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潔,熊明
(湘潭大學 藝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
湖湘傳統紋飾符號的應用研究
盧潔,熊明
(湘潭大學 藝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紋飾符號的產生和發展深受地域文化和消費人群的影響,往往具有某種象征性的含義。現代設計中對傳統紋飾的使用必須基于充分理解和把握傳統紋飾的文化寓意,尊重當地人群的消費習慣,利用現代表現手法對傳統紋飾的圖樣、色彩、線條等構成元素進行重新設計。在滿足產品的形式和功能需求的同時,滿足當代消費群體的文化需求。
湖湘地區;紋飾;設計
紋飾符號是人表達自身情感的外在形式,是人類審美情趣的具象體現。紋、定型化的圖形。紋飾符號的形成不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簡單模仿,設計師的藝樣是裝飾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按照一定圖案結構規律經過變化、抽象等方法而規則化加工,將特定地區的人文情感和審美情趣融合在圖形之中,紋飾符號也就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文化特征,湖湘地區的紋飾符號在湖湘文化語境中具有廣泛的象征意義,成為傳遞湖湘文化精神和當地居民情感的重要載體。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各地區、民族風格的產品隨處可見,傳統紋飾符號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從表面看,這種沖擊屬于經濟范疇;從更深層次來看,紋飾符號影響人們的審美和文化意識,當代設計的競爭儼然成為不同民族的文化碰撞。長期對于傳統紋飾符號的忽略,導致今天千篇一律的建筑外觀、產品包裝和裝飾。只有重視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充分利用符合當地居民審美的設計風格和紋飾圖樣,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在現代設計中找到符合本土居民需求的設計風格,滿足湖湘居民的文化歸屬感。
中國傳統紋樣是幾千年來歷史、思想和藝術的結晶,是傳統文化,特別是工藝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豐碩成果,經過民族、民間、民俗美術發展和傳承形成了璀璨的紋樣藝術[1]。湖湘地區傳統紋樣的產生和發展受當地特定自然環境、文化傳統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湖湘居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生產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審美習慣和文化傳統,一批樣式精美,具有民族風情的紋飾符號也逐漸沉淀下來,這些紋飾符號往往具有典型的藝術特征和藝術風格,至今仍深刻影響著湖湘地區人民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情趣。
1.1 對自然現象的模仿
受生產力制約,古代湖湘居民對客觀世界的審美和認知僅來自于自然環境。湖南“地質剛堅”,多有“頑石赭土”,使民性非常“倔強”,因交通不便利,北阻大江,南薄五嶺,在風氣較錮塞的同時,也很少“為中原人文所沾被”。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影響了湖湘傳統紋飾符號的形成。出于對大自然力量的敬畏,湖湘居民將常見的自然現象如太陽、云、流水、當地植物的形態進行抽象提煉,將其符號化,進而表現在產品之中,形成當地特有的裝飾紋樣。如陽光意味著光明、溫暖、生命,太陽成為湖湘居民模仿、借鑒的圖樣。湖南安鄉發現的太陽紋白陶盤中,以規整的八角星為中心,輔以圓圈、三角形等紋飾,整個圖樣如同光芒四射的太陽。大自然的景觀通過湖湘居民長期提煉和改造,成為獨具特色的藝術符號。以云紋為例,包括云雷紋、云氣紋等樣式。在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中常見云雷紋,分為方形云雷紋、勾連云雷紋和菱形云雷紋等,基本樣式都由規整的線條構成。常見的裝飾方法有二方連續圖樣、四方連續圖樣,一般用于裝飾青銅器,填補在復雜圖樣的空白處與之互補,形成疏密關系。而在馬王堆出圖的漆器、帛畫、織物中,飄逸的云氣紋隨處可見,這些紋路一般通過對線條的變形,與動物形態進行組合,形成較為流暢的裝飾圖樣。這種紋飾符號對湖湘設計風格有很大影響,呈現出神秘、祥瑞的藝術風格,在后期的刺繡、剪紙、木制藝術品中都可見到。
