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方俠 于曉卉
高校學生工作:辨、困與行
□ 董方俠 于曉卉
高校學生工作在大學生的真知、信仰、思想、潛力與品性的建構與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國高校學生工作長期存在媚俗、掌控、固化等傳統慣性,遮蔽了大學的自由精神,抑制著生命的自然品性。為此,高校學生工作必須轉變如下觀念:在價值取向上,由“規范人格”向“釋放生命”轉變;在內容上,由“事務型管理”向“研究型管理”轉變;在主體上,由“他者管理”向“自主管理”轉變;在方法上,由“紀律約束”向“文化培育”轉變;在評價上,由“終結性標準評價”向“形成性反思評價”轉變。
高校學生工作;學生管理;大學精神;生命意識;觀念轉變
高校學生工作在學校各項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具有教育、管理與服務等多重功能,特別是在大學生的真知、信仰、思想、潛力與品性的建構與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學生工作貼近學生生活,寓教育于實踐,融教育于無形,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更是高校幾乎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的依托。然而,我國高校學生工作長期存在績效主義、實用主義與官僚主義的傳統力量,以一種媚俗、功利與頑固的姿態,遮蔽著大學自由精神的光輝,挑戰著生命的尊嚴與自然品性,缺乏教育的文化韻味。所以,我國高校學生工作一直沒有抓住要領,缺乏靈魂,大學之精神與教育之本源力量沒有很好地開發出來,這是我們需要深刻思考的。高校學生工作,必須厘清一些理性問題,必須在高校學生工作的價值、內容、主體、方法與評價等方面轉變觀念,克服主觀性、盲目性。這是重建高校學生工作的思想與真知,是使其更加強大、無畏與有效的基礎。
規范人格與釋放生命之辨。規范人格,是“他者”對大學生主體進行預先設計的理想人格。學生工作的意義在于,按照這種理想人格標準促進人的社會化,使人具有社會所需要的人格品性。這一價值取向一直被許多教育家稱為教育的本質。其哲學基礎是,教育是理性與科學的促進方式,它使教育活動按照科學的設計,對學生進行人格預設、塑造、規范,從而促進人從“生物人”向“社會人”的進化,成為合格的社會角色。這種學生工作理論是促進學生社會化的一種思想方法。
釋放生命,是源于生命體內部、由內而外的自然力量的釋放,是指順應并挖掘學生個體發展的自然性原則。生命的本質是一種生存或創造意志,是一種強大的、不可遏止的生存沖動,是一種神秘的生命力,它既存在于盲目的自然之力中,也表現在人的自覺行為之中。正如有學者所言,“生命內部之自然力量,充滿力與美,不受其他任何外部力量的驅動”[1]。因而,以生命的新理念審視高校學生工作,會發現學生發展最重要的本原在于釋放生命,使學生成為他自己。這就要求高校學生工作在價值取向上必須重新發現學生,重構學生發展的新內涵。這是教育的本原,也是學生工作的哲學根基。
生命釋放之困。高校學生工作受實用主義與績效主義的影響,遮蔽了學生生命的自然品性與人的尊嚴,學生工作變得固步自封。“高等教育已經變成另一種形式的企業學徒培訓”,“學院和大學的工作就是培養腦力工人和技術工人掌握專門技能”[2](P93)。然而,由于學生天賦潛能的差異,他們有擅長政治者,有擅長文藝者,有擅長邏輯思辨者等等,不一而足。生命的完善與成熟應是學生工作的首要價值取向,要讓他們是生成開放的、創造的、自然而然的自己。所以,規范人格的價值取向必然抑制生命的自然屬性,這是高校學生工作中應該反思的。
當然,釋放生命并非排斥規范、約束與紀律。因為,規范、約束與紀律使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認同文化、建構集體精神及人類的意義等關系系統和社會品性,提升整體的生命與生存境界。荀子有言:“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紀律之于學校,恰如“波西米亞有一句諺語說,‘學校沒有紀律猶如磨盤沒有水?!谴蠹也豢烧J為我們希望學校充滿呼號與鞭撻的聲音”[3]。因而,學生工作者的使命就在于立足個體生命的先天稟賦等自然屬性,不斷地向自身以外的文化世界、精神世界與意義世界靠近,以更加包容、和諧、豁達的姿態,讓生命棲居并徜徉于這種不同的文化主體世界或意義世界之中。
