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冬霞 陽榮威
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的歷史觀照、現實關懷及超越
——第三屆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高層論壇會議綜述
□ 孫冬霞 陽榮威
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問題一直是教育界重點關注的問題,在第三屆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高層論壇上,專家們圍繞這個話題展開討論。學者們從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的歷史淵源、現實關懷及超越的角度出發,不少學者認為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通過研究近代大學教育質量保障的歷史具有重要借鑒作用。研究不是為了追求典范而做學問,而是因為發現真真切切的問題。學者從不同角度探討當前高等教育質量存在的問題,體現了學者深沉的歷史責任感和鮮明的現實關懷精神。還有一些學者提出必須跳出高等教育質量本身來談質量問題,從而實現對當前高等教育質量現狀的超越。他們分別從教育信念、回歸教育常識、使命履行等方面實現對高等教育質量本身的超越,讓高等教育質量更上一個層次。
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綜述
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與評價是一個需要不斷研究和突破的研究領域,為此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先后三次舉辦高等教育質量高層論壇。旨在通過這種形式活躍教育質量研究氛圍,提高教育質量研究水平,共同推進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此次論壇聘請了領域內的專家、知名學者,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的知名專家共聚一堂,繼續探討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與評價問題。專家們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針對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與評價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產生了思想的碰撞。
前事不忘,后世之師。學習歷史、從歷史中取得借鑒,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恒的課題。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研究高等教育質量歷史的目的更重要是在于揭示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的規律,預見未來,為設計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的理想方案提供借鑒。在本次高層論壇上,不少專家不約而同選擇了從歷史角度探討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問題。
按照統一的質量標準對大學進行評價,常常只起到底線標準的規范作用,并不能切實地促進大學向卓越或一流的方向發展,反而可能破壞實踐者從根本上思考大學的基本常識問題。針對當前高等教育評價過分強調標準及由此派生的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的管理主義現象,學者們指出當前大學評價過分強調績效標準,這種技術主義的管理取向可能導致管理過程中對常識問題的忽略。北京大學陳洪捷教授從歷史的角度,指出蔡元培、竺可楨、梅貽琦等近代著名校長并沒有運用高超的管理技術和管理思想、原則,而是依靠大學常識來管理大學。那么這些大學校長的常識是什么呢?對人才的重視就是基本的常識。梅貽琦認為辦學校第一要素是人,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竺可楨治校也是把人放在第一位。蘇步青初來浙江大學時,因條件很艱苦,曾一度準備離去。竺可楨在他臨走前一天晚上到他家,說:你是我們學校的寶貝啊!你可不能走啊。蘇步青記住了校長的這句話,在浙大堅持了下來,終成一代大師。蔡元培更不用說了,廣招天下人才到北大來,給他們以信任,讓教師放手去做自己的事情,并沒有像現在的大學管理者強調績效管理。這些校長對學者的尊重、對人才的認可,只是遵循辦大學的基本常識,而這些辦學常識恰恰成就了他們教育方面的豐功偉績。
中國近代尤其是民國時期出現了一批高質量的大學,而大學校長對大學的辦學質量影響較大。那么近代歷史上這些著名大學的校長,他們的大學質量觀是什么?在大學質量的保障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對當前高等教育保障有何啟示呢?會上,一些學者從歷史的角度探討了大學校長在大學質量控制方面的作用。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韓延明教授回顧了蔡元培對北大的改革:在育人目標方面,第一次在中國系統提出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的目標;在教學改革方面,提出改革學制、改良講義、改進教法、改善學風;在師資管理改革方面,招聘教師不論派別、不論年齡、不論地位、不論國籍、不論政見,只論真才實學,能夠引領教學和學術發展;在科研管理改革方面,倡導學術思想自由,建立學術社團,調動師生對科研的興趣;在學生管理改革方面,支持學生運動,引導學生自尊、自學、自治、自省、自動;在校政管理方面,首倡男女同校,力行教授治校,創辦校役夜班,提議限制任期,參與社會服務等。正是蔡元培先生當年力挽狂瀾、興利除弊的改革,才使北大學風丕振,挺然特出,質量卓越。
大學校長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教育質量觀,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大學質量保障實踐。為什么要辦大學,辦大學的目的是什么,在辦大學的過程中應當弘揚什么樣的精神,作為大學校長必須對這些問題具有明確的認識。武漢大學程斯輝教授認為,我國近代著名大學的校長們之所以辦學成就斐然,是因為他們有非常系統、明確的教育質量觀:一是有體現大學發展規律的學校質量觀;二是有全面發展的人才質量觀;三是有要求教師成為大師的教師質量觀;四是有要求學生成為社會領袖人物的學生質量觀;五是有科技與人文融合的課程質量觀;六是有非常明細的管理服務質量觀。今天建設高水平大學,也需要校長具有系統清晰的教育質量觀,如果沒有這樣的質量觀的引領,則可能用的力度越大,偏離質量越遠。