1.2 對動物形象的提煉
藝術源于生活,紋飾符號的產生同樣離不開環境的影響。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湖湘居民將本地常見的一些動物元素加以抽象提煉,進行符號化處理,形成了一批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藝術紋樣,這些質樸的紋樣往往蘊含著當地居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如湖湘地區地處中南,位于亞熱帶,夏季農村的蛙鳴聲不絕于耳,蛙成為當地生命繁衍的象征。湖南出土的青銅器中發現了獸面蛙紋,馬王堆的T形帛畫中也繪制有蟾蜍,湖南民間也有“劉海戲金蟾”的經典紋樣,象征湖湘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蛇為例,湖南出土的青銅器也多次出現蛇紋,如銅象尊、蛇紋尊上的蛇紋。邵陽隆回地區山環水繞,且地處江南地區,溫暖潮濕,蛇是當地常見動物,成為防身護體的象征,蛇紋在當地瑤族傳統服飾中隨處可見。瑤族婦女的圍裙上常見“雙蛇纏樹”“六蛇比勢”等以蛇紋樣為主題的圖形,以此作為祈求平安的寓意。在安化、興化等梅山文化區域所供奉的梅山神像旁邊也往往放置蛇的造型,成為地區文化的一大特色。
1.3 對神話傳說的想象
古代生產力低下,湖湘地區朝夕多變的自然環境讓當地人們束手無策,只能祈禱“神”或“圣人”的保佑。一些傳說中的英雄如炎帝、舜帝、祝融、飛山神、白虎神等因為出眾的功績或能力被湖湘先民神化,為后人傳頌。當地人們將這些人物的形象通過藝術加工,以圖形的方式流傳至今。如炎帝作為湖湘地區典型的英雄人物,相傳炎帝牛首人身,頭生兩角,象征著無窮的力量和對農業的貢獻;他親嘗百草,發明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人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制造出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在湖南出圖的器皿、織物中大量出現炎帝相關的圖樣,現今茶陵的炎帝陵已成為當地重要的祭祖之地。類似的傳說人物還包括祝融、盤瓠等。以盤瓠為例,盤瓠是狗身,“其毛五色”,因戰勝戎吳將軍而成為湖南許多少數民族信仰和崇拜的對象。瑤族婦女的傳統服飾至今喜歡穿五彩衣,衣服也通常繡有盤瓠的造型。在江華縣的八寶被面上,隆回江華謠族婦女的筒裙上都出現過“盤王過海”的紋飾圖樣。這些圖樣經過歷代傳承,早已成為地方紋飾符號的代表樣式。
1.4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湖湘地區流傳著大量具有象征性意味的傳統紋飾符號,這些紋飾符號和不同區域、民族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不同民族將其信仰和文化符號化、圖形化。出于祈福需求,人們將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動植物人格化、理想化,制作成圖樣融入生活,所產生的紋飾符號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如楓木、蝴蝶、牛、犬等通常出現在苗族傳統圖形之中,而侗族則更偏愛杉木、魚、蜘蛛、葫蘆等形象,類似的特征還包括土家族的白虎、瑤族的盤瓠等圖形。這些膾灸人口的傳統圖形,有的象征著人們的美好景愿和祝福,有的是吉樣如意的象征。以牡丹為例,湖南地區的剪紙、刺繡、織錦、木雕等傳統藝術中常見鳳凰和牡丹的搭配。常見圖樣有“鳳凰隊牡丹”“鳳凰棲牡丹”“鳳凰穿牡丹”等。“鳳”乃百鳥之王,與牡丹相互襯托,顏色鮮艷而富有生命力,象征著富貴、平安、家庭和諧,這類紋飾符號充分代表了湖湘居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對生活的美好追求。
現代設計產品繁多,形式多樣,不同區域的人群有著不同的消費習慣和審美情趣,對形式也有不同的需求。合格的產品式樣通常是形式與功能結合的統一體,這就要求我們在滿足用戶群體功能需求的同時,應使用符合消費者文化習慣和審美思維的造型、紋飾、材料滿足其內在審美需求。湖湘傳統紋飾符號蘊含著吉祥、象征、祈福等寓意,這些紋飾寓意的解讀受湖湘地區文化背景、消費習慣等相關因素制約。只有了解湖湘文化,充分認識紋飾符號的內在寓意,才能將傳統紋飾合理地使用在當代產品之中,滿足用戶對產品的文化需求,提升用戶對于產品的認可度。
2.1 對傳統紋飾的圖樣進行概括提煉
