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嬌
國家繁榮源自民眾對創新過程的普遍參與
郭艷嬌
創新被人們關注,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隨著技術進步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對創新的研究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廣。人們在創新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方面達成了共識,但對于什么是創新,哪些因素推動創新產生,哪些機制有助于創新發揮作用,卻存在頗多分歧。
創新最開始(18世紀)被認為是由科技力量推動,即來自經濟活動之外的“科學家和航海家”的偉大發現,由國內外的政府機構(立法機構或王室)或私人性質的非盈利組織開展。在很長時間內,人們普遍認為沒有這些神一樣的人物,就不會有任何物質進步或值得驚嘆的成就。熊彼特雖然強調需有企業家把新的科技知識支持的新工藝和新產品開發出來,但是基本未偏離古典經濟學框架。
當前我國政府大力提倡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很顯然與古典經濟學中的創新不同,它似乎更接近于埃蒙德·菲爾普斯在《大繁榮》中提及的商業創意或者新的經濟創意。它主要來自產業部門內部,是商業人士在工作中獲得個人的觀察和知識,與共享的公共知識(如經濟學)相結合,形成了新工藝或新產品的概念構想。這種創意大多數情況下并不需要新的科技成果,而是需要新的商業觀念。它源自民眾的冒險精神和發揮創造力的愿望。
那么,一國的繁榮更多地來自哪種創新呢?早期研究認為科學技術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并關注技術的應用過程,由于具有非連續性,科技創新需要一定時間后才能成功應用到實際中去。埃蒙德·菲爾普斯則從歷史演進的視角證明,科學技術不足以啟動持續的經濟增長,經濟的持續增長來自于生活的興盛,或者說大眾的興盛。這種興盛來自于人生新的體驗,即新環境、新問題、新觀察以及從中激發出來并分享給他人的經濟創意。與之類似,國家層面的繁榮源自民眾而非僅僅是精英階層對創新過程的普遍參與。
就內涵而言,創新強調新工藝或新產品在世界上的某個地方成為新的生產實踐。有創新構想的人和企業只是開端,要獲得良好的發展前景,社會還需要有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人判斷是否值得開發,是否應該投資某個推薦項目,在新產品或新工藝開發出來后,還需要判斷是否值得嘗試推廣。因此,支持創新不僅僅是對合法權利的肯定和執行,也不僅僅是各種商業和金融制度,更是一種保護和激發個性、想象力、理解力和自我實現的文化。這種創新涉及企業家、投資人、金融家和各行各業的從業者。所以,激發創造力和遠見、推進創新增長的機制只能在私營部門爆發,而不是公共部門。
很顯然,從這個角度出發,政府支持創新創業不應再局限于加大科技自身的投入,而更應著眼于提高民眾參與創新過程的機會和能力,并使民眾創新成果得到有效的釋放。按此邏輯,一方面,我們應進一步加大對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投入,提高師生比,加大教師培訓,增加對婦女的教育機會,以培育有利于創新的生活態度和信仰,這是支持經濟長期繁榮的必經之路。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反思我們的社會是否讓人們擁有了創新創業的足夠自由,以及在冒險成功后得到社會承認和財務回報的信心,這應是政府近期工作的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