教育研究的根本任務是通過提供解決教育問題的知識來促進高等教育發展。從這個層面上講,教育科學不是“玩學術”,而是要解決基本教育問題。因此,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研究要對高等教育有充分的現實關懷。所謂“現實關懷”研究不是為了追求典范而做學問,而是因為發現了真真切切的問題。本次高層論壇充滿著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飽含了學者深沉的歷史責任感和鮮明的現實關懷精神。
學生評教是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師范大學張斌賢教授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中學生評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予以特別關注。他認為我國一些大學的學生評教實際上是學生給老師“放水”、老師給學生“放水”,互相“放水”搞成和諧社會。這樣完全靠評價、設立評估辦公室、制定評估辦法來評老師是沒有意義的,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教育部發展研究中心馬陸亭教授則對我國行政式的評價表達了關切,認為行政式的評價和學術共同體的評價存在差異,行政式評價是明明白白選了一個錯誤的人,共同體評價是糊里糊涂地選了一個正確的人。他還提到排名機構對外行確實有引導作用,外行評價高等教育機構確實要看排名,但教育界的人作為內行也看排名就有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周光禮教授對我國大學學科評估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究。他提出,辦大學就是辦學科,學科是科學研究的平臺,同時也是人才培養的平臺,還是一個教師隊伍匯聚和服務社會的平臺。他認為目前的學科評估存在四方面的問題:(1)政府評估存在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評估投入,為什么要評估投入呢?因為教育質量是沒辦法測量的,那只能測量投入。投入的多就有質量,投入的少就沒質量。教育部評估生師比、生均校園面積、生均圖書資料都是從投入的角度來評估的,這樣就導致成本最大化。(2)問責性的評估實際上是政府管理高校的一種手段,它以懲罰為后盾,這種問責性評估易導致高校被迫造假。(3)國家現在推行管辦評分離的政策,教育部的學科評估引發諸多矛盾的原因就是政府遵循一次評估。很多大學排行榜沒有自制能力,易被金錢所收買。(4)管理主義的評估會對被評估的對象造成傷害。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袁本濤教授集中探討了研究生學位與質量問題,他認為教育結構本身就是質量。我國目前的研究生學位類型劃分太過剛性,結構不合理,必須調整,并指出簡單地把我國的研究生學位類型劃分為科學學位和應用型學位兩種類型的依據并不充分,而且給現實的人才培養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對于如何進行學位劃分,袁本濤教授認為:(1)應當走出二分法的局限。(2)學位類型劃分的標準應當借鑒英美的做法,不一定要拘泥于一個維度,完全可以柔性一點,不要那么剛性。(3)學位設置的原則應該反映學科本身的特征同時滿足社會多元化的需求,而不是死守這個類型。(4)我國研究生招生是分類招生的,根據原來安排,2015年研究生招生規模是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各占50%,應該對這種結構做出極大的調整,專業學位或其他類型的學位是為就業做準備的,這種類型的學生招收比例為75%。而真正做學術的在現有規模下25%足夠了。結構與社會需求相匹配后,才是一個高質量的教育系統。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劉鐵芳教授針對當前高校排名的亂象,對部分大學排行榜的公信力提出質疑。他以國內某個大學排行榜為例進行分析:該大學排行榜標榜是做國內最好大學排名,卻選了幾個很簡單的指標來評價大學。比如說它的指標體系就是三類:人才培養(占45%)、科學研究(占40%)、服務社會(占15%)。人才培養就是用錄取的學生分數和就業率來表示,就業率是沒辦法體現就業質量的。同樣,科學研究問題也很多,比如說引文,頂尖的引文也是很重要的,區分度很大。怎么樣來衡量服務社會呢?該排行榜第一強調科技服務,就是企事業單位委托的科技經費數,產學研合作,這就使得理工科為主的院校排名迅速往上竄,以簡單的量化替代了大學好壞的標準。在目前環境下第三方評價是不是真的靠譜?我們還沒有培養一種健全的機制。在大數據時代怎么采取可信的數據確實是個問題,否則評估的公信力存疑。
華中科技大學柯佑祥教授從多值邏輯視角探索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并對“多值”的概念以及這種邏輯視角對高等教育質量的影響等進行闡述。他從質量管理的角度提出兩個質量標準。一個是適應性的質量,一個是符合性的質量。所謂適應性的質量就是說高校培養的人才是不是滿足社會、政府和老百姓的需求。政府和老百姓有不同的教育質量觀。所謂符合性的標準就是考慮專業內部是不是符合專業標準,高校培養的人才一定要符合大學發展規律。當今我們比較強調適應性的質量觀,適應政府和社會以及消費者。到底大學應該怎么應對,至少應該把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建設提到一個層面上來。清理影響大學發展的一些事情,比如教學樓的配置,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實質上是教學工廠,把教師和學生割裂開來,師生間交流很少。
