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濱
合理解決垃圾問題促進城市健康發展
尹海濱
垃圾處理是我國城市發展中的一個社會性難題,但一直未被足夠重視,其結果就是現在大多數城市面臨的垃圾圍城窘境。然而,這個問題不解決,其造成的危害是長遠的、沉重的,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挑戰。全國大城市的垃圾問題哈爾濱市同樣存在。哈爾濱市已經提出了要建設宜居宜游城市,而要達成這一目標,必須解決垃圾問題,而且早解決比晚解決好,徹底解決比敷衍了事好,拖得時間越長代價越大。
主城區垃圾產出量巨大。市民各種生活垃圾混合丟棄,缺乏“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應將垃圾分類回收”的教育引導,丟棄物就都成了垃圾,形成巨大的垃圾產量。僅5個主城區日產生活垃圾就達3000噸,一年產出生活垃圾百萬噸以上,長久下去必將出現垃圾圍城的局面,城市周邊環境大幅度惡化,對宜居城市、旅游城市建設都將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對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存也將構成威脅。
垃圾場超負荷運行。生活垃圾處理有兩種方式:填埋和焚燒。一個時期以來,哈爾濱市主城區有韓家店簡易垃圾填埋場、王崗垃圾簡易填埋場、西南部垃圾填埋場、向陽垃圾填埋場投入運營。由于種種原因,前3個垃圾填埋場已經關閉,只剩下一個向陽垃圾填埋場在承擔著主城區大部分垃圾的處理任務。此外,歲寶垃圾焚燒發電廠和雙琦垃圾焚燒發電廠也在承擔主城區的部分垃圾處理任務。面對每日主城區近3000噸的垃圾產量,兩個焚燒廠在全負荷運行,一個填埋場在超負荷運行。政府每年投入在垃圾處理方面的支出在4400萬元左右,城市生活垃圾處理面臨的形勢相當嚴峻。
污染蠶食寶貴的農田地。垃圾場污染蠶食過的農用地已經不適合耕種,以前垃圾場都成了廢地。現在向陽生活垃圾處理場一期占地55公頃,設計使用年限17年。估計實際使用年限15年或者更短,之后不得不向擴建二期、三期,按這個速度下去,每10多年就要吞沒農用地50多公頃,土地有限,垃圾產出無限,后果嚴重!
造成地表和地下水污染。以前運營的垃圾場沒有滲濾液處理設施,污水直接滲入地下,已經污染了周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這種情況還在繼續,而且比以前嚴重。按《生活垃圾填埋場和填埋作業管理規定》,填埋區防滲漏系統應具備滲濾液收集、處理設施,但據附近居民反映,垃圾場并沒有滲濾液處理設備,產生的滲濾液儲存在一個足球場大的污水池里,晚上用大罐車抽走,運至附近的窨井處排出。垃圾場的污水在肆意污染松花江水系,破壞水環境。
對空氣環境污染。只要走近垃圾填埋場,就能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附近的學校、居民苦不堪言。燃燒也產生有害氣體,危害附近人群的身體健康。垃圾燃燒盡管相對于填埋有一定的優越性,但是燃燒產生有害氣體二噁英卻是不容回避的事實。
政府是處理垃圾的推動者和主體,政府認識到位垃圾處理工程才能啟動實施;民眾是全員參與者,民眾的思想認識提高了,才能有效參與到垃圾處理的系統工程中來。其次是發動指導群眾從個人做起。讓民眾充分了解垃圾處理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為子孫后代造福的偉大環保事業;垃圾處理涉及到每一個人,垃圾分類是關鍵,讓群眾心中要做好垃圾分類的準備;政府部門要把垃圾分類方式、丟棄日期和時間等印制成小冊子,每戶一冊,指導市民按要求分類丟棄自家產生的垃圾。群眾的舉手之勞,就會給垃圾分類帶來極大的成效。
