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鴿
(武漢市園林建筑工程公司,湖北 武漢 430050)
?
戴家湖公園植物配置及效果淺析
馬維鴿
(武漢市園林建筑工程公司,湖北 武漢 430050)
摘要:從公園的植物設計特色選擇群落的營造、植物空間關系的營造及植物配置形式的體現等方面對戴家湖綠化進行了分析,總結戴家湖公園的資源節約型、環境生態型、文化地域性的特點。
關鍵詞:生態;節約;文化;野趣
1項目概況
1.1項目區位
戴家湖公園位于武漢市的三環線附近,青山區天興洲大橋引橋下,北臨和平大道,西接建設十路,東靠工人村,南面為工廠區。
1.2歷史變遷
20世紀50年代,戴家湖為盛產魚蝦的天然湖泊,1957年,戴家湖成為青山熱電廠等大中型企業的粉煤灰堆場;1995年,天然湖泊因堆積的粉煤灰,變成了高出地面10 m的“戴家山”;1999年,粉煤灰被用于制作粉煤灰磚,戴家山又被逐漸挖空,局部經過多年積水后變回戴家湖;2005年以后由于周邊天興洲大橋的興建及周邊居民區的形成,該區域成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堆積地,湖水面積再次縮小,每有輕風拂過,灰借風勢遮天蔽日;每逢雨天,粉煤灰隨雨流淌,周邊公路立即成為“黑渠”。
1.3項目概況
公園占地總面積49.5萬 m2,其中綠化用地面積40.5萬 m2,水體面積5萬 m2,園路及鋪裝場地(含停車場)面積4萬 m2,建筑用地面積2555 m2。公園建設用地范圍內主要由不規則土堆和零碎泥塘組成,區內有公路和鐵路鋼架橋數座,無高壓線架。場地內有大量的粉煤灰,污染嚴重,僅靠近和平大道一側的土堤上有做好的園林綠化,其余部分為藤蔓類植物、雜草或無植被生長。
2公園定位及設計特色
2.1公園定位
以生態防護為主,以基址為歷史、人文為依托,形成集生態防護、景觀觀賞、休閑健身、文化展示和公共服務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生態型公園綠地。
2.2公園特色:斑塊演替理念
通過對場地的景觀軸線的設計、景觀分區規劃,建立自然的演進過程,利用藍色濕地水景觀賞區、灰色工業文化記憶區和綠色運動休閑活動區,表現場地“湖-山-園”的歷史變化,寓意為“藍色斑塊-灰色斑塊-綠色斑塊”的“斑塊演替”過程。同時利用主要景觀軸線的貫穿,形成記憶軸線。通過各種設計元素的充分結合,營造自然生態的公園景色與和諧歡快的休閑氛圍。
2.3綠化設計特色
2.3.1突出生態修復作用
原有場地內有大量粉煤灰、建筑垃圾等,選用相應植物以達到生態修復功能。
(1)水土流失區域種植。在靠近建設十路及和平大道周邊地形坡度較陡,大雨季節,雨水沖刷粉煤灰土沿坡面流到市政道路,水土流失情況嚴重;為了制止水土流失,在該坡面種植白三葉。白三葉的種植和養護成本低,從播種到成坪只需30~40 d,種植一次,可連續利用6~7年甚至10年,落土的種子具有較強的自播繁殖能力,侵占性和競爭能力較強,能夠有效的抑制雜草生長,不用長期修剪,管理粗放,且根系發達,側根密集,能固著土壤,茂密的葉片能阻擋雨水對土壤的沖刷和風蝕,具有改善土壤及水土保濕作用。
(2)土壤貧瘠區域種植。在該區域上層選用抗性強喬灌木,林下地被種植黃豆(圖1),大豆的根有主、側根之分,可入土1.5 m深,呈鐘罩狀根系。在地表至20 cm左右的土中根部生有根瘤,根瘤菌可供大豆需氮量的1/3~1/2。大豆植株的根部附生著一些根瘤茵,它能固定空氣中的游離氨元素,可以幫助豆株吸收一些它無法吸收的營養物質,供豆株利用。春季播種,7月中旬黃豆剛剛結莢的時候翻耕,其根系產生的根瘤菌量最大大豆座莢后,葉子變黃脫落,最后只剩下莖和成串豆莢,落葉量達2~3 t/hm2,可提供50~60 kg氮及其他營養成分。戴家湖林下種植面積達20 hm2,據此推算可此外,可提供1 000~1 200 kg氮及其他營養成分;此外,落葉覆蓋表土,可防止水分過度蒸發.抑制雜草生長。
(3)水體凈化區域種植。由于場地內長期受嚴重的工業污染,水體內含重金屬離子較多,因此,湖邊水體濕地系統主要體現了對金屬粒子的吸收凈化特點,選用美人蕉、千屈菜、旱傘草、石菖蒲、常綠水生鳶尾等水生植物,通過水生植物群落的阻濾、沉降、吸附等物理作用以及植物體的吸收、積累等作用而達到對污水的凈化效果,并且通過不同類型水生植物的合理配置,能豐富水體的景觀層次,形成生態雨水溝(圖2)。

