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軍
[摘要]中國寫實人物畫在創作過程中有一種對意趣的天然追求?!耙狻痹诶L畫作品中的延伸、擴張,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物繪畫的藝術法則和美學觀念。“趣”使得作品表現更加多變自如,增強了畫面的可讀性。就中國藝術的創作追求來看,寫實人物畫對“意趣”的追求,與中國繪畫強調格調、意境的審美理念具有內在的統一性。
[關鍵詞]寫實人物畫;意趣;格調;意境;符號語言
眾所周知,現代中國人物畫尤其是寫實人物畫,與中國傳統文入畫比起來,其寫實性在當代創作過程中所占的比重極為突出。但這種寫實性絕不是畫家對客觀物象的機械照搬,畫面接近逼真也絕不是寫實繪畫語言的真諦。從某種意義上講,在畫家的創作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恰是畫家的情感因素和觀察方式,這個過程也是畫家對意味和情趣的自覺追求過程,這構成了寫實人物畫的“意趣”追求。
一、“意”——反復品鑒的意趣,非凡的審美體驗
意象造型在中國人物繪畫造型中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一幅優秀的美術作品正是靠意象與具象的協調來闡釋自己的內在思想與感受。就如同語言有詞窮理盡的束縛,繪畫也同樣不例外,在某種程度上人們的真情實感有時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人們在欣賞作品過程中產生審美愉悅時,在描述的過程中因為辭不達意,無法盡數作品之美,這時候的心理體驗就需要“意”與“趣味”來幫助,這就是繪畫作品的局限性,使得人物繪畫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流露出某種詩意的美感,需要借助高層面意象表達來輔助形象的完美性。《周易·系辭上》中談到的意象特點就在于“意”高于“象”,而“象”又具備極強的張力感。就“象”而論,通過相關詞語的連接,便會產生出各種的審美感受空間,如“萬象”“氣象”“天象”“景象”“物象”“形象”“現象”等。“象”做為藝術精神的中心點,應是“物象”往“心象”的伸展、擴張。意象是“意”中之“象”,是“人心營構之象”,其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是主觀情感與客觀事物相融合的空間。對“象”的感悟,是中國藝術的本質所在,也是中國人物畫精神特質的象征。
“意”在繪畫作品中的延伸、擴張,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物繪畫的藝術法則和美學觀念。對繪畫作品畫意的追求和向往,實際上也是對于繪畫品格的向往。“意”所承載的內涵,左右了畫面所表達的審美趨向。通過詩情畫意的表達,情景交融和言外之意的意境美感,深化了中國人物寫實繪畫的形式和語言結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意”為:“從心,察言而知意也?!睔W陽修有詩云:“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如見詩如見畫。”(《歐陽文忠公文集》)意思是說,繪畫應重意而非重形。趙孟頫提倡繪畫應當有“古意”亦在重視發乎于心的“意趣”。當代畫家唐勇力作品中的人物,都著眼于一個“意”。這“意”就是對“形”的重新理解。繪畫最終得之于心,它應該是畫家心靈的闡釋。這就導致在人物繪畫的創作與欣賞過程中,人們更多地關注畫家創作主體的感情和意愿,欣賞者在品評作品過程中內心與畫面產生互動體驗感受。
寫實人物繪畫的寫意性包含羞三重含義:一是人物形象的形體大意,即造型過程中首先要關注人物形象的主要的形體特點;二是要體現對象的內在精神和意蘊,即意象性造形與神韻的表現要求是一致的;三是應當在作品中蘊含羞作者的藝術品質追求,其中“追求”強調的是對主觀情感的表達。這就需要在作品當中更多地關注畫面的繪畫感,筆墨氣息的調控?!耙狻笔侵袊嫷撵`魂,在當代畫家中,個性主義非常突出,自我表達尤為明顯,形成了特殊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手法。他們主觀感覺非常敏感,以“形”表“意”,把樸實的審美理想與豐富的表現形式融化為富有情感與特點的藝術作品。
