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蔚 蘇 斌
經濟新常態下創新招商引資工作的思考
○王蔚蘇斌
進入經濟新常態,穩投資、保增長、促轉型成為各級政府抓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招商引資是經濟工作的“牛鼻子”,新形勢下,各地靠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招商引資的傳統做法將退出歷史舞臺。本文將從宏觀戰略、發展產業、做強企業、創優環境四個方面,淺談新形勢下如何創新招商引資工作。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全面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此背景下,對于招商引資工作而言,把好機遇,規避制約,有利于新形勢下把準招商引資的主攻方向。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招商引資帶來的新變化
1.招商方向將由“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過去,一些地方盲目追求“GDP”,用廉價土地、免稅優惠等為誘餌,盲目引進一批低端發展項目,把招商引資引入了誤區。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化解過剩產能,更多的是追求“綠色GDP”。招商引資是經濟發展的源頭支撐,“撿到籃子里的都是菜”的招商導向將成為歷史。
2.招商方式將由“單個引進”向“整鏈引進”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要形成整體協調的產業產品結構。單項的經濟實體,必須形成一個有機的合理產業布局,才能形成地區綜合生產力。因此,招商引資必須處理好單項招商與產業整體招商的關系,強力推進建鏈、補鏈、強鏈式招商引資。
3.招商手段將由“行政推動”向“兩手聯動”轉變。過去,在招商引資上政府“大包大攬”,導致市場配置資源失靈,造成經濟秩序混亂。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必須堅持政府與市場“兩手抓”,既要發揮好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又要通過市場經濟的辦法來推動招商引資工作。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招商引資的著力點
1.產品供給。一是摸清產業發展現狀。圍繞企業上下游、左右手,對現有產業、企業、產品進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調查。二是精心做好產業規劃。根據摸底情況,按照“建鏈、補鏈、強鏈”進行分類,做好中長期產業鏈建設規劃。三是精心謀劃重點項目。根據產業鏈建設規劃,建立統一的項目庫,實行清單式動態管理。
2.要素供給。一是平臺建設。對省級以上園區(開發區)產業實行地方統籌規劃,明確各個園區的產業功能定位,增強各地招商引資的針對性。二是打捆融資。整合各園區現有的融資平臺,組建地方統一的園區投資集團,實行園區打捆融資,切實增強各類園區平臺投入能力和水平。三是人力資源。加強高校與園區、企業對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培養更多的“產業工匠”。
3.制度供給。一是實行扶持政策。根據產業鏈建設規劃,全面清理招商引資政策,有針對性制定出臺地方統一的招商引資政策,特別在降低門檻、優化服務、資金扶持、人才保障等方面,加強政策研究,徹底改變“送地免稅”的做法。二是簡化行政審批。設立地方統一的招商引資及園區建設審批局,所有招商及園區的審批實行“一個口子受理、一枚公章審批、一條龍服務”。三是加強市場監管。重點加大金融生態環境、市場發展環境、社會治安環境等綜合整治,以一流的環境吸引更多的客商來投資。
當前,各地通過產業引導基金方式來撬動招商引資已成為新手段和新主流。
(一)產業引導基金的政策及對投資促進的作用
政府產業引導基金,指由政府出資,并吸引有關金融、投資機構、社會資本聯合設立,交由專業投資機構進行管理,帶有扶持特定階段、行業、區域目標的引導性投資基金。目前,產業引導基金政策機遇較多,正成為撬動地方投資的主流。
1.國家層面。國家創投引導基金規模大幅提升,必然會帶來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創業投資及新興產業,對促進科技與市場融合、創新與產業對接、孵化和培育面向未來的新興產業、推動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這正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信號。
2.地方層面。在國家產業基金政策的驅動作用下,地方對經濟發展的扶持方式,正由過去的資金扶持向設立專項產業引導基金扶持轉變,將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創業投資及新興產業。這種乘數效應,對發展地方經濟和促進招商引資意義重大。
