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旭
[摘要]中國古代雕塑源遠流長,對當下雕塑藝術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同時代的雕塑都體現著各自的時代文化精神,這些人類的主動創造行為都各自追求著自身的文化思維模式、社會組織結構與地域風俗差異。所以,不同時代的雕塑藝術都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特征。
[關鍵詞]秦漢雕塑;點石成金;雄渾灑脫;人物雕塑;動物雕塑
一、秦漢時期的文化特征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古代中國開始形成統一的整體。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強大王朝,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大業之后,需要完成的第二個任務就是統一思想,以鞏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的統治。這就需要結束先秦時代“諸子百家”的學術文化環境,而建立一種有利于中央集權統治的思想文化標準。秦罷黜百家,以專政暴力的手段割斷歷史,搗毀先秦百家的文化。至此,專政的秦國也就從此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覆滅。陳勝、吳廣在這種環境下很快就舉起了反秦的大旗。全國的反秦義軍在“天下苦秦久矣”的口號下迅速集結,秦朝還沒來得急掙扎就轟然崩塌。
在漢朝初年,思想家們開始總結秦朝失敗的教訓。賈誼充分分析了秦朝在統一之前與統一之后政治戰略的變化,其中反映在文化上的變化還是專政。賈誼的分析直接影響了漢王朝統治階級執政的態度,漢高祖劉邦在取得政權之后,所爭取的主要措施是緩和統治階級與農民之間的矛盾,對地主階級廣布恩施。之后,文帝、景帝都是本著高祖的這個精神來對待百姓的,這就是所謂的“黃老之學”。
綜上所述,秦漢兩朝的文化哲學思想先是經歷了“百家爭鳴”,到“黃老”的“無為而治”,再到“罷黜百家”的獨尊儒術,這樣一個過程,那么同樣屬于文化建設的雕塑藝術又與這個過程保持著怎樣的聯系呢?透過雕塑藝術的樣式,我們又能洞察到這個時代怎樣的文化體系呢?他們的背后究竟有著什么樣的因果關系?
二、秦漢時期的人物雕塑
秦始皇好大喜功,上面筆者分析了初秦的哲學文化觀,這也就使得秦始皇無論是在建筑宮室、建筑陵墓還是在藝術創作方面,都力求宏大、華麗、壯觀。據史書記載的P2個“金人”,它們是用以各地收繳至咸陽的青銅兵器銷化為原料鑄造而成的。每個“金人”重千石,據說這些巨大的銅像陳放在宮室前面,可惜東漢被董卓毀掉,故其原貌如何不得而知。但秦代藝術品追求宏大的藝術效果,可由秦始皇陵東側的陶俑坑的發現窺知一二。
在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秦俑開創了新的藝術境界,標志著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已趨于成熟并形成了中國民族特有的藝術風格。秦俑以大、多、精、美的藝術特色堪稱世界雕塑藝術的珍寶。所謂大,首先是指規模大,其次是指陶俑的形體高大。所謂多,是指其出土的數量多,三個傭坑出土的陶俑、陶馬近8000余件。所謂精,是指每件陶俑大至形體結構、小至毛發須眉都經過精雕細刻。所謂美,是指其造型豐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秦俑藝術形象之所以震撼,不僅在于它既有細部的精雕細刻,又有宏觀場面和總體效果上的雄渾龐大,使秦俑具有了不朽的感人魅力。
秦代的藝術發展至漢代,得到了更加豐富多彩的發展,漢朝建國初期,其治國的基本方略是“黃老”的無為而治。之前我們講到文化哲學方面也基本延續了秦朝的意識,而漢相蕭何建議高祖的藝術指導思想,仍沿襲著秦朝力求宏大華美的傳統。
以其人物陶俑雕塑為例,帝王陵墓多以兵馬俑隨葬。在11個皇陵墓中,只有漢景帝陽陵墓近年被開掘。其他帝陵的隨葬情況不得而知,但在其他王侯貴族的陵葬中,以傭隨葬的現象還是極為普遍的,但在尺寸上比秦俑的造型相對簡樸,題材選擇上都極為廣泛。
