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銀萍 馮廣存
(大通縣水務局(大通水利水電綜合開發公司)青海西寧810100)
實現農村河道長效管理的有效途徑探究
■謝銀萍 馮廣存
(大通縣水務局(大通水利水電綜合開發公司)青海西寧810100)
河道是農村生產生活的一個重要水源,對河道進行管理,對維持農村生產生活的穩定和安全具有積極效用。本文針對農村河道長效管理的意義作了分析,并對其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了簡單的論述,最后對實現農村河道長效管理的有效途徑作了探究,以期能夠對農村河道的管理工作起到參考作用。
農村河道;長效管理;存在問題;有效途徑
河道管理這項工作是具有相關的國家法規的,農村河道管理是構成河道水系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是水行政主管部分的重要職責。但是,目前在農村河道的管理工作中,存在不少問題導致農村河道出現了污染、阻塞的問題,這就給農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必須加強管理工作,確保農村河道實現長效管理。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村經濟的發展并沒有達到和城市經濟發展同等的水平,導致城鄉差距不斷加大。由于農村經濟缺少科學合理的規劃,導致在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尤其是對水環境的破壞比較嚴重,導致農村的水環境不斷惡化。加強對農村河道進行長效管理也就顯得很有必要了。首先,實現農村河道的長效管理可以改善農村的水環境,提高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僅如此,水環境得到改善,也是促進農村經濟轉型的一個關鍵,才能引入更多的外部資源到農村,支持農村的建設發展。其次,實現農村河道的長效管理,也是對區域水行政工作的支撐。農村河道一般是主干河道的細枝末節,是水行政工作的最基礎部分。所以,只有做好基礎部分的河道管理工作,才能確保整個水行政工作取得成效。最后,實現河道長效管理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城鄉經濟差距不斷拉大的背景下,只有不斷提高農村河道管理工作的力度,確保管理工作長效,才能為農村經濟發展構建一個和諧的環境。
2.1管理制度不健全
首先,農村河道管理職責不明確.由于農村河道的線路交錯復雜、線路很長,甚至部分河段十分偏遠,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展開。這就導致在河道管理工作的職責分配上出現了不明確的問題。職責不明確的問題主要是鄉鎮河道管理單位和市縣河道管理單位之間對農村河道的管理職責不明確,對河道的保潔、工作管理沒有進行明確。不僅如此,在具體的工作上,對不同河段的職責劃分也不明確,導致工作重疊或是工作真空的問題一直存在。其次,農村河道管理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2.2脫離群眾
農村河道的管理工作不僅僅是相關政府部門的工作,也是當地群眾的工作,因此,要實現農村河道的長效管理是離不開人民群眾的。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不少農村河道管理管理脫離群眾的情況非常普遍,甚至部分工作得不到群眾的支持,這就導致河道管理工作無法取得相應的工作成果。
2.3管理工作經費不足
農村河道管理工作自有其特殊性,涉及的相關工作較多,需要一定的經費投入。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看來,農村河道管理工作的經費存在不足的問題,許多方面的工作都無法放開手腳。比如排澇、防洪以及飲水等工作,需要較大的經費投入以及人力投入,但是這部分工作的經費主要是依靠市縣政府的財政撥款。但是,市縣政府的財政撥款非常有限,對農村河道管理難以起到足夠的保障作用。不僅如此,農村河道的管理工作僅僅局限于管理,沒有充分挖掘水利部門的作用,更沒有達到以河養河的目的。
3.1明確職責
農村河道管理工作的特點顯著,為了將相關的管理落到實處,必須對工作職責予以明確。因此,必須以管理規范化、責任公開化、考核制度化、運行市場化和保潔專業化這五個基本原則作為核心,逐一落實各部分工作職責。對市縣級水管部門而言,其主要職責應該是進行日常的考核與監督工作,對下級水管工作進行全面管理。而對于鎮一級的水管單位,則需對河道的保潔工作進行加強,對河道進行詳細的區段劃分,明確每個區段保潔責任人。
3.2引導群眾參與河道管理
河道管理引入群眾參與,可以有效提升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首先應該對水管部門工作人員加強河道工作的認知,使其認識到河道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以及引導群眾參加河道管理的重要作用。其次,應該對當地群眾加強河道管理工作的宣傳,使其認識到河道管理直接關系到其自身利益。最后,對群眾在河道管理工作的角色和職責進行精準定位。在河道管理中,群眾可以從自身做起,摒棄向河道傾倒垃圾、侵占河道等行為。
3.3加大經費投入
這對農村河道管理工作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必須要加大經費投入,才能切實保證管理工作全面展開,將相關工作方針完全落實。首先,需要上級部門在財政上加大對農村河道管理工作的傾斜,根據農村河道管理工作的既定工作方案,進行經費的核算,然后劃撥經費。其次,農村河道管理工作應該加強和鎮政府以及村委會的配合協作,將河道林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全部劃歸河道管理工作進行支配。
3.4構建完善的監督機制
農村河道管理工作離不開監督,這主要是因為農村河道管理工作存在較大的難度,會導致部分人員產生懈怠。監督機制的構建首先應該對監督工作的范圍進行明確,將河道管理的各個環節以及各級人員全部納入監督范圍。其次,應該對監督工作的形式進行創新。傳統的內部監督無法切實發揮出監督的作用,也存在監督局限性。因此,可以構建一個第三方的監督機構,由水管部門、當地政府以及群眾代表三方組成,共同對河道的管理工作進行監督。因此,結合農村河道管理出現新問題,不斷完善監督制度,才能確保監督工作落到實處。
3.5制定長效管理方案
要實現農村河道的長效管理,就離不開一些必要的長些管理方案。首先,是對河道進行整體規劃,實現排澇、防洪和引水等基本功能。同時,還應當沿河種植樹木,優化河道環境。其次,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逐步引入市場第三方進行河道管理工作,給水管部門減輕工作壓力。最后,完善保潔、檢查等具體工作的制度,確保這些基礎功能能夠落到實處。
農村河道實現長效管理的意義重大,因此需要對其意義和存在問題進行深入了解。在此基礎上,從明確職責、引導群眾、加大經費投入、完善監督機制等方面入手,不斷提升河道管理工作,實現農村河道的長效管理。
[1]李桐.天津市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及水環境改善長效機制的探索 [J].中國水利, 2014,16:28~30.
[2]張會文等.江蘇農村河道治理現狀調查及分析 [J].水資源保護,2015,01:69~73.
TV85[文獻碼]B
1000~405X(2016)~4~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