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渝生
文化自信:構建民族復興大業的動力源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康渝生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泵鞔_將文化自信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加以強調,闡發了蘊涵于其中的特殊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作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進行了系統的闡發,不僅體現出黨中央對于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視,也在“四個自信”交互作用、影響的意蘊中極大地拓展了民族復興大業的動力源泉。顯然,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確立的充分文化自信,不僅蘊含著對于既往的認同,更是醞釀著對于未來的憧憬,必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精神動力。
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野中,所謂文化,無非是人們在現實生活的命運共同體中所形成的共性生存方式。究其本質而言,文化意味著傳統。文化不僅表現為“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化——科學、藝術、社交方式等等”,而且包括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意識形態。然而,文化的價值恰恰在于其現實性,在于歷史對于現實的影響與作用。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于以往的文化形態,而每一個地域也都展現出各自的文化特征。人類文化的與時俱進標志著人類對于自身命運的掌控能力不斷提高,誠如恩格斯所言:“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
中國共產黨人95年的奮斗歷史向我們深刻表明,民族的奮進有賴于文化的覺醒,人民的力量源自于文化的自信。遵循文化自信理念的致思理路,我們不僅可以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漸趨成熟的文化自覺,也可以預見中華民族復興偉業展現的文化自強。
毫無疑問,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覺。文化自覺的主要旨趣在于把握文化發展的準確定位,包括對文化規律的正確解讀,對文化進步的深刻認識,對文化責任的主體擔當等等。文化自覺體現了文化主體對于文明和進步的向往與追求,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內在精神力量。文化自覺意識的生成與積淀,不僅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創造文化繁榮的先決條件,而且有助于形成文化擔當,奠定文化發展的思想基礎。
在為中華民族解放而斗爭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率先實現了文化自覺,為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提供了思想指南。毛澤東曾經深刻總結了我們黨的文化觀,他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面對全球一體化所帶來的文化沖突,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明確提出了“文化自覺”的概念,主張以對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參與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同發展,并且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精辟概括詮釋了“文化自覺”的歷程。毋庸置疑,費孝通先生關于“文化自覺”意識的闡發對于我們旨在文化自信的實踐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發展軌跡,中華文化之所以歷久彌堅,不僅在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原生形態鑄就了強大的文化基因,而且有賴于中華民族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自覺的任務就是要追溯文化的淵藪,為文化自信確立根據。因而,文化自覺的著眼點必然在于對傳統的繼承與弘揚,更多地體現了文化的歷史性。
毛澤東曾經強調:“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遵循這樣的思路,總結概括我們所要堅持的文化內涵,邏輯地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傳統,這是我們須臾不可缺少的精神動力的源泉;二是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傳統,“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第三個方面則是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優秀文化,這也是我們應該予以借鑒的寶貴精神財富?!安煌跣模降檬冀K”,對于中華民族文化訴求的厘清,無疑是確立文化自信的開端,也必將奠定文化自強的基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概括了生活在同一地域內的人們的共性生活方式,是人們對于倫理道德和秩序準則的認定與遵循。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正是人們在休戚與共的基礎上形成的精神生活共同體。梳理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我們或可獲得這樣的認識: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鑄就的歷史輝煌令人刮目;近代百余載,內憂外患構筑的屈辱苦難讓人唏噓。中國近代文明的落伍足以發人深省,這也正是我們必須確立文化自信的充分理由。在我們的實踐中,諸多違背初心的荒謬之舉也曾導致了文化建設躑躅前行的尷尬。“文化大革命”制造了以“大革文化命”為特色的十年內亂,險些割斷我們中華文明傳承的血脈;改革開放后, 一度泛濫的拜金主義思潮,造成了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誤解;思想戰線上“去意識形態化”的直接惡果則是社會道德的失范和價值尺度的傾斜,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幾近失落。
顯然,類似“文化大革命”那樣的“閉關鎖國”式狂妄舉措,將中華文化的發展禁錮在某種僵化的理論框架內,恰恰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然而,訴諸于“全盤西化”的奴性主張,在文化建設問題上改弦更張,也會導致文化傳承斷裂的惡果。我們主張文化自信,就是要對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充滿自信;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文化充滿自信;還要對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充滿自信。同時,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文化多樣性,我們對于堅持黨對文化建設的一元化指導作用也要充滿自信。只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才有可能推進深入扎實的文化建設,構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強的堅實基礎。
毫無疑問,文化自信乃文化建設所必須,文化自強則是文化自信必然的實踐旨歸。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我們不僅可以實現思想戰線上的撥亂反正,重塑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也會在實踐的意義上提升我們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重建社會主義的生活方式。論及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旨趣,毛澤東曾經做出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的概括,深刻闡發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文化底蘊。事實上,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文化發展任務仍然是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依據這樣的思路,我們或可說,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在于文化的復興。
實現文化自強的目標,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強國,必須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精神動力體系。
確立道路自信的根據源于歷史的經驗,而道路的選擇則是基于明確的發展目標和價值取向。只有堅定不移、繼續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科學發展之中國道路,我們才能夠真正實現文化自強的目標,完成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實踐已經向我們證明,中國人民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國家富強之路、人民富裕之路、民族復興之路。堅持道路自信,正是對國泰民安、民族復興美好愿景的發展訴求。
堅持理論自信無疑是重建精神家園的基礎,而文化精神的堅守正是構建文化自信的思想底蘊。只有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共產主義為核心的倫理精神之中國精神,我們才能夠鑄就我們的精神長城,實現民族的復興、文化的復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構筑了中國共產黨人理論自覺的思想底蘊,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則為豐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開拓了實踐源泉。這正是我們必須堅持理論自信的根本原因。
提升制度自信猶如增強事業的魅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必然彰顯于優越的社會制度,也必然預示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制度問題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制度決定成敗、制度彰顯命運。而且在于,優越的社會制度必將形成更為強大的向心力,成為凝聚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中華各階層人士大團結、海內外炎黃子孫大團結之中國力量。這無疑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成功的基本保障。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堅持文化自信集中展現了當代中國人的精氣神,民魂的發揚必然成為民族復興大業的動力源,中國的真進步必當始自于此。
(作者系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張霞zhangxia@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