釋放生命之行。管理學家德魯克認為,“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無價值觀的科學”[4](P455)。教育是價值高度涉入的事業。因此,目前高校學生工作最需要做的是,將生命的釋放作為價值取向,把釋放生命的創造與熱愛作為學生工作的出發點與歸宿。第一,確立生命意識。高校學生工作作為一種生命的喚醒與促進過程,教師完全有能力認識、體驗并激揚生命,發現生命的潛在力量,喚醒生命流動過程中的創造力,讓每一個生命更具創造性、靈動性與延展性。第二,摒棄一切抑制生命的人為安排。釋放生命,意味著要打破當代教育的知識霸權、權力形式對生命的僭越,突破繁瑣的制度對學生美好心靈的肆虐,排除工具理性對人性的奴役。使學生遠離功利主義的誘惑,打破“教育的鐘擺”[5](P161),最終逃離疲倦、乏味、無奈、恐懼的教學生活,從而臻于生命的豐沛與完整。第三,開放的心態。正如熊培云所說,無論是高校的學生工作,“還是我們棲身的制度,最可怕的是停止生長,別無選擇,一成不變”[6]??梢姡瑢W生工作本身應該是開放的和創造的,這是教育的本質所在。這種開放的心態,是一種對“和而不同”的生命形式的理解、接納與包容,使學生性情平和自然,品性端正。
事務型管理與研究型管理之辨。學生工作的內容非常繁雜,雖然在理論只包括對學生進行思想、心理、政策、就業等引導與教育,但在實踐中不僅包括學生的事務性工作,如學籍、資助、班務、就業、考勤、后勤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務;另外,還包括組織學生參與黨團生活、班級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并以此為載體實施各種教育活動。事務性的工作是教育的必要條件,雖然其涵蓋內容廣泛,但不免會模糊教育者從事學生工作的重點,從而難以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
研究型管理,就是要求高校學生工作回歸人的本質,堅持關注學生的復雜性與個性化,要求以“以人為本”為促進學生發展的核心理念。這也是大學本身希望形成一個“科研——教學——學習連結體”的要求[7](P273)。教育管理活動的特殊性,決定了教育管理內容的“目標的確定與達成,同教育目的密切相關”[8]。也就是說,教育管理的目標最終必須與教育的目的相一致,即將純粹的事務性管理與教育的研究性相結合,將高校學生工作場域視為一個“探究的場所”[7](P177),竭力去了解每一名大學生知識結構、興趣愛好、能力水平等個性傾向,從大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出發,研究、思索、設計和完善學生工作的思路與舉措,提高學生工作的有效性和藝術性。高校學生工作,應傳承杜威的主張,即“力爭給每一個孩子不同的教育,以適合每一個孩子不同的需要、能力和興趣”[9]。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為青年馳騁思想打開更浩瀚的天空,為青年實踐創新搭建更廣闊的舞臺。”
研究型管理之困。現實情況是,我們的學生工作受官僚主義與實用主義影響,“以權力為中心、以效率為首要目標”[5](P166),越來越多地陷于繁瑣的、無意義的細枝末節中,陷入各種功利目標與利益的博弈中,忽視了“大學作為學術機構和教育機構,其管理行為與企業和行政機關是根本不同的”[5](P166)。這迫切需要重新回歸教育真相,反思教育中重要而又基本的問題,激勵自由思想與獨立精神。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中國高等教育要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要通過‘探究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并將‘創新的理念’融合到‘整個教育過程’中,以此來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并‘破除陳規’?!保?0](P14)而事務型管理是難以使學生工作進入“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的教育境界的。
研究型管理之行。高校學生工作的目的,在于貫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寓學生工作于研究型管理的過程中,把生活、個性、品質作為主題來研究:第一,高校工作者將自己定位為研究者角色。大學生工作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特色性和教育性。它要求關注大學生的創造個性、想象力與求知欲,促進大學生全面、協調的發展。其真正意義在于,不僅是工作方式從事務型向研究型轉變,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學生工作者應該有自信、公正、客觀、懷疑、勇氣的品性,成為有智慧、有洞察力的研究者。第二,高校學生工作者應該成為思想者。這意味著,高校學生工作者應該有較深的人文修養、求實精神與現代眼光,把目光從短淺的實用生活與利益糾葛轉向純粹的哲學思考,從而真正回到教育本身?!