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推進“絲綢檔案+”檔案資源開發利用新模式
第五屆中國蘇州文化創意設計產業交易博覽會最近在蘇州舉行。蘇州市檔案局組織市工商檔案管理中心、中國絲綢檔案館參加本次博覽會,推出“非遺”和“國禮”兩個絲綢專題展。兩個絲綢專題展覽是蘇州“絲綢檔案+”開發利用成果的一次精彩亮相。
近年來,蘇州持續以“絲綢檔案+”為驅動,支持絲綢產業創新,促進跨界融合,檔案資源走出深閨,煥發生機,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絲綢檔案+“一帶一路”戰略。圍繞“一帶一路”戰略,通過辛勤整理和系統性的價值發掘,“近現代蘇州絲綢樣本檔案”從散存到整合,從默默無聞到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目前我們正在國家和省檔案局支持下積極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從檔案角度講好中國故事。
絲綢檔案+本地絲綢產業振興規劃。在規劃出臺前夕及早介入,成功爭取將絲綢檔案的保護和開發列入整體規劃,為了給這批絲綢檔案找一個更加專業、更具影響的保存和開發平臺,爭取各方支持,最終“蘇州中國絲綢檔案館”牌子獲國家檔案局、國務院辦公廳批復同意,這是蘇州“大檔案”格局和檔案開發工作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對絲綢檔案的專業保護和開發有深遠利好。
絲綢檔案+現代絲綢產業發展。與本地絲綢企業共建10家“蘇州傳統絲綢樣本檔案傳承與恢復基地”,提供檔案中的絲織品樣本和技術資料,逐步恢復、創新瀕危的傳統絲綢工藝,由合作企業研發生產的“新宋錦”相繼被選為2014 年APEC晚宴各國領導人“新中裝”、2015年世乒賽禮服和9·3閱兵天安門主席臺福袋的面料。江蘇省檔案局主要領導稱贊蘇州“檔企合作”開發方式為檔案界提供了新鮮經驗,打破了傳統檔案利用的框框和方式,把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同地方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城市文化和百姓美好生活相結合,具有推廣價值。
絲綢檔案+檔案科技研究。已開展2個國家級項目、4個省級項目和13個市級項目,在專業期刊發表絲綢檔案研究文章30多篇。與蘇州大學合作的《絲綢樣本檔案納米技術保護研究及應用》項目,研制采用納米無機材料制成的保護劑,對真絲樣本予以有效保護,該項目申報了4項國家專利,分別榮獲國家、省檔案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一等獎。《蘇州絲綢百年紋樣檔案公共數據平臺》項目獲國家繭絲綢發展專項資金資助,擬建立一個開放的絲綢紋樣檔案公共數據平臺,供絲綢企業社會公眾共享。此外,經中國絲綢協會同意建立了全國唯一的“中國絲綢品種傳承與保護基地”,經中國檔案學會和江蘇省絲綢協會同意,建立了2家絲綢檔案文化研究中心。
絲綢檔案+檔案文化傳播。這批檔案跨越的是中國皇權社會結束、現代社會興起的特殊歷史時期,在留存技藝之余,也凝聚了洋務運動以來民族工業家們實業興邦的報國情懷。在百度對“中國絲綢檔案館”進行雙引號精確搜索,得到的結果超過64000個。編輯出版了《絲綢藝術賞析》,與《檔案與建設》合作在2015—2016年開設兩個年度專欄。
絲綢檔案+行業展會。近年先后參加第四、第五屆蘇州創博會和2015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在浙江湖州召開的2015中國絲綢大會等,推出系列展覽,展出絲綢樣本檔案、宣傳中國絲綢檔案館建設情況。
為了讓“絲綢檔案+”模式長效運行,還以蘇州中國絲綢檔案館為平臺,在人才和制度兩方面做出了諸如組建專家智庫、制定征集檔案價值評估標準等積極探索。目前蘇州中國絲綢檔案館實體建館工作已選定館址,獲市政府投資1.8億元,有望年內開工。希望蘇州以“絲綢檔案+”驅動的,以跨界創新、融合發展為特色的檔案開發工作,為行業發展提供新的經驗。
(本刊報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