(二)產業引導基金的主要運作方式
1.主要來源。目前,產業引導基金資金來源主要有兩種,即地方政府通過財政出資獨立完成和政府與社會聯合出資設立。絕大多數已經設立的產業引導基金資金均來源于政府出資。
2.投資方式。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決策、防范風險”的原則,進行投資運作,引導基金本身不直接從事創業投資業務。目前,主要運作模式有參股、跟進投資、風險補助、融資擔保及投資保障等。
3.管理模式。一是成立獨立的事業法人主體。二是委托地方國有創投企業。三是成立引導基金管理公司。四是委托外部專業管理機構。
(三)以產業引導基金撬動招商引資的著力點
1.做大“基金池”。一是政府出資。整合支持創業投資企業發展的財政性專項資金、閑置資金存放銀行或購買國債所得的利息收入、國有資產的經營收益、優質資源資產化等資金,設立母基金。二是企業合作。由政府委托相關機構作為基金的發起人,以母基金的方式,聯合行業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社會資本,按照行業類別分別對應設立若干個子基金。三是基金招商。引進國內實力較強的基金公司,參股“基金池”建設,通過專業基金公司運作,吸引投資者、社會資本參與產業培育和發展。
2.盤活“基金鏈”。一是組建政府基金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產業基金籌集、投入、利益分配等計劃審批管理。二是組建產業基金投資集團公司。主要負責母基金的控管、產業基金宏觀規劃編制、重點項目的謀劃。對應地方主導產業,按照“1+N”的模式設立若干個子基金公司,形成產業基金“聯盟”。子基金完全交由專業化的基金管理公司負責管理運營。三是基金按有限合伙制組建。基金公司不僅負責管理運營,也負責募資出資,從而建立起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相互制約的共同體,從機制體制上保證國有資本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3.防范“基金險”。一是強化項目評估。對重點招商項目,科學估算其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從源頭上降低基金投入的風險。二是加強精細管理。尤其是加強對母基金的財政監管力度,推進投融資及債務預算管理。三是完善擔保體系。建立以擔保集團為主、各中小擔保公司為輔的產業基金投入擔保體系。四是建立退出機制。主要探索項目清算、股權回購或轉讓、資產證券化等新機制,確保基金股權投資本金和收益的回流。
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通過股權、債券、金融衍生產品等直接融資形式,服務于中小企業融資和創新。
(一)資本市場成為企業融資的主陣地
1.資本市場是經濟社會資源配置最為有效的一種制度安排。在現代經濟中,資本市場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誰率先發現并擁有了這個寶藏,誰就能掌握經濟發展的主動權。
2.資本市場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催化劑。上市,不僅可以在瞬間將公司的價值成倍放大,獲得穩定的融資渠道,而且能快速推動企業產業升級、管理深化、人才集聚并同步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企業上市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資。傳統招商引資是一種外延式的經濟發展方式,通過鼓勵優質企業上市直接融資,是一種內涵式的招商引資之路。
完善肉羊的喂養和管理機制,對肉羊的養殖環境密度進行調查,并且結合肉羊在正常情況下的運動量特點,對全部的人工飼養活動進行研究,結合具體的管理工作需求,對各項業務的處理細節進行分析,使肉羊疾病的防控工作能有效增強。設計人工飼養管理制度,并有效結合不同種類的肉羊疾病特點,分析飼養環境中的消化性因素和肉羊呼吸系統特點,以便加強對肉羊生長環境的控制。一些管理機制不但要注意在羊群的飼養中進行營養技術的設計,還要有效結合衛生管理工作的具體要求進行設置,提升肉羊疾病防治措施,有效保證全部的營養因素得到豐富[4]。
(二)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的主要方式
1.內源融資與外源融資。內源融資,通常在企業留存收益和折舊中產生,同時將這一部分資金轉化為投資的過程。外源融資,指企業通過其他方式吸收資金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企業大多數的融資活動如通過銀行、證劵市場等吸收的資金,都屬于外源融資的形式。
2.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直接融資,指通過金融媒介用一定的金融工具使資金的提供者與資金需求者互相關聯,如企業上市融資。間接融資,是銀行機構作為金融中介,吸收企業、個人和社會閑散資金,然后提供給有資金需求的企業,從中收取利息。直接融資的成本較低,間接融資成本較高;但直接融資受限于資本市場的發展程度。