拔覀兊慕逃獜膶W生的實際出發,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教育的社會功能,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獲得全面、主動、有個性的可持續發展”[11]。第三,寓事務型工作于研究中。事務型工作是必要的,它能保證教育計劃按部就班地進行,但是針對大學生群體的復雜性、創造性與生長性特征,學生發展與進步才應是最重大的教育事務。它需要以學生為研究對象,開展事務型工作的研究。同時,在學生工作中,還要思考諸如規范與自由,公平與效率,成長與文化等關系問題,這是高校學生工作在高等教育領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現。
他主與自主之辨。他主,是指學生以外的教師、家長與其他教育管理人員構成學生工作的主體。從人類誕生始,教育就伴隨著“他主”意識,總是按照成年人的意志,使孩子成為成人所希望的那個樣子。這種管理體現了古人的教育智慧,對于學生發展并不是沒有意義。中國古代篆書中的“教”字,就有手拿木棒教育孩子學習八卦經典的意思。而猶太早期歷史中,《箴言篇》、《傳道書》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蘊含了對學生鞭打的肯定,甚至教鞭就是教學的象征。后來,特別是文藝復興以后,人類的教育漸趨溫和,喜歡用一些美麗的散文和詩句勸人應怎樣反思自己,凈化靈魂,推己及人,達到敬畏上帝的目的。故《箴言篇》、《傳道書》均是典型的“他者”教育形式,在民間有較高有地位。
自主,是內心的一種自知、自省與自立的渴望與自覺,是一種源于生命沖動的、自我管理的人格與能力。人通過自我認識、洞察和審視自身,正確地意識和評價自己的信念、認知、欲望、情感、動機、意志等個性現狀及其變化,使其在“思想上獨立思考、行為上自我控制,表現出人類個體駕馭自然、社會和自我的能力”[12]。自主意識是內心深處的精神動力,是人格生成與發展的力量源泉,正如弗蘭克爾曾說,“生命的意義既不能模仿也不能引進,只能由每個人在各自不同的存在環境中尋找和發現”[13]。自主,是構建教育多樣性生態之林的前提,“一旦我們發現了自己生命里有這樣一種力量......就會發現我們不依賴任何人,就可以自主成長,可以成為最卓越的自我”[14]。這種自我發展意識激發了人的主動、積極、進取與創造的意識,促使認知、信念與情感的不斷發展與重建。
自主之困?,F實學生工作中,由于傳統教育思想與控制文化的慣性,一直存在某種來自于外部的“他主”力量,這種力量使學生的發展過于依賴于外界,學生被限定于教師、領導與社會規范的框架之下。有學者對建國以來高校學生工作進行考察后指出,“受封建傳統觀念和專家思維的影響,青年學生參與高校學生工作的機制是缺失的”[15]。應試教育體制以及以職業證書為標志的就業機制,應試規訓,分數指標,死記硬背等現象,幾乎填滿了學生的生命時空,學校幾乎剝奪了學生的思想空間與行動自由。長此以往,自主性的缺乏,使教育活動失去生命的沖動、活力以及個性,最終使學生發展缺乏內在的生命動力源泉,無法樹立自我期待,無法滿足其內在要求,生動的生命幾乎難免凋落在卑微的現代之途中。
自主之行。高校學生工作要克服傳統教育意識與權力專制意識對學生自我發展的壓抑和對生命的踐踏,必須樹立自主意識,弘揚主體精神。第一,堅持適應自然原則。教育管理活動中,主客體之間的自主性相互尊重是營造良好教學環境的重要保障。因而,反對違反生命的人為干涉,改變“應試教育評價框架的‘只認分數,不問人格’,抹殺‘知識教學’的道德價值的特征”[16](P66)。尊重生命的自然性,利用自我生命力量,使人像自然那樣按照其本性發展。使學生從生命感受出發,其行為、思想與創造由內向外綿延,從而使其人生修養在自覺中走向成熟。第二,喚醒與發現?!秾W記》有名言:“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币馕吨鴮W生工作,應該啟發自覺,張弛有度地促進學生生命能量釋放與張揚,從而使學生在自我認知的沖突與平衡中,打開生命的邊界,融環境于一體,創造真正的自我。第三,在自動發展中微調。這意味著使學生成為學生工作的主體。學生通過自我選擇、判斷與決策解決問題,才是最為容易且最為有效的。這要求尊重學生在學校治理和自我治理中的主體地位,保證其參與到商議和制定規則的過程中,并對學生永遠尊重與不斷激勵,支持學生肯定自我的價值,培養具有自主性的尊崇意識。這一合理的期待,將成為學生認知前進的方向與目標。
紀律約束與文化培育之辨。紀律約束,是人與人關系的現實需要,它是可感的人與人良好關系的規范契約。你生活在世界中如何看待自己寄居的生活世界,及如何處理你與生活世界的關系,決定了你將成為什么樣的人。因此,要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建構和諧的社會生活形式,就必須建構自己與生活世界的關系,這是紀律約束的存在根據和人性根基。紀律約束可以通過理性設計與邏輯安排,把我們限定在一個客觀的、理性的、邏輯的范圍,使人感覺有無形的力量牽引著你。學生工作的實質就是以紀律嚴明的方式對學生嚴格要求,引導學生按照既定的程序學習生活,從而處理與世界及他人的關系。
