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寶
李克強強調,簡政放權必須一以貫之,哪里遇到問題、碰到阻力就要設法去解決,這是削減部門利益的事情。
“就是要用減政府權力的‘痛來換得企業、群眾辦事的‘爽”
3月16日10點30分,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2016年全國兩會的“壓軸戲”——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總理記者會召開。
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總理記者會的記者座位,從往年的700多個增加到了900多個。此外還有一個變化,就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坐席后面的大背景板上,安裝了兩塊大LED屏,在屏幕上實時播放總理回答記者提問的畫面。在場的人員明顯感覺到,現場Wifi速度比以往更快。
進入會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一直面帶微笑,并揮手向記者示意。兩個多小時的記者會,李克強共回答了17個問題,包括股市匯市、經濟增長、養老金、新經濟、簡政放權等經濟社會問題,以及兩岸關系、香港與內地關系、中美經濟摩擦、中日經濟關系等問題。
有輿論評價認為,今年總理記者會的問題尺度更大,落點更實。李克強的回應很直接,與提問記者亦有良好的互動。
“我們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充滿信心,這種信心并不是憑空的,因為我們堅信只要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就不會‘硬著陸。”3月16日,李克強在回答記者有關經濟下滑問題時如是說。
通過梳理發現,在李克強的前三次兩會記者會上,中國經濟增長(增速)的問題都會被記者問到,今年亦不例外。
2016年前三個月,世界經濟以及金融形勢跌宕起伏,中國經濟增長也概莫能外。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經濟會一路下滑,甚至會擊穿6.5%這個紅線。
對于此種說法,李克強給予了正面回應。他說:“的確,世界經濟現在復蘇乏力,中國經濟又深度地融入世界經濟,會受到影響和沖擊。中國經濟本身也在轉型,一些長期積累的矛盾在凸顯,所以說下行的壓力確實在持續加大。”
他同時分析認為,中國市場還有很大的潛力,而政府確實還管了一些不該管的、束縛生產力發展的事情,同時在保障公平競爭環境的監管方面又沒有完全到位。“所以通過推進改革,就可以激發市場更大的活力、人民群眾更大的創造力,把億萬群眾的勤勞和智慧的空間拓展開來,就可以頂住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
這種分析是有現實數據支撐的。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新增城鎮就業1300多萬人;2016年一二月份的服務業增長了8.1%。
數據增長的背后,表明傳統動能還有很大的潛力,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產業升級有空間,新型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還有很多有效投資需求。把培育新動能和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結合起來,就能形成中國經濟的“雙引擎”。同時,正在推進的簡政放權,以及今年著力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會釋放市場的活力。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從目前增長緩慢的傳統領域來看,它們都蘊含著新的增長點。比如電力電信石油天然氣等帶有行政壟斷的基礎產業,如果這些領域進一步放開,就會有新的資本進入,就會產生新的動能。
李克強認為,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當中,還會有小幅的、短期的波動,但是如果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中國有創新宏觀調控的手段,可以穩定經濟的運行。
對此,國務院研究室綜合一司司長陳祖新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認為,應該全方位、多角度地認識去年中國的發展成績,“不僅要看GDP這個單科,還要看就業、收入、CPI等其他指標。”
“近年來中國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堅持穩中求進,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不僅積累了豐富經驗,而且沒有搞短期大規模強刺激,不像有些國家一個勁地搞貨幣量化寬松。中國這樣做,就留有政策資源,比如財政赤字率、政府債務率都比較低。也就是說,中國宏觀調控還有創新工具和政策儲備,能夠應對復雜嚴峻的形勢。”陳祖新說。
3月17日頒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對健全未來金融市場體系提出了具體要求。對于股市,“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創造條件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發展多層次股權融資市場,深化創業板、新三板改革,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建立健全轉板機制和退出機制”。
對于匯市,“十三五”規劃綱要則提出要“健全利率、匯率市場決定機制,更好發揮國債收益率曲線定價基準作用”。