圖1 水杉林下片植大量黃豆

圖2 生態雨水溝
2.3.2遵循因地制宜原則
場地內地形整理因地就勢,植物根據其習性及地勢特點選用相應品種。
(1)選用抗性強植物。依據場地的特殊性,在靠近工業用地一側選用苦櫧、苦楝、臭椿、國槐、刺槐、大葉女貞、榔榆、夾竹桃、廣玉蘭、大葉黃楊等具有良好的自我修復能力、抵抗有毒有害氣體和粉塵等污染物及降低噪音能力的抗污染樹種,從而達到凈化空氣、改善小氣候環境的效用;在場地內純粉煤灰區域上覆土15 cm,播種狗牙根,其蔓延性強、耐微鹽堿、抗旱耐熱覆土能力強。建成后大面積草坪可供游人活動。
(2)突出大綠量。由于周邊有大量廠區排除的工業廢氣,場地上方有鐵路和公路高架橋,場地內土壤粉煤灰和建筑垃圾較多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大面積綠量才能有效改善空氣質量,除塵減噪,降低污染指數,達到改善小環境的效果。
(3)突出立體綠化。利用原有高架橋墩、橋柱,在其周圍依據光線的強弱選用相應植物進行立體綠化:在橋下空間較大、有光照的橋柱周圍種植爬山虎,空間較小、光照不足的橋柱周圍種植常春藤。
(4)設立植物展示區。在局部土壤貧瘠嚴重的區域,設計芳草園,展示抗性強的特色植物:①耐灰土區域種植國槐與石竹;②耐貧瘠區域種植法桐、狼尾草;③耐鹽堿區域種植紫花泡桐、大花金雞菊。
2.3.3體現經濟適用特點
(1)保留場地內原有植物.靠近和平大道一側原有植物予以保留,在局部靠近路邊處增加花灌木紅葉石楠、木本繡球、海桐球、火棘球等,豐富植物層次。在三環線外側原有柳樹林予以保留,體現自然生態特點。
(2)選用抗性強、自然式生長的灌木或多年生草本地被,減少修剪量,降低養護成本。主要品種有南天竹、火棘、金絲桃、金山繡線菊、大花六道木、匍枝亮綠忍冬、美人蕉、灑金桃葉珊瑚、棣棠、蔥蘭、韭蘭、白三葉等。
(3)植物種植局部換土。喬灌木樹穴換土,在節點處喜酸性植物相應增大換土量。在湖邊大面積純粉煤灰場地內,覆土15 cm,播種野生狗牙根,起到固土、防揚塵的作用。
3植物品種選擇
滿足生態和景觀功能要求,突出大綠量,達到生態修復以及遮陰、抗污、喊噪、防塵、美化、季相明顯的效果。
(1)基調樹種。主要選用女貞、石楠、法桐、水杉等抗性強樹種。
(2)行道樹。法桐、紫花、泡桐、楓楊等。
(3)花灌木。花石榴、木槿、紫薇、蠟梅、梅花、月季、紫丁香、紫荊等。
(4)水岸植栽。水杉、烏桕、垂柳、楓楊、刺槐、碧桃、美人蕉、鳶尾、旱傘草、花葉蘆竹、再力花、香蒲、荷花、睡蓮、慈姑、水蔥、蘆葦等。
(5)防護林帶。臭椿、刺槐、女貞、苦楝、無患子、女貞、法桐、夾竹桃等。
(6)耐蔭樹種(主要分布在橋下)。石楠、大葉黃楊、八角金盤、灑金桃葉珊瑚、六月雪、吉祥草、沿階草、闊葉麥冬等。
(7)垂直綠化。垂直綠化主要用于景觀廊架和橋墩立柱,選用凌霄、紫藤、常春藤、花葉蔓長春、爬山虎等藤本植物。
4景觀效果的營造
4.1空間關系的營造
按空間的圍合程度不同將植物空間大致分為3類,分別是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閉合空間。
4.1.1開敞空間
戴家湖公園開敞空間最為典型的就是陽光草坪及湖邊的大草坪區域(圖3)。陽光草坪靠近北入口,周邊有中心活動廣場及柳浪石階景點,人流量較大,因此陽光草坪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開闊的室外活動場地,在這個空間內,人處其中,視線開闊,心情舒暢,容易放松心情從而得到滿足感。大湖體岸邊東側原為大面積粉煤灰場地,種植條件極差,鑒于此,覆土15 cm,滿足草坪種植要求,種植抗性強的野生狗牙根品種,有效地達到了固土的效果,同時也為游人提供了開闊的大草坪場地。
4.1.2半開敞空間
戴家湖公園沿一級園路周邊大部分區域都屬于半開敞空間(圖4),沿一級園路周邊主要的種植形式為:①草坪+多年生草本+花灌木+喬木;②草坪+多年生草本+自然式生長灌木+花灌木+喬木;③草坪+自然式生長灌木+花灌木+喬木。

