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品洪 /江蘇省江陰市農林局
把脈江陰現代農業發展
胡品洪 /江蘇省江陰市農林局
“十三五”期間,江蘇省江陰市將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經營體系、可持續發展體系、支持保障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動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十二五”時期,江陰農業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農業現代化指標得分始終位居全省前列。全市農業總產值由2011年的70.5億元,增加到89.3億元;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豐,總產達95.94萬噸;農業園區化率從2011年的35%增長到43%,設施農業面積擴大4.6萬畝;蔬菜、畜(水)產品等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建成江淮、明珠水產研究所和鵬程蔬菜研究所;培育科江蘇省農業科技型企業6家、省級科技型合作社4家,引進新品種50個,示范新技術30項、新模式30多項,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累計23765人;江陰累計發放強農惠農政策資金1.518億元,“三資投農”增加到133億元,年均增加9.4億元;新增造林綠化面積42694.65萬畝,林木覆蓋率由2011年的21.79%提升到23.96%;奶牛數量壓減1500頭,規模養殖場由2011年80%提升到84%;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測土配方施肥100%;農民合作組織由2011年的342家增加到700家,農業龍頭企業由13家增加到21家,帶動8萬多戶農戶;華西村、雙涇村被評為首批無錫市美麗鄉村休閑旅游示范村;開展“周末趕大集,鄉村看農業”活動,江陰市地產農產品銷售中心建成開業;政策性農業保險100%全覆蓋,高效設施農業保險由2011年的25%提高到64.7%。
當前,隨著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江陰農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條件都在發生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一方面,現代農業建設面臨新機遇,穩增長、擴內需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新契機,轉方式、調結構為擴大農業投資開辟了新途徑。另一方面,經濟增速放緩,必然影響農產品需求增長、農民轉移就業以及財政對農業投入的增幅,現代農業發展的“人”、“地”、“錢”三大要素更加凸顯,江陰農業發展面臨著新的嚴峻挑戰。主要表現為“五大制約”:一是土地資源緊缺制約。江陰人多地少,耕地后備資源緊缺。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耕地資源已成為江陰農業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 二是勞動力成本制約。農民老齡化、農業兼業化問題在江陰十分突出。“三八六0部隊”(老人婦女)成了種地“主力軍”,務農農民職業意識不強,往往是沒有其他謀生手段才來務農,江陰解決未來“誰來種地”的任務比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迫。三是生態環境可持續制約。江陰農業資源開發利用強度高、弦繃得緊,經濟發展又對環境造成了較大影響。目前,江陰單位面積農藥、化肥使用量居高不下,農業復種指數高,秸稈禁燒、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等尚沒得到完全解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亟需加強。 四是生產成本剛性上升制約。近年來,農業用工、農機作業、土地流轉等費用增長較快,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持續提高,農業生產成本剛性抬升,特別是農業用工成本、土地租金成本上升較快,在推進規模經營中,造成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困難加大。五是市場消費需求提高制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消費需求趨向多元化 ,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平衡安全、健康豐富,農產品由以 “保供”為主向“多元化消費”轉變,對提高江陰農業生產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十三五”江陰現代農業發展方略為:突出一個重點,做到二個強化,構建三大體系。
突出一個重點。突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重點。按照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生態環境可持續的要求,加強基礎設施和農機農藝的配套建設,大力發展精致農業、生物農業、智慧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新興產業,提高園區產出率。
做到二個強化。一是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以培育家庭農場建設為重點,以培育大型農業龍頭加工企業為抓手,以規范合作社建設為基礎,逐步形成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競相發展、相互補充的經營格局。二是強化農業科技支撐。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2020年達到70%,推進農業大數據應用,農業信息化覆蓋率90%。
構建三大體系。一是構建完善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結構、轉方式,重點發展優質糧油、綠色蔬菜、特色林果、健康畜禽和特色水產五大產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形成以家庭農場為基礎,以現代農業園區為示范,以農業龍頭企業為帶動,構建具備江陰特點的現代農業產業經營體系。二是構建完善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體系。完善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實施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土壤改良方式,提升耕地質量。加強生態修復,推進造林綠化、濕地修復、植物有害生物防治和林木種苗管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建立健全農業行政執法和檢測檢驗體系。三是構建完善現代農業支持保障體系。逐步完成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化服務。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金融,加大農業保險力度,提高農業保險覆蓋面。建立現代農業發展服務基金,加快農業企業上市融資步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