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忠 喇錄增 梁楊明(青海省柴達木綜合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格爾木816000)
青海大水溝地區鉬銅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及成礦遠景分析
■朱建忠 喇錄增 梁楊明
(青海省柴達木綜合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格爾木816000)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水溝地區所處的區域地質背景、區域礦產特征等基本情況,然后對其地質特征進行了詳細介紹,最后分析了大水溝地區的成礦遠景,以供在該區開展工作的地質工作者提供依據和借鑒
多金屬礦 地質特征 成礦遠景
本區所屬構造單元為東昆侖晚加里東造山帶中的伯喀里克~香日德元古宙古陸塊體。該構造單元位于昆侖山北坡,西起青新邊界,東至鄂拉山西緣,北以昆北斷裂為界,南以昆中斷裂為限,呈近東西向展布。成礦帶劃屬東昆侖成礦省中段的伯喀里克~香日德印支期金、鉛、鋅(銅、稀有、稀土)成礦帶。
據青海省“三輪規劃”成果,本區位于東昆侖成礦省中段的伯喀里克~香日德印支期金、鉛、鋅(銅、稀有、稀土)成礦帶。成礦帶已知礦產有鐵、錳、銅、鉛、鋅、鉬、鎢、銻、巖金、石墨、螢石、水晶、稀有、稀土等近20個礦種。銅、巖金、鉛鋅、鐵是本成礦帶較為重要的礦產,其中巖金和鐵礦已發現有多處中大型礦床。在青海省內有一定影響的五龍溝金礦田即產于本帶中。東昆侖地區作為活動大陸邊緣遭受了多次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為各類礦床的形成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其成礦作用強度大、期次多,成礦類型多樣。
3.1地層
本區出露地層單一,主要為下元古界金水口巖群。呈不規則狀大面積出露于區中南部及東部,與晉寧期、印支期中酸性巖體呈侵入或斷層接觸。巖性為一套由含矽線石石榴石黑云斜長片麻巖、黑云斜長片麻巖、角閃黑云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巖、黑云斜長石英片巖及大理巖等組成的變質地層。
3.2構造
本區所屬大地構造單元屬東昆侖晚加里東褶皺造山帶中的伯喀里克~香日德元古宙古陸塊體,位于昆中區域性斷裂帶北側,為岡瓦納古陸與歐亞古陸強烈碰撞、擠壓地帶,從元古代以來經歷了漫長的構造演化歷史,地質構造復雜。
3.3侵入巖
侵入巖在區中部及北西部廣泛分布,與金水口巖群地層呈侵入接觸。晉寧期侵入巖在區內分布廣泛,呈不規則帶狀北西向、北東向展布,主要巖性為灰色片麻狀中細粒黑云母云英閃長巖;印支期侵入巖主要分布在區中部,呈北西向帶狀展布,主要巖性為肉紅~灰白色花崗巖、灰~灰白色中細粒黑云母云英閃長巖等。巖體與圍巖接觸帶熱液活動強烈,是發生礦化蝕變作用形成礦化體的重要部位。
3.4變質巖
本區變質巖主要為區域變質巖系和接觸變質巖。變質巖主要分布于金水口巖群中或與后期侵入巖接觸帶附近。區域變質巖主要巖性有片巖、片麻巖、變粒巖、角閃巖、鈣硅酸鹽等,屬鐵鋁榴石角閃巖相;接觸變質巖主要有含矽線石、石榴石黑云斜長片麻巖及大理巖等。金水口群巖受到周邊巖漿侵入的熱接觸變質作用和韌性剪切帶的動力變質作用,以及本身區域變質作用易引起低溫元素異常,形成低溫礦床;與巖體接觸帶上易形成中溫礦床。
3.5地球物理特征
1:5萬礦調工作在區內圈定了二個磁異常,二者相鄰近,總體可以看作是一個較大的異常,成條帶狀東西向展布,長度2km,寬度約700m,正異常峰值約70nT,負異常峰值約~120nT,極差在200nT左右。
3.6地球化學特征
2010年,陜西省地勘局西安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開展的“青海省格爾木市大格勒溝地區J46E023021等十幅礦調”工作,經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后,圈定了多處綜合異常,其中分布于區內的異常有2個。
4.1地層與成礦
區域上金礦化相對密集產出的空間分布常與金水口群地層緊密相伴,是金礦化集中產出的重要地層。該地層中各類片麻巖、碳酸鹽巖的金含量背景值統計為5.02~10.0×10~9,平均值為6.99× 10~9,是克拉克值的1.75倍,顯示出較高的金背景值。此外,該地層在區內與后期侵入巖接觸面規模大,接觸面上礦化蝕變強烈,有利于熱液型多金屬礦床的形成。
4.2構造與成礦
區域上多次活動的NW~NWW向韌脆性剪切帶及其旁側次一級的脆性斷裂裂隙,是區域上多金屬礦最重要的導礦和控礦構造,前者控制著礦床、礦帶的展布,后者控制著礦體的定位。由于本區工作程度低,目前尚未發現褶皺形跡及斷裂構造。但從本區所在區域來說,該區經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并且在本區外西南部存在一條北西向性質不明區域斷裂,因此在區內發現其次級斷裂或韌性剪切帶是可能的
4.3巖漿巖與成礦
多期次中酸性巖漿活動,特別是華力西—印支期中酸性侵入活動,是形成多金屬礦床的熱動力條件。它既為成礦物質的活化、遷移、富集提供了熱動力,同時又作為巖漿源為成礦提供了部分物質。本區位于昆中斷裂北側的構造~巖漿巖帶中,區內晉寧期、印支期中酸性巖體及小斑巖體發育,巖體內構造裂隙及巖體接觸帶上礦化蝕變強烈,具較好的找礦潛力。
4.4物化探異常與成礦
1∶5萬礦調開展的水系沉積物測量和地面高精度磁法測量,在區內圈出了HS91乙3 Mo(Ni、Cu、Cr)、HS92乙3 Mo(Ti、Cu)兩個水系綜合異常和C121、C122兩個磁異常。兩個水系異常主元素均為Mo,伴有Cu等元素異常,Mo、Cu異常套合程度較高。兩個磁異常雖然強度較弱、梯度變化不明顯,但結合異常出露區地層推測,是巖漿熱液沿地層中構造裂隙活動形成弱磁性地質體的表現,加上其與HS92乙3水系異常基本重合,多金屬成礦可能性較大。
縱觀本區成礦地質條件表現為:本區發育金水口群地層,不同期次中酸性巖漿活動頻繁,巖體接觸帶規模大,接觸帶上礦化蝕變強烈;其次,1∶5萬礦調工作圈定的物化探異常特征突出,且異常分布與巖體接觸帶基本一致,顯示本區具備尋找鉬銅等多金屬礦的條件。總之,本區目前勘查程度較低,綜合分析本區內各種成礦有利因素,認為該區在尋找多金屬礦潛力較大,如能采用行之有效手段進行找礦工作,則會有一定的成效。
[1]1977~1981年,青海省地質局第一區調隊進行的J~46~[36]、I~46~[06]《格爾木東農場幅、東溫泉幅》1∶20萬區域地質聯測資料.
[2]1993~1996年,青海省地球物理勘查院開展的J~46~144~A、B(《大格勒幅》、《五龍溝幅》)1∶5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
[3]1989~1991年,青海省地勘局化勘院開展的青海省東昆侖地區1∶50萬化探資料.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