3.股權融資與債券融資。股權融資,指企業為了追加投資,增加股票發行量引進新的股東進行融資的方式。債券融資,指出資人成為債權人,企業成為債務人,債務人在資金到期后需要還本付息的一種融資形式。
通過比較,企業直接融資方式也就是在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的方式,比較適合新形勢下企業的融資。
(三)政府借力資本市場推動企業發展的建議
1.編好發展規劃。按照全產業鏈、全生產要素保障的要求,分類編制地方產業鏈建設規劃,形成“一個重點產業、一家行業龍頭企業引領、一批骨干企業支撐、一套要素保障、一套政策扶持、一個工作方案推進、一個專班服務”的全方位規劃體系。同時,將編制好的產業發展規劃及時提交企業、金融等部門,推動資本市場與地方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2.搭建融資平臺。一是大力發展中小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平臺,形成完備的融資擔保體系。二是加大金融資源整合力度,組建地方金融控股集團,加快推進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全面打通企業、投融資公司、金融機構通道。三是加強與深交所、股權交易中心等平臺合作,引導大批企業掛牌上市。
4.引導資本招商。對一些發展前景好、技術含量高,需擴大生產規模、又缺少資金保障的中小企業,政府引導其通過資產重組、股權改造、技術入股等措施,大力開展資本招商、股權招商,切實解決中小企業發展壯大中的投入問題。
5.加強誠信建設。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庫建設,整合銀行、工商、房產、企業等信息資源,建立地方統一的信用體系;另一方面,著力打造金融安全區。
用PPP模式推動城市、園區等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很多地方“筑巢引鳳”的重要手段。
(一)PPP模式的基本特征
PPP模式,是一種優化的項目融資與實施模式,實質上也是招商引資。
1.政府部門通過政府采購的形式與中標單位組建的特殊目的公司簽定特許合同,由特殊目的公司負責籌資、建設及經營。
2.政府通常與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達成一個直接協議,這個協議不是對項目進行擔保的協議,而是一個向借貸機構承諾將按與特殊目的公司簽定的合同支付有關費用的協定,這個協議使特殊目的公司能比較順利地獲得金融機構的貸款。
3.采用PPP融資形式的實質,就是政府通過給予私營公司長期的特許經營權和收益權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及有效運營。
(二)PPP項目的主要分類
1.經營性項目。經營性項目的收入完全來源于項目運營,主要依賴項目本身的運營管理,在保證特許經營協議約定質量基礎上,通過提升效率、節約成本來盈利,主要由商品或者服務的使用者付費。
2.準經營性項目。使用者付費不足以使社會資本獲得合理的回報,政府會通過可行性缺口補助給與補貼收入。
3.公益性項目。主要是市政道路、排水管網、生態環境治理等項目,沒有收入或者只有很少收入,社會資本的收入主要來源于政府的資產服務購買收入。
(三)PPP模式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
1.分類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對經營性領域項目,依法放開建設和經營市場,積極推進投資運營主體招商,政府不再直接投入;對準經營性領域項目,以PPP、股權合作等方式,通過建立投資、補貼與價格的協同機制,為投資者獲得合理回報積極創造條件;對非經營性領域項目,采取捆綁式項目法人招標等方式由社會投資人組織實施,可由政府回購或購買服務。根據上述三個分類,建議建立地方統一的PPP項目庫,實行目標化、具體化、責任化、時限化管理。
2.完善投資回報補償機制。通過合理的政府投入,減少一部分企業投資;通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推動投資運營公開透明,壓縮一部分企業成本;通過將財政運營補助轉變為政府購買服務,增加一部分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通過依法依規配置企業一定的土地開發權,以及符合監管要求的廣告、商鋪、冠名等經營權,增加一部分企業其他經營收入。
3.創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對向社會招標、招商項目,事先明確項目名稱、內容、經營期限、設計能力和基本服務量、質量和標準、投資概算構成、投資回報方式、價格確定及調整機制、必要的政府投資、財政補貼及政府承諾等事項,向社會公布,引導企業公平參與。同時,可采取公開招標、競爭性談判等多種方式公平擇優確定社會投資人。
(作者單位湖北省黃石市委黨校、黃石市政府研究室)
(責任編輯田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