文化培育有“品德教化”,“以文化人”之義。與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言及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大學文化,是大學長期沉淀的歷史傳統,“它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17]。所以,大學文化,蘊含相對穩定的大學核心價值,它寓于校園環境、大學精神、大學制度、師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之中,是大學人才生長的土壤。文化培育,要求學生工作在平庸的物質世界搭建一個廣延而崇高的精神世界,賦予學生工作以生命意境,從狹隘的功利領域中解脫出來,生發一種超越自身,從有限走向無限,邁向探尋意義世界和精神自由的超越之路。
文化培育之困。目前高校學生工作方法問題,根源于大學對其自身歷史文化的遺忘。過度的紀律約束遮蔽文化培育,漠視了“大學問題的核心在于要超越所有墨守成規的條條框框”[10](P15)。以學校為主導的學生工作,往往立足于形式的、政治的、任務的以及大學自身能夠自主解決的問題。在運行機制上強調指令、整齊劃一,權力意識與紀律約束的長期合謀,加上功利主義的盛行,學生工作走向封閉、單調,喪失了大學精神與文化品性。它使大學的精神境界、意義世界、生命世界逐漸消弭,學生難以在大學文化中吸取營養與力量。
文化培育需要自由包容的文化精神。真正的學生工作,是基于文化培育的?!敖逃芾碜鳛橛说幕顒樱煌谝话愕墓芾砘顒樱浣逃允且磺薪逃龑嵺`活動的基本屬性,是區別教育活動與其他非教育活動的基本特征”[18]。因此,學生作為獨立生命的存在,應該融入學校文化中,如同花蕾迎候朝陽,創造得以綿延,心靈得以升華。第一,追尋學校的歷史記憶。大學的歷史,蘊含大學的文化傳統與核心價值,它使師生建構基本的價值認同,傳承學校獨特的歷史傳統,凝聚獨特的校園精神。如果沒有自己獨特的價值支撐,大學就會隨著市場、社會,風雨飄搖,追求財富、權力與享樂;學生就難以建立堅定的信仰,難以沉浸于真理的探求與人格的沉淀。第二,營造自由寬松的文化空間。學生工作應該使自然與生活、熱愛與尊重成為師生的主導心境。師生自由平等的辯論與對話,比外在的紀律約束更具有正向引導力,它能及時發現問題,明晰矛盾,解決問題,把生命引向高處。這要求教師不以任何權威自居,敞開心靈,心懷包容,使他們生成自由、陽光、熱愛、創造的性情。第三,寓紀律于文化之中。紀律不僅使學生工作權責明確、有章可循,而且能夠消除貪婪、浪費、憤怒、驕傲、嫉妒、懶惰等愚惡的品性。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民主法治觀念,保障學生的尊嚴與權益,建構一種健康的社會關系。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個人進入世界而不是固守著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狹小的存在被萬物注入了新的生氣”[19]。絕對的紀律,容易導致灌輸、強迫、甚至對生命情感的踐踏。因而,紀律約束也必須變通地融入文化世界,任何紀律都應從人性的角度制定,使個性在積極、活潑、明朗的文化中得以滋潤、涵化、展延。
終結性標準評價與形成性反思評價之辨。終結性標準評價,就是根據事先確定的標準,對學生工作的結果進行對比評價。它有利于在學生工作結束后判斷其成效。目前的高校學生工作,主要是在校級層面,針對基層學生工作的管理活動,設定一套相對固定的管理標準和操作系統。是有關職能部門圍繞學生工作的目標、任務,實施的一種調節和控制活動。終結性標準評價具有標準化、固定性、機械化與可操作的特點,因而在學生工作中占主要地位。
形成性反思評價是在學生工作過程中進行的、學生工作者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思想與行為進行檢討、反省與體驗的自我評價,把評價從外在的、客觀的形式,拉回到內在的、主觀的形式。它觸及學生的靈魂、情感、意志和心理需要,因而是具有生命意義的、有效的評價形式。學生工作的評價,并不是教師或上帝所恩賜的禮物,而是要通過學生自我活動反省自我,修身養性。學生工作沒有絕對標準,它需要生命之自由狀態,家庭之溫馨滋養與社會之公平正義。惟其如此,學生工作方能促進人格完善與全面發展,方能使學生的學習結果和教師的管理工作達到和諧統一。