圖3 開敞空間-陽光草坪

圖4 半開敞空間
4.1.3閉合空間郁閉植物空間
戴家湖公園主要集中在湖岸線較陡的水體邊以及上三環大匝道周邊。在湖岸邊,通過水生植物+夾竹桃+水杉形成密林,形成隔離區域(圖5),阻止人們進入危險的水體游玩。在匝道邊,為了消除噪音及遮擋橋下,密植紫葉李+夾竹桃+女貞,達到防塵減噪、遮擋橋下建筑垃圾等作用。

圖5 閉合空間
4.2植物的配置形式
4.2.1點式種植
主要采用孤植、對植、叢植等手法,這樣植物品種及層次較為豐富,在主入口、次入口、鋪裝節點周邊、道路拐角處等自然式種植(圖6),與周邊環境相呼應,并在一定區域營造特色景點。

圖6 入口處-點式種植
4.2.2片林式種植
主要以群植為特色,相同樹種或同科屬的樹種群體組合,樹木的數量較多,成群成片,以表現群體美為主,具有“成林”之趣,形成風景林地,主要以抗性強樹種為主。主要形成的片林有竹林、法桐林、泡桐林、水杉林、槐花林。
5結語
戴家湖公園設計始于2013年初,開始建設施工于2013年12月,2015年5月建成開園。原規劃設計建設費用2億元,后期由于本著因地制宜、經濟適用、生態防護的原則,建成后建設資金僅為9千萬元,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及生態效益,是一個工業廢棄地合理綠化美化的典范,為以后的公園綠地建設走向平民化、大眾化、高效化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與方向。
參考文獻:
[1] 陳陽,魏云華.園林植物設計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4(18).
[2] 田霞媚.城市綜合性公園中主要園林要素邊界植物景觀探析[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4.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1-0131-03
作者簡介:馬維鴿(1982—),女,陜西武功人,工程師,主要從事園林植物設計。
收稿日期: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