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培龍 趙 猛 朱建新 張 雪(遼寧省物測勘查院遼寧沈陽110121)
淺析遼寧省沈陽市馬鋼地區銅多金屬礦找礦遠景
■程培龍趙猛朱建新張雪
(遼寧省物測勘查院遼寧沈陽110121)
馬鋼地區位于鐵嶺-靖宇臺拱Fe-Au-Cu-Pb-Zn成礦亞帶西緣,經現場踏勘在區內發現一條蝕變帶,區域上有銅礦點出露,以往資料顯示區域內物化探成果較好,且以往工作僅對地表進行過接露,未開展過深部驗證,找礦遠景較好。
銅多金屬礦成礦亞帶找礦遠景馬鋼地區
1.1地層
大地構造單元位于中朝準地臺(Ⅰ級),膠遼臺隆(Ⅱ級),鐵嶺-靖宇臺拱(Ⅲ級),汎河凹陷(Ⅳ級)。
區內發育地層主要為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
(1)中元古界。中元古界地層主要發育在區域的南部和北部,呈北東向帶狀分布,主要有:楊士屯組、宋家溝組、二道溝組、虎頭嶺組及佟家街組,其巖性為灰巖、板巖、砂巖、石英巖等。其中楊士屯組為區域銅礦主要含礦層位。(2)新元古界。新元古界主要分布在區域的中部及東部,呈北東向帶狀分布,新元古界地層包括青白口系及震旦系。青白口系地層主要有腰末臺沖組及于北溝組,巖性為石英砂巖、板巖、泥質粉砂巖。震旦系地層為殷屯組,巖性為紫紅色礫巖、砂巖、石英巖及板巖。(3)中生界。中生界地層主要分布在區域中部,東北部零星岀露,呈北東向分布,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新生界地層區域內為侏羅系英樹溝組及前彎嶺組,巖性為砂巖、頁巖、安山巖等。(4)新生界。主要為第四系,為砂、砂礫石、亞砂土沉積,分布于山間谷地。
1.2巖漿巖
區域內巖漿活動以燕山期超淺成侵入的安山巖為主,脈巖活動主要為區域東南部的北東向輝綠巖脈等。
1.3構造
區域內構造主要為斷裂構造及褶皺構造。斷裂構造較發育,區內見有3條,F1、F2、F3。F1斷裂北東向,呈弧形,長度大于12km,性質為逆斷層。傾向北西,傾角約65°。F2斷裂:呈北東向,傾向北西,斷層性質不明。F3斷裂:呈北東向,西南端與F2斷層交匯,傾向北西。斷裂構造的發育對成礦起重要作用。褶皺構造主要為巖層間的單斜構造。
1.4區域地球化學特征
根據1/20萬化探資料,區域主要為Au、Ag、Cu三種元素異常。根據組合異常性質可劃分為2個組合異常區。Ⅰ號異常為Au、Ag組合異常區,Au異常呈橢圓狀,近南北向,面積約9km2,異常最大值2.91×10-9,Ag1異常呈帶狀,近東西向,面積約10km2,組合異常面積約4km2。Ⅱ號異常區為Ag、Cu組合異常區,由2個Ag異常和一個Cu異常組成,Ag2異常呈橢圓狀,近南北向,面積約7km2;Ag3異常呈橢圓狀,北東向,面積約4Km2;Cu異常呈橢圓狀,近南北向,面積約3km2。
研究區位于鐵嶺—清水臺鐵、錳、銅、鉛、鋅、金成礦遠景區內的清水臺—三岔子銅成礦最有遠景地段內。
2.1地層條件
研究區內地層主要以中元古界的楊士屯組、二道溝組、虎頭嶺組,新元古界于北溝組及中生代前彎嶺組為主,呈北東向分布于研究區內。
楊士屯組巖性為:細晶灰巖、泥質板巖、含灰質白云巖。
二道溝組巖性為:石英砂巖、板巖。
虎頭嶺組:條紋、條帶狀白云巖、燧石條帶白云巖、板巖。
于北溝組:石英砂巖、板巖。
前彎嶺組:安山巖。
由上可以看出區內元古界地層出露廣泛,碳酸鹽建造發育,次火山巖相的安山巖較多,分析資料認為區域內銅礦與碳酸鹽建造和安山巖關系密切,故區內尋找銅、金、銀礦具備較好地層條件。
2.2巖漿巖條件
研究區內巖漿活動以燕山期超淺成的安山巖為主。
根據1/20萬地質礦產資料顯示區域內的銅礦與安山巖關系密切。
2.3構造條件
研究區斷裂構造較發育,以北東向為主,斷裂發育為成礦提供良好的導礦構造及容礦空間。目前在區內北東向斷裂構造附近已發現含銅礦蝕變帶,呈北東向,構造成礦條件良好。
2.4化探異常條件
研究區位于馬鋼銅異常區內,該異常面積約60km2,走向近東西,銅異常值0.1—0.3%,異常級別Ⅰ級,區內有金、銀組合異常一處,銀、銅組合異常一處。
Ⅰ號異常為Au、Ag組合異常區。
Au異常呈橢圓狀,近南北向,研究區內長約4km,寬約2.2km,面積約8.2km2,異常最大值2.91×10-9,Ag1異常呈帶狀,近東西向,區內長約4km,寬約2km,面積約7.8km2,組合異常面積約4km2。
Ⅱ號異常為Ag、Cu組合異常區,由2個Ag異常和一個Cu異常組成。
Ag2異常呈橢圓狀,近南北向,區內長約1.6km,寬約1.7km,面積約2.3km2,;Ag3異常呈橢圓狀,北東向,區內面積約2km2;Cu異常呈橢圓狀,近南北向,長約2.3km,寬約1.8km,面積約3km2。
2.5蝕變帶條件
本次經遼寧省物測勘查院對馬鋼地區進行野外踏勘,在董三家子一帶地表發現銅含礦蝕變帶一條。蝕變帶走向北東,產狀300~330°/35~40°,出露長度約200米,寬4~8米。
蝕變帶發育在灰色板巖夾薄層含砂灰巖中,受層間裂隙及構造裂隙控制,帶內礦化蝕變以侵染狀孔雀石化為主,底板具硅化、大理巖化、透閃石化、綠簾石化,頂板圍巖具褐鐵礦化、輕微透閃石化。
礦石礦物為:黃銅礦、黝銅礦、孔雀石,脈石礦物重晶石、方解石、石英等。經調查多年前有人在該蝕變帶西部進行過采礦活動,在采坑內進行了刻槽取樣,樣品分析結果為Cu品位0.68~3.33%、Au品位0.21~0.36×10-6、Ag品位19.40~38.8×10-6。
研究區以往工作重點均側重于找尋地表露頭較好區域,對覆蓋較重地區工作程度相對較低,缺乏系統找礦工作。目前該區仍為礦權空白區,因此該區應著重針對蝕變帶開展工作,并結合物、化探異常探尋蓋層下隱伏銅多金屬礦。
[1]遼寧省地質礦產局遼寧省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2]遼寧省國土資源廳沈陽市礦產勘查規劃專題研究報告遼寧省國土資源廳,2009.
[3]遼寧省地質礦產局遼寧省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成果報告遼寧沈陽:遼寧省物測勘查院,2014.
[4]遼寧省物測勘查院遼寧省沈陽市馬鋼地區銅多金屬礦普查設計書遼寧沈陽:遼寧省物測勘查院,2014. .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