形成性反思評價之困。當前,高校學生工作的評價標準仍然是以績效主義為根基的終結性標準評價,這種評價一直潛藏著走向僵化的風險。有學者指出,從組織結構上看,我國高校學生工作長期以來采用集中統一的科層制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理論上是‘直線制組織結構’:學校領導—學生工作部(處)——院(系)學生工作組——班級”[20],存在著管理職能集中、分工明確、專業化程度強、信息溝通快速等特點。然而,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事業,人的發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管理是憑人的道德生活立論,而不是憑嚴格的標準立論的。因此,教育管理的很多評價是難以量化的。終結性標準評價,雖然是評價的重要手段,但它最大的問題是從管理者的意圖設計工作目標、內容與程序。致使我們的高校學生工作,“在管理與組織生活里,高于一切的元價值是效率和效用”[21]的“元價值”理論,以此混淆自己的價值觀,為實現學生工作“最有利”的效率,采用以學校為主導而不是以學生為主導的評價方式。當一個評價方式遮蔽主體力量時,這種評價的效率會大打折扣。
形成性反思評價需要思行合一。評價是促進發展與進步,促進學生習慣與人格的養成,充分運用形成性反思評價,方能增強學生工作的評價效果。第一,明確學生工作評價的目的。“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每一個學生的健全發展”[16](P64)。因而,評價的最終目的在于敦品勵行,教人厚道,學會敬畏,自強不息,成就完人,促進德性養成的一種教育復歸。第二,鼓勵對話與反思評價。對話可以達成共識,形成集體智慧,進而創造一種民主平等的工作機制。心靈與心靈之間的對話,可以消除師生間的誤解,加強雙方的理解與包容,達成精神共契。其途徑是,師生之間可以就人生愿景、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專業發展和職業規劃等方面進行討論,師生“共同制定生活管理制度,自行管理考核,并學習運用民主法治的原則和方法處理學生自己的事務”[22]。切實尊重大學生不同的選擇,解決其面臨的不同類型的困境,最終促進學生自由、平等與民主精神的養成。第三,立足基層評價。由于近年來,高校招生規模日益膨脹,學院學工隊伍多以完成學校交付的大量可以考察的“硬”工作為限,而學生生命的多樣性、模糊性和復雜性往往被人忽略。筆者嘗試提出以院(系)為主導,實施高校學生工作的理念。這有利于工作貼近生活;有利于以學院為依托,組織學生各項活動,滿足該專業背景的學生的個性需要及其實際需要;有利于創建學院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動,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專業認同感。以基層院(系)主導的評價模式,有利于走入學生生活,提升高校學生工作的針對性,及時把握大學生面臨的問題,有效地實施教育、管理和服務。
[1] 唐松林,佘君君.超越物理主義與實用主義:綻放教育學的生命之花[J].大學教育科學,2014(6):3.
[3] [捷]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98.
[4] 齊振海.管理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55.
[5] 吳勇.大學文化:理想與現實的沖突[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87
[6] 熊培云.自由在高處[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166.
[7] [美]克拉克.探究的場所[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3.
[8] 安文鑄.現代教育管理學導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48-53.
[9] [美]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60.
[8] 安文鑄.現代教育管理學導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48-53.
[10] [英]帕爾菲曼.高等教育何以為“高”:牛津導師制教學反思[M].馮青來,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1] 馬俊杰,文書鋒,黃文彬.論堅持“以生為本”的高校學生工作理念[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63-64.
[12] 李建軍,胡弼成.高校自主學習環境的特征及其構建[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1(02):96-98.
