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廟會,滿滿的鄉韻鄉情,是我少年時代的多彩生活,更是我思鄉的美麗記憶。
華北一條從西而東流入渤海的灤河從我的家鄉流過。每年春節過后,家鄉人開始忙著操辦已有百余年歷史的廟會。廟會定在農歷二月十九日南海觀世音菩薩生日那天,記憶里凌晨常有零星小雨,天亮即放晴,家鄉人說,那是觀世音菩薩灑落人間的甘露。這一天,十里八鄉數萬人趕來家鄉小鎮逛廟會,那是年節的沿續,是辛勞百姓的狂歡節,被譽為“京東第一大廟會”。
廟會上,各村都有兩三檔如秧歌、高蹺、武會、旱船等拿手花會,依次在小鎮的街道上相互較著勁兒地展演,從里三層外三層人群的掌聲叫好聲中顯示著高低。花會中都配有嗩吶、鼓、镲、鑼等樂器伴奏,這里的嗩吶比戲曲舞臺上演奏的嗩吶長而大,長管嗩吶吹奏有難度但動聽,很適于鄉間露天演奏。每檔花會的嗩吶手有三人或五人,應于中間的是領頭的高手,其引領著樂隊和花會。吹奏的多是《句句雙》、《打新春》、《小車會》等傳統曲牌,也有家鄉流行的皮影和評戲曲調,吹戲曲可是老嗩吶師傅的絕活兒。嗩吶手用那敏感的心、靈巧的手,把鄉間百姓生活中的喜悅和悲傷、歡樂和憂愁、感激和憤怒凝結成一個個的音符,譜或一首首樂曲,串起當地的鄉史、村史,講述著代代相傳的動人故事。
在改革開放的春天里,廟會涌現了一批富有朝氣的年輕嗩吶手,他們不,又能吹傳統曲牌和戲曲,還能吹歌,把大眾喜愛的流行歌曲用嗩吶演奏出來。電視連續劇《渴望》主題歌《好人一生平安》,年輕的吹手演奏得如泣如訴。連續劇《西游記》主題歌《敢問路在何方》是由張暴默、蔣大為分別演唱的,吹手竟然奏出男女不同版本的曲調。
近年,家鄉廟會出現了多位美女嗩吶手,或為時下鄉間花會一道美麗的風景。年輕靚麗的女嗩吶手有學歷懂樂理,不,又能演奏傳統曲目,還能自創新曲,吹奏的曲調多了幾分女性特有的細膩與柔情,一旁的老嗩吶手贊嘆地說:這姑娘吹出了水音,功夫啊!
家鄉廟會的悠悠嗩吶聲穿山過水,激起我濃濃的家鄉情。耶里的山,耶里的水,耶里的民風,我的父老鄉親,永遠留存在我的心里。
母親當過臨時工
母親年輕時是一名普通的工人,由于“文革”進了五七工廠,后來改革開放,單位解體了。母親生性好強,不甘在中年就待在家中做一個平庸的家庭婦女,毅然決然地干起臨時清潔工的工作。也許是母親出身貧寒、勤勞成習的緣故,其實我們幾個孩子工作生活收入都不錯,足夠養活母親,但誰也改變不了她的決定。母親就是母親,平凡、樸實、守舊甚至有些固執,她的倔強性格也感化了我們幾個孩子。
天還沒亮,母親便出家門去工作了。一個掃把、一把墩布、一個簸箕,是母親整個白天的陪伴。還未到上班時間,長長的樓道里只有身著藍色大褂的母親深深彎著腰,認真地掃著、擦著、抹著。母親一直都是這樣堅強、倔強,無論干什么工作都一絲不茍。她擦抹過的地板锃亮潔凈,她打掃的衛生間整潔明亮,辦公大樓的職工紛紛贊揚母親的認真和付出。其實,母親并不是為了聽這些贊揚,任勞任怨、干好工作是她的本分。
母親一干就是十幾年,十多個春夏秋冬過去了,母親由一名貌美的少婦變或了一應老人,頭發漸漸花白,腿腳也不靈便了,可是她仍然早出晚歸地辛勤勞作,母親的身影在我們兒女和愛她的人的心中是那么高大。
母親雖然這么多年艱辛勞碌,可她沒有一絲一毫的抱怨和埋怨,她永遠是安詳、可親的,我們為有這樣的母親感到自豪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