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敦民
今年1月初,國家衛生計生委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新版《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共有66條,簡稱為《健康素養66條》。新版《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提出了目前我國城鄉居民應該具備的基本健康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健康基本技能,以及各級衛生計生部門、醫療衛生機構、大眾媒體等如何向公眾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識傳播等等。
此前的2008年,原國家衛生部曾經發布過《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試行)》。與舊版相比,新版《健康素養66條》增加了近幾年凸顯出來的健康問題:如精神衛生問題、慢性病防治問題、老年健康問題、安全與急救問題、科學就醫和合理用藥問題等。此外,還增加了關愛婦女生殖健康,健康信息的獲取、甄別與利用等等。
△精神衛生問題
《健康素養66條》的第一條就說到:“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這與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相一致:“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三方面的良好適應狀態。”然而,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國人的精神問題出現逐年增多的趨勢。
第20條特別提出,“每個人都可能出現抑郁和焦慮情緒,正確認識抑郁癥和焦慮癥。”抑郁情緒和焦慮情緒等問題是常見的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自我調節或及時得到專業幫助,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為嚴重的精神疾病,如焦慮癥和抑郁癥等。因此,公眾需要掌握更多的心理衛生相關知識,科學對待心理問題,學會調節和主動治療。
但是,抑郁情緒和焦慮情緒不等于抑郁癥和焦慮癥。抑郁情緒和焦慮情緒是正常人幾乎都具有的精神狀態,會隨著情緒變化而消失;而抑郁癥和焦慮癥是在較長時間內存在的似乎不由自主的精神狀態,屬于病態了。抑郁癥患者往往情緒低落,興趣感或動力感下降,愉快感減退或消失,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出現消極甚至輕生念頭,食欲、體重、睡眠質量下降。焦慮癥患者往往內心緊張不安、害怕,總是擔心有壞事要發生。軀體上出現口干、易出汗、頭部緊繃、胃脹、胃痛、發抖、臉紅等癥狀。
當較長時間出現這些問題并不能自已,身體又沒有器質性的病變,那么就需要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了。在心理醫生的心理疏導下,必要時輔以藥物治療,大多數患者都可以逐漸轉為正常。
患者自己也可以嘗試著找原因,分析一下自己的思維觀念、思想意識、應對事物的模式是否出現了問題。比如,工作成效差了會讓你面子不好看、心情不爽、心里難受。表面上看,成效差是導致情緒問題的原因。更深地去分析,可能是你對成效差這件事情的認知出現了問題,把成效差的后果看得過于嚴重了。當出現情緒問題時,應該嘗試著學會自我調節,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去看待分析問題。
當患者了解了自己的問題,并嘗試著去改變時,還要明白:轉變需要時間,不要著急。很多人以為,找醫生就是吃藥,其實不是那么回事兒。心理精神醫生主要進行心理治療,以言語疏導為主。心理治療可以讓患者學會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對自己形成一個清晰的健康的認知。在這個基礎上,如果需要,才施行藥物治療。
△慢性病防治問題
近年來,亞健康的人和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多,高血壓和糖尿病是慢性病中最為突出的兩種病。對于這兩種疾病,也應該以預防為主,這就需要大家了解其起因和危險性,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別是患者本人要對疾病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學會自我健康管理,做到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做好疾病的監測,科學控制飲食,適量運動,保持健康的生活和行為方式,控制或延緩疾病發展。
我國居民亞健康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亞健康以至罹患癌癥的重要原因。所以,第26條特別指出“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也是預防疾病的四大法寶。
慢性病防治還應該包括逐年增多的癌癥。據調查,癌癥已連續多年成為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按照發病率統計,居民發病前10位的惡性腫瘤分別為肺癌、腸癌、胃癌、肝癌、甲狀腺癌、乳腺癌、宮頸癌、食管癌、前列腺癌和腦瘤,占全部惡性腫瘤報告病例數的78.32%。
惡性腫瘤報告發病率還有一個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的特點。50歲以前女性報告發病率略高于男性,50歲以后男性高于女性。
如今,大多數醫生已經認為癌癥是一種慢性病,多數患者可以帶癌生存若干年。認識癌癥還應該包括兩點,一是了解怎樣降低腫瘤發病率,二是要盡量做到腫瘤需早發現早治療。如果家族中有癌癥患者,應該引起重視,早做篩查。一般癌癥如果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愈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很遺憾的是,不少人因為忽視而錯過了發現和治療的良機。
舉個例子說,如果家族中出現的最年輕的一位腸癌患者是40歲,那么家族成員應該在40歲之前開始定期篩查。到50歲都沒有發現異常,那么可以5年做一次篩查。到60歲沒有發現異常,可以10年做一次篩查。如果早期發現,80%的腸癌患者病情能得到控制。
△老年健康問題
第21條特別提到:“關愛老年人,預防老年人跌倒,識別老年期癡呆。”人們知道,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衰老同時也是可以延遲和減緩的。研究表明,人的理論壽命應該在120歲以上,但絕大多數人由于環境、疾病、生活條件等等,實際壽命遠遠達不到這個歲數。按照慣例,60歲以上就進入老年了。人到老年,身體各部逐漸退化,很容易出現意外。
近年來,老年人因摔倒而骨折致殘的大有人在。摔倒的原因種種不一,但總起來說與老年人的自身因素有關。老年人摔倒不是小事,一旦摔倒,其危險遠遠不止皮外傷以及骨折,有時還會引發很多疾病,嚴重者還可能因摔跤而致命。
老年人在登高或下坡時以及上衛生間時容易摔倒。登山或下山時滑倒往往造成嚴重后果。老年人便秘者不少,在衛生間一蹲就是幾十分鐘,需費好大氣力才能便出,對于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來說,在使勁或猛然起身的時候,腦部供血嚴重不足,瞬間頭暈目眩,很可能摔倒,很多老人因上廁所摔倒而致殘或喪生。
老年人膝關節的退行性病變會引起膝關節疼痛,導致舉步時抬腳不高,行走遲緩、不穩,在爬樓梯的時候也容易摔倒。因此,老年人在上樓梯的時候一定要抓住樓梯扶手或者借助拐棍兒等。如果摔倒了,不要馬上就爬起來,應該在原地坐一會,確定沒有受傷再起身。
近年來,可能由于老人壽命的相對延長,老年癡呆癥患者也逐年增多。老年癡呆癥又叫阿爾茲海默癥,通常有十大警號:記憶力衰退,影響生活;熟悉的事情處理困難;對時間、地點及人物混淆;判斷力減退;東西亂放;抽象思維出現問題;情緒不穩及行為異常;性格轉變;不能主動做事;語言表達困難等。
罹患老年癡呆癥已經很不幸,家人子女應該加強對老年患者的關照和愛護。大約有80%的老年癡呆癥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行為癥狀,需要心理疏導和藥物相結合進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