當強調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研究關注現實的時候,我們必須自覺地意識到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研究對現實的理解及其關注現實的方式與常識和實證科學的重大區別,從而真正在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研究的層面上,以一種符合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研究本性的方式去體現和落實這種現實關懷。在本次論壇上,一些學者認為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不要過度拘泥于“現實”,因為一方面使研究失去了應有的精神品格,被降低為流俗的經驗常識并因而被庸俗化與實證化,另一方面使“現實”不能從研究中獲得應有的啟示和幫助,從而當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陷入非理性局面的時候,研究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反思批判功能并提供積極的思想力量。因此教育質量問題必須超越本身來談質量。
超越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的管理主義,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一種信念。如果每一個人內心有一種信念來支撐自己辦好教育,教育質量問題自然提高。北京師范大學張斌賢教授以杰弗遜與弗吉尼亞大學的故事來說明高等教育的信念對質量提升的重要性。北京師范大學張斌賢教授說,杰弗遜是美國的第一任國務卿、《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美國第三任總統,后半生主要工作就是創辦弗吉尼亞大學。為辦好這所大學,他傾盡全力,散盡家財,具體到連學校建設他都要自己畫草圖,并特別叮囑別人要買什么樣的書,聘請什么樣的教師,等等。支撐他如此作為的動力是什么?是對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在國家發展中作用的充分認識。而且,這種認識已經內化為信念,升華為信仰了。如果沒有這樣的東西,高等教育發展就會缺乏活力來源,所謂質量無法得到保障,今日美國高等教育強國的地位也無從談起。
回歸常識也是超越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的管理主義的一種方式。北京大學陳洪捷教授提出我們應該回到常識,常識就是學者具有自主性,知道自己該做什么,需要被信任。世界一流大學除了這些可比性、可衡量性、可測量性的指標之外,應該看到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以及世界一流大學真實的生活狀態和工作狀態,不能只陷于管理主義的唯指標是從的思路。質量準則體系總是由某一群人在特定背景下定的價值取向建構起來的,在特定的背景和價值取向下,不同的人對“好的實踐”有不同的理解。制訂客觀的、理性方式普遍的標準是一種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思維:由專家在明確無誤的知識基礎上定義標準,脫離具體的情境、有差異的需求,用一套普遍的準則和標準來衡量處于不同情境中的機構,從而把建構“好的實踐”的眾人民主討論的倫理過程、持續的反思過程降格為測量和比照標準的技術活。
武漢大學程斯輝教授認為近代著名大學校長在辦高質量大學的時候,有四點可以看做常識:(1)校長要有高德性,要身體力行,這個學校才會有高質量。(2)學生要立志高遠,要解決內在的動力,才可能有高質量。(3)名師出高徒,有高質量的教師,教師能夠潛心教書育人,才可能有高質量。(4)有好的管理服務才會有高質量。
超越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的管理主義傾向的另一個最重要的做法就是高等教育使命的履行。教育部發展研究中心馬陸亭教授認為,籠統談教育質量是個偽命題,基本規格下的質量應該與辦學特色掛鉤,抓質量必須堅守教育基本點,比如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的交叉安排、綜合性的畢業設計成為教學的重要環節、實施小班化教學、搭建合理的知識結構等。他強調,質量的前提是使命的履行。現在我國高校三千多所,各自的使命、責任是不一樣的,清華、北大與二、三本高校的質量標準也不同。質量要跟使命掛鉤,不同層次類型的高校都應該找準自己的定位,清晰自己的使命和責任,這樣才能實現高等教育的多樣化,從而滿足社會的多元化需求,整體質量就會提高。
超越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的管理主義傾向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做法就是改變高等教育撥款方式來影響高等教育質量。北京師范大學洪成文教授通過介紹美國捐贈教授的典型案例,指出美國大學沒有太多的績效評價指標,而判斷一所大學的水平就是看有多少個捐贈教授,最后走到什么位置,從這個方面來看質量。因為主體是捐贈人,你的大學沒有質量,你的系沒有發展前途,對不起我就不捐贈你。捐贈人控制和國家控制是不一樣的,你做什么事情捐贈人是非常關心的,只要有違它的利益他可以撤資。提出把所有的質量和評價放在一塊來說,目的無非就是控制與督導,我們的控制就是通過撥款來控制高校,撥款分為人員撥款和非常規撥款,包括雙一流都是非常規撥款,是挑起高校與高校矛盾的罪魁禍首。而改變目前這一局面首先是要改革撥款機制和體制。現在的撥款是不可以的,相當于找一個婆婆去分錢,取決于你和婆婆說話的方式以及你姿態的高低,結果就是自主性越高,越牛氣沖天越拿不到錢,聽話者多得利益。其次是經費渠道多元化,我們一直太依賴于政府,失去了自給的能力,從其他渠道獲得資金來源,一方獨大就表示你必然被控制,如果多方來源,被控制的狀況就會有改觀。
質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題,提高教育質量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湖南大學曾于2012 年4月和2014年10月舉辦了兩屆“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高層論壇”,邀請本領域國內外知名專家共同探討高等教育質量問題。本次論壇延續了前兩屆的傳統,代表們圍繞著高等教育質量與評價這一主題,從不同的角度,充分表達各自的觀點和看法,產生思想的碰撞,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
G640
A
1672-0717(2016)04-0049-04
2016-06-20
孫冬霞(1990-),女,山東德州人,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基本原理研究;陽榮威,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