對湖湘傳統紋飾的概括和提煉是指利用現代構成方法對圖形的創新,通過異體同構、打散再構等藝術手法將符合湖湘人民審美習慣的線條、圖樣、色彩元素進行重組,這是傳統紋飾與現代圖形設計的再創作過程。設計師根據現代審美習慣,將傳統紋飾進行符號化分解,打破原有的點線面構成形式,將核心元素進行重新排列,例如中國奧運火炬上的“祥云”圖樣就是對傳統的云雷紋重組得出的。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應根據現代人群的消費習慣剔除傳統紋飾中繁雜、無關本質的部分,對紋飾中的典型元素進行修飾和完善,從而得出簡潔明了、特征明顯而具有現代美感的造型。
2.2 對傳統紋飾的色彩進行概括提煉
人們對圖形認知的過程中最先感受到的就是色彩,色彩在傳統紋飾符號中發揮著特有的識別和記憶功能,是傳遞地域文化最抽象的語言,通過產品作為載體來表現其情感特征。在現代設計中要使產品具有區別于其他商品的視覺特征,離不開對紋飾色彩的合理使用。總的來看,湖湘本土設計偏好暖色,尤其紅色,同時又追求絢麗浪漫的色彩效果。現代設計用色追求醒目、簡潔、單純的視覺效果,與湖湘造物文化中熱烈、直接、簡明的傳統用色規律極為契合。對傳統色彩的使用應避免簡單套用,而應利用現代色彩構成法則,對湖湘傳統藝術中沉淀下來的色彩組合進行提煉,將蘊含古人審美情趣的色彩合理運用在現代設計之中。
2.3 對傳統紋飾的圖案進行藝術創新
湖湘傳統紋飾的形式多樣,展現出簡練、夸張而又傳神的藝術特征。如剪紙藝術通過透雕、鏤刻的手法表現出裝飾性極強的圖形。湖南地區傳統的“藍印花布中那些疏密有序,變幻莫測,層層密密的星星點點,與那斷斷續續的線條交相輝映,產生清晰、響亮的視覺印象,像夜空中閃耀的繁星”[2]。這些圖案一般具有敘事功能,如“補鍋”“劉海戲金蟾”等傳統紋樣將湖湘地區的傳統故事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些地域特征明顯的紋飾符號具有較強的識別性,易于被當地消費群體接受。當代設計中可以結合現代人群的審美習慣,利用新的繪畫材料和藝術形式如水彩、油畫等手法對傳統圖形進行演繹,或者結合傳統的紋飾圖形設計當代流行的故事圖樣,從而獲得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視覺效果。
紋飾符號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其產生、發展都離不開特定文化背景和人群的影響。湖湘傳統紋飾符號流傳至今,影響了湖湘地區人民的審美和消費習慣,給當代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在當今社會,任何一種藝術門類都會受消費者欲求的影響,甚至大多數通俗的流行藝術就是追隨藝術消費時尚而不斷變革自己的[3]。同樣,湖湘地區的文化和生活習俗的變遷也給紋樣的形式帶來了改變。我們要充分理解傳統紋飾中的文化內涵,將傳統紋樣作為地域文化和審美情趣的外在形式與現代設計相結合,這樣的紋飾不僅具有裝飾功能,同時也具有了象征性的意味。這種象征性含義使紋樣易于被特定消費群體理解和認可,同時也為廣大的設計師在設計方法和設計思路上帶來了啟發。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日俱增,人們需要在豐裕的商品中找到文化的根源。這就要求當代設計師在充分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傳統紋飾合理運用,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現代審美和消費習慣相結合,在滿足產品的形式和功能需求的同時,滿足當代消費群體的文化需求。
[1] 王沈策.中國傳統紋樣語義研究及其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D].長沙:湖南大學,2012.
[2] 王雅靜.湖湘傳統圖形在特產包裝中的應用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3] 成喬明,孫來發.藝術價值的當代性思考[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9(5):96-972.
(責任校對 龍四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1.056
20160820
湖南省教育廳青年項目(13B119)
盧潔(1984-),女,湖南瀏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藝術設計、動畫研究。
J52
A
1674-5884(2016)11-01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