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雅王赫
(1天津市東麗區土地利用事務中心天津300300;2天津市測繪院天津300381)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研究
■魏博雅1王赫2
(1天津市東麗區土地利用事務中心天津300300;2天津市測繪院天津300381)
土地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具有不可再生性及不可替代性。而且我國還存在人多地少的問題,所以加強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確保我國各項工作得以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文中從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本內涵出發,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性進行了分析,并針對我國的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現狀,提出幾點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期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土地資源 可持續利用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概念就是人類為了生活需要,在土地上進行長期的周期性的經營過程,從而創造出人類需要的社會價值,滿足人類的發展需要,這里的物質需求包括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棉花等一系列的生物與技術。事實上,在人類的生存的歷史上,當人類開始使用土地的時候,人們就開始了對土地的研究。這其中涉及了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土地的使用,三者相互交融,尋求達到生態的平衡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的經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是過度膨化的人口數量,嚴重的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1.1我國的基本國情從根本上決定了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我國人口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盡管土地總面積較大,但人均占有量處于較低的水平,而且耕地資源相對較少,再加之耕地資源存在著利用不合理的情況,所以在土地地資源總量中所占比例在不斷縮減。所以為了有效的緩解我國人地資源緊張的矛盾,需要對土地資源進行必要的保護,確保其得利用的合時性,從而保護我國糧食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
1.2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可以有效的加快我國的“三農”問題的解決
我國農業人口比例較大,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長期以來三農問題一直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問題。土地不僅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所以需要加強對耕地的保護,更好的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土地掠奪性的利用,不僅會導致土地過度消耗,而且還會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制約農業生產的全面發展,所以需要走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道路,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利益。
1.3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動力
土地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土地資源,在對土地資源利用過程中,如果一味的考慮眼前的利益,則會導致土地過度消耗,耕地面積不斷減小,耕地質量下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這不僅會導致當代人對土地資源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同時還會給后代生存和生活帶來極大的危害,所以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據調查顯示,我國目前是用世界上7%的土地養育著世界23%的人口。事實證明,我國在土地開發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是,也應該看到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土地的使用關乎著華夏子孫千秋萬代的歷史傳承,以環境為代價換來的經濟效益,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這種土地使用模式必須被新的土地改革模式所取代。經濟的發展在土地資源的索取與土地在使用中的供需不足,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我國雖然擁有著世界第三大的國土面積,但是,我國人均土地資源占有率卻很低,我國人均土地使用呈現著人多地少的基本特點。在這有限的土地中,可使用的耕地面積也由于人們對經濟的開發逐年的減少,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進行國有土地資源規劃的整改,我國的土地資源將會出現后備資源不足的問題,將會嚴重地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代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其中,資源間題,尤其是土地資源問題又處于基礎地位。土地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會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因此,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新的發展方式。
3.1堅守耕地保護紅線
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認真開展新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批后完善工作,提高成果應用和管控能力;科學編制并下達年度土地供應計劃,用地指標優先保障重點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及保障性住房用地等民生項目建設。嚴守耕地紅線,確保實有耕地面積基本穩定、質量不下降。這是基于二次調查成果和耕地保護面臨的形勢,綜合考慮國家糧食安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提出的耕地保護總目標。一方面,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總體不高、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另一方面,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對二次調查查明的陡坡耕地、中重度污染耕地等,還要根據國家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和耕地休養生息、整治修復的總體安排逐步調整,保持實有耕地面積基本穩定、質量不下降極為必要。
3.2積極搞好土地整治,努力改善生態環境
土地整治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工作,涉及范圍廣、整治項目多、持續時間長,對提高我國的土地資源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土地整治的主要內容包括:對“四荒”地的開發利用,即荒山、荒坡、荒灘和荒沙,通過積極開發整治,使之變成能產生經濟社會效益的耕地、草地、林地或者建設用地。另外還有對土地污染的防治,通過對工業三廢中污染源頭治理、對農藥、化肥、農產品廢棄物等造成的土地污染,采取相應措施消除污染,改善土壤成分,改善生態環境。
3.3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區建設
持續發展不僅要追求資源代內公正,而且還要追求代際公正合理,即對于土地資源的耗用速度必須合理,既要著眼于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讓現代人生活得越來越好,也要為后人的生存和發展留有足夠的余地。因此,面對中國土地超負荷運轉狀況,必須切實保護土地資源,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區。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土地與經濟發展問題不可能在短時期內解決好,但現階段我們必須足夠重視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逐步實現人口一土地一環境的協調發展。
土地資源是人類發展、生存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資源,但是該資源又是不可再生的,要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進行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本文就對我國的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現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幾點針對性的政策,對于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1]劉勇.區域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評價研究 [D].南京農業大學,2004.
[2]楊艷.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研究 [D].四川師范大學,2005.
F301[文獻碼]B
1000~405X(2016)~4~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