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 麗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縱向發展與橫向建構
——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 袁 麗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所共同面臨的亟需解答的現實問題。因此,能否運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結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回答這一問題,便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繼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由武漢大學沈壯海博士著作。該著作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觀念的歷史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要素和有效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結果以及有效性實現中的幾個規律性問題、切實增強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等。它在遵循歷史與邏輯統一的基礎上,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現實,反思教育改革,為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解釋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衡量人類實踐活動的基本標準,是對人類活動內涵的本質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體現在實踐活動”。可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有效性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及教學情景等。
該著作詳細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有效性研究的歷史脈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有效性研究起始于20世紀初,主要經歷了四大階段,即:由性格理論階段逐漸發展到行為理論階段,由行為理論階段逐漸過渡到認知理論階段(兩階段幾乎在同一時期),最后發展到權變理論階段。20世紀初到60、70年代是性格理論階段發展的黃金期,該階段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主要注重教師性格、素質,而且該階段研究以教師的心理特征、性格為出發點,通過傳統性格素質的教師的心理差異,獲取研究價值。隨后,在行為理論階段—認知理論階段,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則更加注重探討教師的行為和認知對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并且根據不同的教育類型,將教師的行為進行劃分,以便高效地分析各自的優缺點。發展到權變理論階段,教師在整個思想教育活動中發揮著主體作用,并且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直接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該著作深刻揭示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和任務。面對全球文化的互相碰撞及滲透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高校學生對拓展知識面、增強信息獲取能力等具有較高水平的判斷力與辨別力,對傳統“灌輸式”應試教育模式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力,若硬性地給學生灌輸知識或技能,則會增加學生的反感。因此,需要全面地推廣、應用素質教育,教師對學生適當地加以引導,創造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空間,給予學生充分的價值選擇自主權,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全面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該著作探討的重點和難點。因此,作者對此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建構和濃墨重彩的詳細闡述:
(1)提升教師的政治理論素養。思政政治教育是一種具有鮮明政治色彩且意識教育形態較強的教育活動。該著認為,“政治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占據著首要位置,需要依賴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知識傳授”。因此,需要通過各種方式提升教師的政治理論素養。教師要以堅定的政治信念,樹立良好且正確的政治教學視角,及時地與學生交流溝通,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幫助學生解決思想政治困惑,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提升教師的能力素養。教師能力素養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的能力等綜合性教學能力,并且能夠將這些能力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因此,需要結合社會發展實際,針對學生的內在發展要求,確立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從而有效地幫助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提升能力素養,并且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達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目的。
(3)提升教師的人格素養。人格素養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識形態傳遞、品德塑造的活動,只有教師保持較高的人格素養,才能感染學生。重視自身修養的塑造和提升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古代先哲十分推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目的就在于:在該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全面地提升教育有效性。因此,需要全面地提升教師的人格素養,使學生在教師的人格魅力的影響下,自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所涉及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從宏觀到微觀、從歷史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的深入探討。其思想之敏銳,觀點之新穎,論證之深刻,為同類著作所不多見,讀后使人耳目一新。
(作者系河南大學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