在3月16日的總理記者會上,股市匯市話題也是記者們關注的焦點。對于金融改革目前存在的問題,李克強表示,許多金融問題的表現往往早于經濟問題的發生。但是金融首要任務還是要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實體經濟不發展,是金融最大的風險。
“金融機構還是要著力去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絕不能脫實向虛。”李克強說。
這種警告是有針對性的。2015年,由于一些行業、企業經營困難,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比例在上升,有關將要爆發金融風險的論斷一時甚囂塵上。
李克強在記者會上表示,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超過了13%,高于國際標準,撥備覆蓋率達到180%以上,高于政府定的150%的標準,而且還可以利用市場化的手段降低企業的債務率。
“不管市場發生怎樣的波動,我們還是要堅定不移地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而且也可以通過市場化債轉股的方式來逐步降低企業的杠桿率。”李克強說。
對于記者拋出的股市震蕩的問題,李克強形容這是“當頭炮”。2015年6月至7月間的股市震蕩,可謂中國股市發展史上的大事件。此間,李克強曾多次對股市波動予以表態。
2016年2月15日,在春節假期后的首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說,“去年針對股市、匯市異常波動,采取穩住市場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符合國際慣例,而且在一段時間內拆掉了一些‘炸彈,避免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
“但回過頭來看,主管部門也要總結經驗教訓,包括適時有效應對的問題、在技術層面主動作為不夠的問題、甚至還有內部管理的問題。”
5天后,2月20日,證監會主席易人,由中國農業銀行董事長劉士余接替肖鋼出任證監會主席。
證監會一把手“換帥”后,未來股市如何發展?從股市波動中吸取何種教訓? 也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
3月12日,新任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針對注冊制、救市、熔斷機制等熱點話題作出回應。對于注冊制問題,劉士余表示,注冊制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頂層設計下的一個重大任務,是必須推進的”,但是在推進過程中“不可以單兵突進”。
“無論是核準制還是注冊制,我們都必須實時秉承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真誠理念,對發行人披露內容進行嚴格的真實性審查。”劉士余說。
對于股市波動,劉士余表示,“凡是股市異常波動,原因都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國資本市場不成熟是一個重要原因,包括不完備的交易制度、不完善的市場體系、不成熟的交易者、不適應的監管制度。”
在回答關于熔斷機制的問題時,劉士余也對該機制決策和實施的過程進行了深刻反思,“實施的時候可能對中國資本市場的主體結構考慮欠周。”“我們在不斷擴大開放的全球化環境當中,資本市場的制度安排重構要吸取世界上其他國家好的做法、成功的經驗,但是每一項改革必須牢牢地立足中國國情。”
李克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2015年由于多重因素的影響,中國股票市場發生了異常波動,有關方面采取綜合性穩定市場的舉措,實際上是要防范發生系統性的金融風險,這一點做到了。
對于未來股市匯市如何發展,李克強強調,“不論是股市、債市、匯市這些金融市場,本質上是市場,還是要推進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
“現在看,隨著形勢的變化,需要改革和完善我們的金融監管體系,要實現全覆蓋,因為現在金融創新的產品很多,不能留下監管空白;要增強協調性,因為金融市場產品之間關聯度比較高,協調要有權威,還要做到權責一致。”
“中央有關部門和地方要分層負責,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置,防止苗頭性的問題蔓延,當然也不能容忍道德風險。”李克強說。
3月5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遼寧團組開放。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王金笛透露,遼寧省養老金面臨發放風險,14個市都存在養老金發放入不敷出的情況。
據悉,目前遼寧省存在的問題是撫養比較高,根據測算,2015年是1.8:1,到“十三五”末期,遼寧省撫養比將達到1.4:1。此外,未來5年,遼寧省養老金每年的缺口分別是337億元、412億元、501億元、598億元以及698億元,總計缺口2546億元。
遼寧省養老金發放困難并非個案。關于養老金是否存在缺口的問題,從2015年年底以來就一直備受民眾和媒體關注。2015年12月22日,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關于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工作情況的報告》時表示,當前,一些地方政府仍然違規舉債、變相舉債,個別地區存在發生局部風險的可能性。
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調研也發現,個別地方甚至通過舉債來發放養老金。
