次的經濟文化合作形式。
(三)互借智力,實現效力倍增
積極整合環洞庭湖區域智力資源,使之成為取之不竭的可持續發展財富。
一是加強部門對接和民間交流。發改、環保、水利等政府部門主動到湖南地市開展相互調研、專題座談等活動,學習對方建設的好經驗、好方法,共同解決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障礙與難題;鼓勵民間組織和企業加強經濟交流、開展項目合作,促進相互之間實現技術上的互通、產品上的融合以及市場上的共享。
二是加快產研結合。發揮荊州科教資源優勢,利用長江大學等高校的科研人才、科技成果和科研設備,加快科研成果的研發力度,加強科研成果的轉化力度,服務荊州參與經濟區建設。
三是互借智力資源。在行政部門,互相選派掛職干部和業務骨干到經濟區地市鍛煉;在工業領域,引導企業加強區內交流和跨區合作。通過多種形式,實現經濟區智力資源的共享共用。
(作者單位 湖北省荊州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 周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