[13] 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369.
[14] 吳安春.回歸道德智慧——轉型期的道德教育與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40.
[15] 夏小華,周建華,呂衛華.青年學生參與機制的缺失與構建——基于高校學生工作的視角[J].中國青年研究,2011(12):83-88.
[16] 鐘啟泉.教育的挑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2.
[17] 余秋雨.北大授課:中華文化四十七講[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2:16.
[18] 胡弼成,彭湘韌.論教育管理決策的科學化[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05):13-17.
[19] [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54.
[20] 陳信存.高校學生工作管理體制創新略論——以組織結構優化為視角[J].社會科學家,2013(5):111-114.
[21] [加]克里斯托弗·霍金森.領導哲學[M].劉林平,等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40.
(責任編輯 陳劍光)
Analysis,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 of Student Affai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NG Fang-xia YU Xiao-hui
Student affairs have multiple functions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They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beliefs,thoughts, potential and character. However, student affairs have long-standing kitsch, control,ossification and other traditional inertia, and they covered the free spirit of university and inhibited the natural character of life. Therefore, student affairs must change the concepts as follows:, it should change from the "standardizing personality" to "releasing the life" 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replace the "transactional management" with "research-based management " in the content, , transfer from management by others to self-management in the main body,, replace the "discipline constraint" with "cultural cultivation" in the method, and convert summative standard evaluation to formative reflection assessment in the evaluation..
student affai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of students; college spirit; life consciousness; concept transformation
G645
A
1672-0717(2016)04-0094-06
2016-01-14
湖南省教育廳2015年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研究”(15FDY23)。
董方俠(1981-),女,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于曉卉,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