陜西咸陽楊家灣漢陵出土的兵馬俑,是現今所見最具有規模的兵馬俑群,除騎馬、步兵俑之外,另有大量的文官俑、雜役俑等。制作手法上單純、洗練,是西漢雕塑典型的風格。西漢陶俑沿秦制,反映了西漢上升的國力與相對單一的治國觀念。但西漢陶俑的另一種新風則體現在舞俑及雜技俑上面。
東漢時期陶俑群塑題材多為供陵主享樂的手舞百戲。因東漢時期,浮奢的厚葬之風愈演愈烈,隨著制作規模、制作材料、題材內容、分布地區等方面的不斷擴展,藝術水平也不斷提高。東漢的陶俑極多地表現了各種現實生活的場景、勞動的場面。百戲俑、歌舞俑、說唱俑等大量現實題材,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生活狀況和人們的精神面貌。
東漢雕塑藝術的豐富多彩的特色也透析出東漢的中央集權意志的無力與薄弱,另一方面各地方的藝術特點也越發不同,大國的分裂已初現端倪,一個全國戰亂與英雄輩出的年代即將到來。
三、秦漢時期的動物雕塑
秦代動物雕塑可分為青銅器與陶器兩類,青銅器動物雕塑基本沿襲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藝術風格,造型簡樸,體態飽滿,多為工藝擺件與實用器皿,其在藝術手法與工藝上并無進步之處,而秦代的陶器動物雕塑卻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我們還要以秦始皇的兵馬俑為例說明,秦代兵馬俑不但出土了大量的人物雕塑而且還出土了大量的陶馬。陶馬與人物一樣,以記實為基礎,具有高度的寫實性、體量巨大、比例準確、姿態自然、筋肉豐滿、體魄強勁,這些生動具體、姿態各異的寶馬良駒,也都統一在秦始皇嚴整的軍隊中。體現了秦朝高度的中央集權意志。而動物雕塑發展至漢代,如人物雕塑一樣也迎來了多元與豐富的發展。依照藝術特點與藝術史地位,我把它們歸為三類:銅雕、石雕與陶塑。
首先我們談青銅雕塑,漢代的動物雕塑同秦朝比較更加精巧、實用、裝飾性強。而整體造型方面都比秦朝更加豐富多彩。1969年在甘肅武威雷臺東漢墓出土了大批銅俑和銅車馬。其中一匹沒有騎乘者,也沒有拉車的銅奔馬精致生動,它即是人們熟知的“馬踏飛燕”。奔馬昂頭揚尾、身態矯健、三足騰空,只有后足右蹄踏在一只飛鳥的背上。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構思向我們展示了漢代雕塑家非凡的智慧。濃郁的浪漫主義激情和精湛的藝術技巧,正是漢人勇武豪邁的氣概和積極進取精神的形象表現。漢代雕塑家較秦代而言,在雕塑技巧方面取得了長遠的進步,而更重要的是漢代中期國力強盛,藝術發展更加豐富與自由。在材料運用、題材選擇和藝術表現等方面也都更為多彩,這與漢代的哲學藝術觀有很大的關系。
相比秦代的雕塑而言,漢代雕塑藝術更鮮明的特點還有刪繁就簡的寫意性特征。這與漢代人更加灑脫與自由的精神追求不無關系,最典型的體現就是漢代陵墓雕刻的代表,西漢霍去病墓的石雕,這些石刻都是利用巖石天然的形態特征在保持巖石的自然形態的基礎上通過精密巧妙的構思,運用簡潔自然的雕刻手法,使圓雕、浮雕、陰線刻結合。將石材天然的形態發揮到了極致。雕塑整體感十足,粗獷、古樸、含蓄內斂具有點石成金的藝術特點。另外,漢代的石雕推進到東漢時期形式也更為豐富。雕刻的技巧也進一步提升。主要代表以河南洛陽西郊出土的一對石辟邪為代表,石獸勇武有力,特征夸張,具有奇幻色彩。這應該也是反映出了漢代中后期雜糅了陰陽、五行等學說的儒家哲學思想,同樣也體現出漢代較秦朝更為開放的社會風氣。
漢代陶瓷動物的特征不及石雕特征明顯,同秦朝比較體量與技巧也更為低下,但內容更加豐富,手法也更為自然多變。河南輝縣百泉1號墓出土的一批家禽家畜形象,如陶狗、陶羊、陶小豬等,雖然形制很小,卻非常寫實而生動傳神。漢代陶器動物雕塑的這種造型原則較秦代更加的世俗與民間,這一點同漢代的石雕、銅雕一樣體現了一種開放的社會態度與東漢時期神秘的宗教哲學觀點。統治階級希望通過藝術來教化民眾,但東漢末年政治的腐敗與階級矛盾的激化已成定局,這也反映在之后的藝術表現上。
結語
此外,秦漢兩代雕塑藝術共性頗多,但各自的時代特點亦非常鮮明,這也是隨著兩代的哲學文化特征的不同而改變。但總而言之,兩代的藝術發展對我國藝術歷史的貢獻是巨大的,它們為后來的唐宋藝術高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