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 音
□胡靜林(財政部副部長):
形成“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扶貧新格局
近年來,我們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的涉農資金整合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是,以往的整合多為“拼盤式”,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涉農資金使用分散、效率不高的問題。一方面,“基層最知道自己哪兒疼,卻沒法開方抓藥”。由于上下權責不匹配,貧困縣沒有得到與主體責任相對應的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自主權。另一方面,“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讓精準扶貧措施難以有效落地。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按照條線要求“碎片化”使用,“專款專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精準扶貧措施的落地。通過開展涉農資金整合使用試點,形成“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扶貧投入新格局,激發貧困縣內生動力,支持貧困縣圍繞突出問題,以摘帽銷號為目標,以脫貧成效為導向,以扶貧規劃為引領,以重點扶貧項目為平臺,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金投入扶貧開發,在把“零錢”變成“整錢”、把“死錢”變成“活錢”的基礎上,真正將“整錢”“活錢”用到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上,切實提高資金使用的精準度和效益,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夏曉波(《江西農業》雜志執行主編):
智慧農業應多做“生態”文章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智慧農業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追捧,但我們必須時刻牢記,農業是人類食物的來源,關乎著人類的生死存亡。因此,智慧農業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讓農業變智能而已,更要注重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以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唯有這樣,智慧農業才能更“生態”,才能更具生命力。智慧農業生態性的具體表現包括運行系統化、質量安全化、資源持續化和環境優美化。
□《經濟日報》:
“藏糧于技”關鍵在提質增效
“藏糧于技”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方面。今后要把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作為核心目標,相應的科技支持政策要聚焦如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怎樣實現可持續發展。要著力解決制約節本、增效、安全、提質和循環發展等問題,切實提升產業競爭力。只有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