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幼兒教育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區域活動已成為當前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幼教改革的重要教育活動形式。幼兒教育過程建立在幼兒全體性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從而實現了幼兒教育活動的根本性變革,全面推進了幼兒素質的形成、發展和提高。
[關鍵詞] 區域活動;環境創設
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是幼兒教育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皮亞杰認知理論也認為:“幼兒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發展起來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該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求,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良好的環境容易建立起和諧、自由、輕松的教育氛圍,有利于推動幼兒教育朝多樣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環境及材料作為區域活動的基礎,是幼兒構建知識的依托,那么怎樣的區域活動才真正適合幼兒?怎樣的區域環境創設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呢?
一、區域活動的有效性
1.區域活動中預設教師的定位,針對孩子開展自主的、有目標的活動。教師在整個活動中應該是觀察者、引導者、支持者的作用,而幼兒則是活動的主體。在區域活動中,教師必須預設目標,而且要有針對性。如:小班的數學區,給水果寶寶排排座,是有目的引導幼兒給水果寶寶排排座的,讓幼兒觀察、感知排序的方法,可以用ABAB、AABAAB等順序排列,目標清晰,便于幼兒操作。
2.角色游戲與區域活動的區別。首先肯定的是兩者是相輔相成、結合在一起的。但是角色游戲是沒有目標的,屬于本體化游戲。如:中班的美美發屋這個角色游戲,就是讓幼兒主動地在里面扮演角色,嘗試不同的角色游戲所帶來的樂趣。而區域活動則是帶有一定目的性的,教師創設的每一個區域活動,都是有目的引導幼兒進行開展,從而讓幼兒感知區域活動帶給自己的樂趣。
3.從實際案例出發,區域活動中應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實錄:周二下午某班區域活動時間,軒軒小朋友選擇了建構區活動,同時進去的還有超超、洋鴻、吳林俊四位幼兒。一開始四人心很齊,一下子圍成了一個圓圈。五分鐘過后,就出現了各人所需。軒軒和洋鴻都屬于外向性的孩子。平時都愛模仿警察,這會正好找到了能滿足自己愿望的場所,造個警察局。當然最好能有更多的裝備還要好。什么手槍、警棍等,一切都在積極的籌備中……突然傳來了軒軒的哭聲,我聞聲過去,軒軒一副很委屈的樣子:“徐老師,他比我大,但他不肯讓我……”在一旁觀看的幾位孩子幾乎是異口同聲:“你也可以讓的呀!還可以再找過一塊。”同伴們的啟發,使他止住了哭聲。他很不服氣地走開了。收拾時,又出現了這樣一幕,超超在收積木,軒軒伸手就去抓住他的積木,拉來拉去,都不肯松手,但他明白這是自己沒有理,可是當他發現老師的目光在注意他時,很不情愿地松了手。超超放好積木,剛一轉身他就沖過去又重新抓起了那塊積木,再重新放了一次,這時他的情緒才平靜了下來。分析:軒軒小朋友由于他的媽媽長期在外地,平時工作比較忙,可以說平時陪著他的時間幾乎是零。與爸爸接觸較多,但爸爸與孩子溝通交流很少,所以,平時在家的時間,孩子幾乎以一個人玩為主,因此造就了軒軒很會玩,獨立生活能力較強。但是由于與同伴交往、交流的機會缺乏,使孩子養成了極端的自我為中心,稍有不稱心老愛哭,要不就是發脾氣。處于4~5歲的孩子,正是行為習慣、交往能力養成的關鍵期,可是他的父母卻忽略了對孩子關鍵期的把握。在與他母親的交流中,教師敘述了孩子的近況,孩子的母親也感到很內疚,表示自己以后每天一定安排時間,陪陪孩子,把握好對孩子關鍵期的引導,讓孩子身心能健康的成長。區域活動確實是培養孩子們各種能力的場所,區域活動也可以讓老師更多的發現孩子的不足,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現在軒軒孩子面對沖突,心態比較平穩了。但是,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日能改變的,因為這時的孩子可塑性很強,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會出現反復情況。因此,要提高軒軒小朋友的交往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一種自覺的行為,還要有一個過程,需老師、家長時時處處做有心人。
4.教師講評的重要性。區域活動是一種以幼兒個別化活動為主的活動形式,其目的在于促進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幼兒在活動中是否得到大家的了解、認可,是否與他們有效地互動,需要通過講評來展現。講評活動不僅是促進幼兒個體與集體共同發展的良好途徑,而且在講評活動中,師生共同參與,匯集活動信息,交流活動經驗,同時還能一起解決困惑,共同分享彼此的快樂。因此,在講評活動中,“誰來講?怎樣講?什么時候講?”都成了講評活動中舉足輕重的環節。例如:主題活動“在秋天里”中,教師開設了一個區域“秋風涼,為動物寶寶建個家”里面投放了積木玩具、小動物玩具、大紙盒等輔助材料。孩子們在里面玩,有的用積木拼搭了樓房,讓小動物住在里面。天天小朋友則用大紙盒造了個大房子,讓三四個小動物同時住在里面,旁邊還拼搭了一條小路和一顆大樹。教師請天天介紹了他為小動物造的大房子用了一些什么材料,最后還將他建的房子給小朋友欣賞。因此,教師在講評性原則遵守后,讓孩子們在一起交流交流自己的發現和心得,再談談“是怎么發現的”“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做的”,使孩子們了解別人的視角,領略別人的思維方式,從而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
二、環境創設的有效性
1.創設適合幼兒發展的、支持性的環境,班上的環境創設以要孩子為主,要以孩子的發展為主。確實如此,因為幼兒園是孩子的另一個家,班上是孩子們生活、學習的地方,所以處處要看到孩子的痕跡。如在班上,墻面上要有孩子們動手制作的作品,春天——有幼兒動手制作的花瓣、風箏;夏天——有幼兒繪畫的太陽、風扇;秋天——有幼兒張貼的各種水果、蔬菜;冬天——有幼兒制作的雪人、雪橇等。通過孩子們自己動手完成的作品,讓他們能夠時時與墻面互動,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
2.區域材料投放要體現層次性和多樣性,適合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因人而異,目的性、功能性要強。根據已有的工作經驗,總結出兩點:一是區域活動的定位要清晰,教師們可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上海二期課改》的內容,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達與表現這三大塊進行。二是材料投放要體現層次性、因人而宜,目的性、功能性要強。如:班上美工區,結合主題活動“尋找春天”,教師投放水粉顏料、畫筆、橡皮泥等各種工具,引導幼兒自主選擇材料進行操作,活動效果較好,幼兒參與性強。
3.材料投放要符合幼兒生活經驗,適合本班幼兒的發展。這一點是要求教師根據自己班上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對投放材料作進一步思考。
4.每個區域內容要做足。如:建構區,應該是教師有目的引導幼兒進行搭建,而不是幼兒無目的的隨意拼搭,并且搭好的東西不要讓幼兒拆掉,每天的拼搭要有遞近,要體現幼兒成長過程的痕跡。這一點主要是根據教師的指導,在幼兒操作活動前,教師應進行講解,當幼兒在操作活動中,教師應進行適時、適宜、適度的引導。
責任編輯 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