二、“趣”——天趣的寓意,符號生成的美學形象
中國繪畫很早就已經形成了一套體系完備的符號圖示。不論是畫面形象的塑造,還是畫面語言的表達都是依靠符號自身的含義表達和筆墨情緒的渲染。在作品欣賞與評論的過程中,這種單純的筆墨語言符號就需要用一種隱喻的思維來分析、感受和體會。“意趣”“天趣”“童趣”“興趣”“趣味”,各種“趣”都促使作品表現得更加多變和自如。這些“趣”在很多方面讓畫面多了更強的可讀性和品位。某種意義上來說,畫面應當蘊含羞多樣的趣味,比如空靈、雄厚、樸拙等多樣品味的筆墨意趣。在筆墨與人物形象的闡述中,中國畫一直在嘗試如何把握筆墨和造型的協調性,伴隨羞人物畫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年輕畫家開始把創作的重心轉向趣味的表達,筆墨與紙的接觸在瞬間所產生的圖式特征被現代畫家給予擴展。另外,在材料的運用上各種現代材料的融入也打破了傳統的筆墨與宣紙。顏色材料的豐富性、繪畫題材的多樣性拓展了人物繪畫豐富的面貌。甚至畫種之間的分界也變得不確定了,不同的畫種相互借鑒,吸納彼此能夠融匯的亮點。人物繪畫的造型意趣融合了西畫元素后,極大地拓寬了自己的語言面貌,這種多元化的發展狀態,使人物畫的面貌與過去的繪畫樣式已經大相徑庭。就人物畫長期健康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無疑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三、寫實人物畫的意趣、格調與意境的相融統一
中國繪畫歷來講究畫面格調,“格調”最初來源于一種詩歌主張,在藝術品評判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宋代黃休復在(益州名畫錄)中,對繪畫的評判標準分于“四格”,即逸格、神格、妙格、能格。其中“筆簡形具,得之自然”的“逸格”指的是單純的物象層面向精神層面的升華,而這一點也契合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標準。格調的高低直接影響了作品的高低,對于作品格調高低的評判也是區分畫家高低的主要參照。在人物形象的處理上也就要多方位地考慮到畫的格調,品格高的作品形象具有典型性、個性鮮明,依托人物造形的深刻性來表達社會生活,追求意蘊深遠的高境界以及精神氣質的表達。所以對人物形象的準確定位和適度表現,是好作品應該具有的基本條件。
在中國古典美學中,劉禹錫的“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最早對意境內涵進行了正面闡釋。意境在藝術創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審美理念,是中國傳統哲學情思、文化觀念和思維方式的綜合體。意境中的“意”主要是指一種道的體現,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通過形象的動靜、虛實、情景交融等多種表現手法來表達意境中的“意”,最終以形寫神還是最重要的環節。借助形式來實現作品的主觀意向,通過形象的藝術化塑造來平衡“情”與“景”間的和諧,體現作者的主觀感情。中國古代繪畫理論中所提出的“意境”說,正是通過藝術主體形象來表達的這種審美情感特征?!耙饩场笔峭ㄟ^對自然的審美觀所體現出來的,在現實的作品中就是通過實體形象的繪畫形式語言和對人物特征的塑造來表現和彰顯主體藝術情感的。最終人物形象的處理還是要通過以情來達意,以最有特點的藝術面貌和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來完成藝術追求的深刻體現和表達。落墨處是畫的具體形象的形,留白處也是畫面的形,黑白兩個形都對畫面中人物塑造起羞決定性因素。所以,在中國繪畫理論中有“計白當黑”之說。從整體著眼,在繪畫的創作過程中形和意的關系是統一的,必須堅持以形達意、形意兼備的創作觀念,通過具體觀察、感悟生活、淬煉筆墨、概括形象、培養綜合藝術素養,畫家才能夠創作出大量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