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胖胖
今日頭條雖能在資訊領域對微信形成一定的沖擊,但想要逆襲明顯具有一定的難度。而知乎,已經被騰訊投資了。
當互聯網出現在這個星球上的時候,全人類都發現自己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信息過載。
完成原始積累后,互聯網上的信息早已多到普通人窮盡一生也看不完的地步。不斷有新的互聯網公司因為解決了信息過載的問題而成為一代天驕,比如雅虎的門戶分類模式、谷歌的信息搜索模式、Facebook的timeline模式——這幾家公司都獲得了巨大成功。
解決信息過載,核心其實只有一件事:信息的“篩選與分發”。
而現在,中國互聯網出現了三款著名產品在篩選與分發信息上持續探索,并走出了三條截然不同的路徑,它們也有機會成為一代天驕嗎?
1.今日頭條:以算法為推薦核心
和四大門戶相比,今日頭條作為一款資訊類產品,在內容的各個維度上都不占什么優勢。唯一有一點不同的是:你會發現它越用越好用。
今日頭條主要依賴一套算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之后,它會越來越了解你的調性,因此推薦內容給你的準確度也會越來越高。
當你對今日頭條內的某篇文章點贊之后,跳出的對話提示框告訴你這一類的內容之后會被增加推薦。
它的算法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你主動選擇的主題分類;
點開查看的文章類型;
在文章頁面停留的時間;
點贊和收藏;
評論和轉發。
2.讀讀日報(知乎):以人為推薦核心
如果你覺得算法不靠譜,推薦的都不是你愛看的,那么你可以試試讓“人”來幫你推薦。知乎在去年底推出的讀讀日報就是這么一個讓其他人來幫你挑選優質內容的產品,但請注意,這不再是你以為的那個“靠人推薦”。
讀讀日報的前身是知乎日報,這個產品讓很多水平沒到那個段位的普通讀者無需再參與知乎繁復的內容生產和分發流程,直接消費就可以了。最早的知乎日報是知乎創始人黃繼新帶著兩位編輯開始做的,每天選擇知乎社區里的熱門內容進行推薦。這是知乎日報的1.0時代。
然后,知乎把推薦這件事的權限開放,從自己人做變成邀請知乎社區的40多位專業人士做主編,推薦各種他們認為好的文章,并且內容選擇范圍也從知乎社區擴大到了整個互聯網。這是知乎日報的2.0版本。
讀讀日報是知乎日報的3.0版本。到了這時,知乎將內容推薦的權利完全交給了用戶,你看到的所有內容都來自用戶的推薦,并且,人人都可以做一份屬于自己的日報。
人人皆為主編的時代,終于來了。
3.微信:以社交關系鏈為推薦核心
如果你覺得算法和人都不靠譜,那么你可以試試基于社交關系鏈的推薦。注意,這種推薦指的并不是你的好友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里分享(相當于二次過濾)有價值的信息給你,這仍然是以人為維度的推薦。
雖然克制的微信團隊一向在產品功能上十分收斂,但是依然擋不住很多人的訂閱公眾號和朋友圈已然失效多時。其實,可能很多人還沒有發現,微信早就開始“主動”給大家推薦一些內容了。
不信?現在你在微信搜索總入口點擊不同分類,可以看到不同標簽,“一周熱門朋友圈”“互聯網精英都在看”“朋友閱讀的原創文章”,這可能是有史以來微信第一次“主動”利用你的“關系鏈”來把相關內容推薦給你,讓訂閱號和朋友圈重新有效起來。
有了這幾個標簽,可能就不需要你每天去刷海量的公眾號和朋友圈信息了。
內容領域“三國殺”
以上只是產品模式,花這么大力氣解決信息過載,這三家到底都想干嗎?
在前不久剛結束的今日頭條2016年會上,創始人張一鳴表示要“決戰國內第一”。什么第一?做中國第一“內容創作平臺”。
等等,這個目標可嚇壞了寶寶,我記得微信公眾號已經是第一內容創作平臺了?
不過可以看到的是,通過成立2億元的內容投資基金和千人萬元等補貼計劃,今日頭條確實在大推頭條號。為什么非得這樣做?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和微信公眾號和知乎不同,幾乎沒有人在今日頭條內主動生產內容。在解決了麻煩的版權糾紛以后,今日頭條的主要模式依然是抓取其他媒體的內容匯聚到它自己的產品里來服務用戶。
如果把“內容”當成一件商品的話,從商品的生產制造、運輸倉儲和分銷零售的完整產業鏈來看:
今日頭條缺失的是商品的生產制造這一環,它的內容都來自別人,別人隨時可能封殺它,所以它要拉住內容的生產者;
知乎有屬于自己的優質內容,但自家池子太小,它缺少海量的優質內容(SKU),也沒有足夠多的生產者,所以它要發動人民群眾來“分銷”整個互聯網上的優質內容;
微信有生產者,有海量內容,但供給端暴增之后造成消費者選擇困難,所以它要利用自己平臺上獨有的社交關系鏈來嘗試主動推薦。
再深入一點看,微信公眾號去年推出的原創和打賞,借助海量的用戶和成熟的支付系統,確實可以吸引到一批想以創作為生的高質量內容生產者。這對知乎上的大V肯定有影響,但在讀讀日報里,大V的影響力其實無形中也被抹去了。
由于騰訊已經投資了知乎,今日頭條的情況更顯緊迫,因此也就很好理解張一鳴全力想做中國第一內容創作平臺背后的“心思”了。
這就是“內容三國殺”的大體邏輯了。三家不同的產品基因,導致了它們在內容領域的爭奪中形成了不同的長板和短板。哪一家能在穩固自己的長板之后補上自己的短板,哪一家就有可能在內容領域成為霸主。
憑借海量的用戶群體和大力發展起來的公眾號,且已有成熟的變現方式,今日頭條雖能在資訊領域對微信形成一定的沖擊,但想要逆襲明顯具有一定的難度。反倒是微信的主動推薦,現在雖然標簽很少,入口較深,但在關系鏈的背后甚至體現出了一些算法推薦的思路。由于用戶在微信上本身已經能獲取淺度的資訊和深度的解讀,如若加上精準的推薦,對今日頭條原來的資訊業務將會是不小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