2016年3月9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全國兩會期間也表示,各省之間養老保險基金情況不平衡,有的省能保證發放40-50個月,有的省只能發放1-2個月,而且根據去年的數據,有7個省出現了當期收不抵支的情況,動用了歷年結余。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李克強坦承,“確實有個別地方發生了養老金發放困難的問題,但這是一地之難、一時之急。”
李克強還發表了“安民告示”。他說,從長期來看,中國政府對中國公民保證養老金發放是沒有問題的。他還強調,中國現在實施的是養老金省級統籌,省級政府有責任、也有能力通過多方籌集資金,來保證養老金的發放,確有突出困難的,只要地方政府盡力了,中央政府是會給予補助的。
“這三年中央財政就拿了上萬億元,但有一條,地方必須盡職盡責,而且中央政府要督促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李克強說。
對于如何解決目前有些地區養老金發放出現困難的問題,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建議,應該盡快改革,實現養老金全國統籌。
鄭功成分析認為,目前有些地區養老金出現收支缺口,主要是由于養老保險制度地區分割造成的。“有兩種解決辦法:第一種是漸進式改革,先建立調劑基金,然后再逐步實現全國統籌;第二種就是一步到位地實現統收統支的全國統籌。”
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則建議,財政可以在每年做預算的時候,根據基金當期的征繳情況和基金的支付情況,來安排預算資金確保養老金的發放。
除了關注有些地方出現養老金發放困難之外,媒體還就目前“五險一金”繳存比例過高問題向總理發問。
李克強回應稱,“五險一金”從總體上看還是有適當調整的空間,各地情況不同。在國家規定的統一框架下,可以給地方更多的自主權,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階段性地、適當地下調“五險一金”的繳存比例是可以做的。“總的是讓企業多減輕一點負擔,讓職工多拿一點現金”。
在金維剛看來,目前企業和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率的總和,確實占工資的比重較高,這個比率在國際上來看也比較高。
目前,中國的社會保險費主要包括五項社會保險,養老、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另外一項就是住房公積金。其中費率比較高的主要是養老保險,目前單位的費率是20%,個人費率是8%;其次就是醫療保險的費率,一般地方單位在6%到10%之間,個人繳費一般是在2%。
“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費率占五險費率中的大部分,如果要降低費率,主要是如何適當地降低養老和醫療保險的費率。”金維剛說。
梳理近三年的總理記者會,“簡政放權”幾乎是記者們提問的標配。
在2013年全國兩會記者會上,李克強在首度論及簡政放權時強調,“這是削權,是自我革命,會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覺,但這是發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
2014年,李克強又指出,中央政府把簡政放權作為改革的“先手棋”,“簡政放權是激發市場活力、調動社會創造力的利器。”
2015年,對于記者有關簡政放權的提問,李克強回答說,“簡政放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權是要觸動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活力來自民間,而簡政放權的減法可以對應對經濟放緩發揮支撐的力量。”
在今年的總理記者會上,簡政放權再次被媒體問及。對于有一些企業和民眾反映現在很多事辦起來還很難的窘境,李克強認為,現在審批事項還是比較多,而且保留的事項當中有很多標準不統一。“這本身就束縛了產業的發展,也抑制了群眾消費的需求。”
李克強強調,簡政放權必須一以貫之,哪里遇到問題、碰到阻力就要設法去解決,這是削減部門利益的事情,就是要用減政府權力的“痛”來換得企業、群眾辦事的“爽”。“今年要下決心再砍掉一批審批事項,而且直接放給市場,即使是需要審批的也要簡化手續。”
對于簡政放權的困境,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占斌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認為,首先有些權力下放措施不配套,比如有的權力下放有的權力沒下放,互相之間形成制約,甚至形成新的麻煩;其次有些權力下放與行政法規還存在沖突的地方,導致有關部門怕權力下放會出問題;第三有些地方對權力下放不適應,轉變職能還需要有個過程;第四也不排除有些地方把含金量高的權力都保留著,含金量低的下放。
“簡政放權還涉及政府流程再造的過程,比如說新技術的應用,大數據和信息平臺的構建都為政府監管提供了新的條件,但是目前有些地方政府不善于利用這些新技術,這些方面還有改造的余地。”張占斌說。
對于政務公開存在的問題,李克強在記者會上明確表態,首先,該公開的應該全部公開。“公開是慣例,不公開是例外。”尤其是涉及公眾利益的事項,比如財政預算收支情況等,都應該加大公開的力度,讓群眾像掃二維碼一樣清清楚楚、一覽無余;第二,能上網的要盡可能上網。政府的權力清單要上網,權力的運行也要上網,要留下痕跡,這樣可以減少自由裁量的空間;第三,要及時回應社會的關切。政務公開實質上也是要讓政府的權力受到監督,這樣也有利于政府提高效率,而且從制度上來避免濫用權力。
張占斌認為,推進供給側改革,從簡政放權角度來說,就是要創新機制體制。“制度供給的前提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減少政府對市場包括對要素價格的直接管制,改善要素供給,形成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價格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