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句容市華陽實驗小學 程 明
句,悟表達效果
江蘇省句容市華陽實驗小學 程 明
語言文字是以字詞句段篇的形式存在的,它們之間相互依存又相輔相成。了解內容、領悟情感,離不開理解語言文字,也只有理解了語言文字才能了解內容,脫離語言文字架空地去分析文章的思想內容,是不可能把課文讀懂讀清楚的。而詞句是語言文字的主要表現形式,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是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之一,也是學習語文,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有效策略。
所謂關鍵詞句,就是指課文中能夠直接或含蓄地體現文章主旨;表現人物品質、事物特點;能總結或概括全文;能深化課文主題;能令人深思的詞句,總之,即是那些對課文表情達意至關重要的詞句。
1.結構上,標志和關聯文章層次的詞語或過渡句。如蘇教版第九冊《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中,“著迷”“迷戀”“癡迷”三個詞,從結構上標志著課文的層次,在表意上從三個不同的層次反映了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以及執著——幼兒時代的“著迷”,少兒時代的“迷戀”,終生對昆蟲的“癡迷”。
2.表現上,準確、生動、極富表現力的詞句。如:蘇教版第八冊《最佳路徑》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在迪尼斯樂園提前開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了許多小道,這些小道有寬有窄,優雅自然”。這里的“有寬有窄”和“優雅自然”兩個詞寫出了“最佳路徑”的外在意義,而實際的內在含義是給人自由,任其選擇。
3.主題上,對文意起關鍵作用的議論或抒情句。如:蘇教版第八冊《第一朵杏花》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竺可楨爺爺曾不止一次地說過:“我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代替觀察。”這句話最能說明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教學中抓住這句話引領學生深入體會竺可楨的科學態度,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神”。
4.細節上,凸現人物形象或事物特征的詞句。如:蘇教版第五冊《軍神》一課中有這樣一些關鍵詞就很好地表現了劉伯承頑強的意志:“不用麻藥”“一聲不吭”“暗數刀數”等。
5.行文上,顯示文章的線索或思路的詞語或句子。如《番茄太陽》一課中有這樣一組句子:“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嗎?太陽像番茄嗎?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陽。”我耐心地回答著她,看著她的笑臉,覺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陽。”如同一輪紅紅的“番茄太陽”一直掛在我的心中,溫暖著我的心。
1.揭示課文內容或句子意義的關鍵詞句。例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出現了三次類似的話“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從中可以充分體會到父親對兒子的承諾,是兒子在絕境中滿懷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親堅持到底決不放棄的原因。
2.表現文章中心或主旨的詞句。小學階段,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點詞句直接點明了文章的中心。還有一些文章中的重點詞句蘊涵著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這些句子的深刻含義,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學生只要在閱讀理解全文的基礎上,對這些重點詞句適當作些補充、修改就能順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的“了不起”一詞,就能很好的表現他們的不平凡。如《慈母情深》中的母親在“震耳欲聾”的角落,爭分奪秒,“有事快說,別耽誤媽干活!”能讓我們體會母親掙錢的艱辛。
3.地位特殊的句子。如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等。如《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一文中最后一自然段“父親的教導讓我一生受用不盡——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能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4.學生感受最深的詞句。如我在教學《梅花魂》一課時,就是引導學生抓住感受最深的句子 “她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后引導生深入學習課文的。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中段的語文閱讀教學,要重點教會學生抓重點詞理解課文,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文章中的許多詞語都是作者通過反復推敲而來的,其用意也非常深刻。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總體把握語境,切不可脫離具體的語境單獨拿出來進行教學,這樣學生不但對句子的理解無法深入,還容易弄巧成拙,甚至扭曲作者的原意。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大量的閱讀中感悟,掌握方法,漸漸形成能力。這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精髓所在,也是我們小學語文老師為之奮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