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徐琪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許徐琪
古人云:“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當前,由既得利益者建立起的利益固化的藩籬已成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攻堅目標之一。因此,思考如何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對于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安定團結具有深遠意義。
由于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各地都有自己特殊的復雜實情,一些地方利益固化藩籬非常牢固,權利關系網盤根錯節,官本位思想嚴重、黨群關系緊張,中央如果直接從這些地方開刀,效果未必理想。因此要想徹底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必須開動腦筋,從一些容易突破的省份下手,比如浙江、江蘇、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思想進步具有創新精神,容易開展并取得改革成果,經過一段時間的反復比較,通過發現問題、糾正問題、總結經驗,進而為中央頂層設計提供思路和參考,最終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固定的制度或模式推廣至全國。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既然已經形成了藩籬,想要徹底突破就必須等待時機、醞釀共識。早在1766年起源于瑞典的“財產申報制度”,已經在世界上100多個國家推行實施,可是直到現在,我國政府仍未出臺一部正式的法律法規來執行此制度。其實早在2010年之前就有許多地方試行了這項制度,之所以后來無疾而終,根本原因還是既得利益群體的強力阻擾,但值得欣喜的是,從2008年的七成干部反對到2013年的八成干部贊成財產公示的態度轉變說明,我國領導干部財產公示制度的立法時機已基本成熟,同時也說明了基層試點在逐步推廣至全國范圍、形成制度化常態化的可行性已經具備。“要采取試點探索、投石問路的方法,取得了經驗,形成了共識,看得很準了,感覺到推開很穩當了,再推開,積小勝為大勝”。這種頂層設計和基層示范良性互動的改革路徑有利于在既得利益群體中形成一定的心理預期,有利于穩步有序地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
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根本目的就是要平衡利益關系,縮小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差距。據有關數據得知,當前我國的中等收入群體只占全國成年人口的11%左右,這與發達國家的50%~60%之比相去甚遠,2014年我國的基尼系數是0.469,收入差距較大,代際收入彈性系數是0.6,居于世界第二高位。另外,根據廈門大學社會學系的調查數據得知,弱勢階層的高等教育機會階層輩出率明顯低于社會平均水平(<1),而社會中上層的高等教育機會階層輩出率明顯高于社會平均水平(>1),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6.7)與產業工人(0.408)的子女在輩出率上的數值相差甚遠。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當前我國的社會結構還很不合理,社會各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較大、社會地位相差懸殊,階層固化現象相當嚴重。因此,暢通社會流通渠道、建立起一套健全的人才流通機制成為當務之急。首要的是建立起一整套公平公正公開的人才選拔制度體系,特別是要為社會底層青年出人頭地提供相對公平的“游戲規則”,保證各階層的成員能夠在一個透明陽光的社會環境里施展才華,即只要通過努力奮斗,大家都能有機會和渠道實現社會階層內的向上流動,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特別是能讓處在社會底層的成員能夠看到希望,給整個社會增添正能量。要堅決杜絕蘿卜招聘、火箭提拔等社會不公正現象,必要時可引入新聞媒體的監督曝光作用,盡量避免弱勢群體因受到不公正待遇而出現的失望情緒,加大那些對于破壞人才正常有序流動行為的懲罰力度,保證更多的人能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行列。其次,平衡教育資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良性互動。要保證社會各階層的成員都能有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權利,這是人才向上流通的前提條件。
全面深化改革是為了黨和人民事業更好地發展,而不是為了贏得某些人的掌聲和喝彩。然而,既得利益群體往往是那些國有企業的中高級管理人員、握有實權的官員和掌握核心資源或關鍵資源的那部分群體,要動這些人的利益,難度可想而知,于是,給其他群體創造新的利益,即增量改革的思路成為一種新的選擇。于是,增量改革先行、存量改革跟進便成為突破利益固化藩籬的關鍵一招。增量改革主要還是借助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尊重經濟規律,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需要最迫切的問題入手,簡政放權、釋放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在不改變原有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增添新的更多的特別是覆蓋弱勢群體的利益,把改革紅利這塊蛋糕不斷做大。另一方面,增量改革在推進到一定階段后,必須不遺余力、大刀闊斧地進行存量改革,否則,增量改革的進程就將無法繼續推進,增量改革的成果早晚也會被既得利益群體所吞噬。在推進增量改革的量變過程中逐漸取得存量改革的階段性質變的成果,在關鍵時刻、恰當時機破除舊體制的弊端,重新合理劃分利益格局,建立一個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體制機制。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就是在國家壟斷行業引進市場規則和經濟規律,打破壟斷行業多年來利益固化的藩籬,增進普通老百姓的福祉,這是政府進行存量改革的重要舉措,當然這也符合我國政府先易后難的改革思路。
我國改革開放已有37年之余,到現在仍然有阻礙改革的藩籬存在,其根本原因是目前的制度體制不夠完善,導致了改革釋放的紅利不能惠及到全體人民。制度是根本,執行是關鍵。作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雖然已有62年,但是在執行過程中仍然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從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組成結構來看,來自一線的工人農民只占了13.42%,雖然比上一屆提高了5.18個百分點,但是與黨政領導干部的34.88%相比,占比太小,人大代表組成結構很不合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顧名思義是要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切不可出現只代表少數人,特別是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因此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成結構,增強代表的實際調研訪談能力,提高代表的科學文化水平已經迫在眉睫。另外,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最大程度地包容和吸納各種利益訴求,實現最廣泛的政治參與,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真實性和優越性;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民族間的交流和融合,減少沖突和矛盾;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提升人民當家作主的實際操作能力,鞏固和加強廣大人民群眾維護自身利益、實現自身利益訴求的本領;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社會發展,全面提高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的能力,“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總之,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要有自信,相信制度的完善必定能攻克利益的藩籬。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必須高度警惕,時刻總結經驗、反思教訓。在古代,商鞅、王安石、張居正等人都曾想借助統治者的力量變革固有的利益格局,可最后都由于保守勢力的頑固抵抗而失敗,反觀蘇聯解體的教訓也是一樣。前蘇聯特權階層大搞腐敗和裙帶關系,自我封閉,不思進取,社會上的普通百姓卻沒有獲得上升的機會,被阻隔在“他們”之外,最終導致蘇聯共產黨喪失執政能力,拱手讓出政權。作為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代表的絕不是個別特權階層的利益,絕不能出現被某些利益集團所綁架的現象。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改革者必須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和破釜沉舟的決心,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同既得利益群體相抗衡,下定決心打破既得利益群體強勢格局。另外,還需要具備改革的能力和技巧,改革者必須具備強大的改革能力,同時具備靈活的思辨能力和戰略技巧,在循序漸進的改革中實現社會和諧穩定。
(作者單位 中共中央黨校)
(責任編輯 崔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