設立“垃圾處理重大專項工程”及保障體系,把垃圾處理當做一件大事來抓。首先要詳細規劃工程的方方面面,從垃圾的居民分類、分類清運、清運去向、清運工具、收集時間一直到堆肥場建設、清運承擔者、領導責任、違規處罰等等方面都要考慮周到,為垃圾處理制定明確的可操作規則。其次,建立與之相應的保障體系。加強領導,由主要負責人負責推動、協調工程的實施;相關部門應該進行充分調研,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法規,立法保障垃圾分類處理的順利進行;垃圾處理是一項漫長艱巨的工作,需要一個和其他委辦局平級的專門機構負責運作管理;加強設備保障,補充購置專門垃圾收集車,如餐廚垃圾車、資源回收車等,滿足垃圾分類、清運的需求;考慮場地需求,垃圾分類之后需要專用場地存放,進行封閉處理。
綜合管理利用,減量增效。源頭生物減量。目前公園、小區及各庭院綠化單位,在環境清理方面幾乎都是對草坪進行剃頭式修剪,修剪下來的碎草用大塑料袋裝好當做垃圾運走填埋。對落葉也是如此。所運走的都是有機肥料。年復一年將有機質都運走了,生態循環鏈被人為切斷,庭院土地越來越貧瘠,土壤失去肥力支撐而不利于園林綠化,卻產生了大量垃圾。
凈菜進城減量。毛菜進城,需要丟棄的部分很多,例如青蒜進城,市民腌糖蒜時只要蒜頭,梗和葉子都切下變成垃圾。如果只是蒜頭進城,就減少了梗和葉子的垃圾量。因此,應要求農民把蔬菜在田間收拾干凈,實行凈菜進城。
分類回收減量。經過分類回收的垃圾大部成了生產所需原料,原有垃圾量因此大幅度減少。這方面應該很好地向外地做得好的城市學習,依照垃圾處理先進城市達到的水平,則哈爾濱市(5個主城區)每天產生的垃圾量就會由現在的3000噸減少到150噸,減量95%。這不僅意味著垃圾量的大幅度減少,而且能夠減少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和對于寶貴黑土地的占用,這是多么大的效益!當然,畢其功于一役是不現實的,這是一個長遠目標,只能一步一步去實現,可能數年、十數年或者更長時間才能完成。相信別人能做到的,我們經過艱苦的、持之以恒的努力也一定能夠做到。
限制塑料制品減量。塑料袋不僅是制造白色污染的產物,混進垃圾里還是垃圾分類的麻煩事。幾年前我市曾經出臺了一個“限塑令”法規,可惜的是沒有強力推進、沒有配套措施夭折了。應該在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上再次出重拳加以治理,提倡使用布袋、紙袋、菜籃子、簡易滑輪包等替代塑料袋。
先行試點,樹立樣板,穩步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可分為以下四大類:一是可回收物,包括玻璃、紙張、可樂罐、金屬物、牛奶盒、塑料物品等。二是有機物,包括動物骨骼內臟、貝類、菜葉、果皮果核、剩菜剩飯等。三是有害物,包括廢舊燈管、不可回收電子產品、過期藥品、殺蟲劑、廢化妝品、廢油漆桶等。四是其他垃圾,包括污染紙張、紙尿褲、廢舊紡織品、煙蒂、破舊陶瓷品等。可以在管理規范的小區和新建小區推行垃圾分類試點,各級政府責無旁貸應該先行做出表率。各級政府所屬小區應該率先實行垃圾分類試點,并為全市總結經驗,以利今后的推廣。
全球首套《城市生活垃圾水分類處理系統》在無錫試制成功并投產,該系統一改傳統的填埋、焚燒、堆放方式,以防污、減量、低排、回用四大功能,打開了生活垃圾處理的新空間。2015年12月14日,中華環保聯合能源環境專業委員會開始向全國大中城市推廣這一新產品。
以前,城市在處理生活垃圾時通常采取填埋、焚燒、堆放三種方式,這些處理方式有時會產生地下滲透、粉塵懸浮等污染問題。垃圾分類一般都靠人工處理,收集后常又混裝。無錫市長江機電有限公司與臺商合作研制開發出的獨特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系統(WST),通過水循環分類,使垃圾既不堆埋,又不排放,98%的垃圾經處理后“各奔東西”,不會造成二次污染,基本實現了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自動化、產業化。通過這一設備,垃圾經過水滾、風吹、磁化、浮游等多道工藝,篩分出12大類,設備的分辨準確率達97%。分揀出來的泥沙磚瓦可制成建筑材料,廢塑料可造粒提煉燒油;1噸廢玻璃能“回爐”成2000個容量為500克的瓶子;100噸廢紙可再生80噸好紙、節約400立方米木材;剩菜殘羹、瓜皮果殼等既可作肥料,又可變沼氣。
國內外專家認為,這一技術堪稱全球可不設限自動分類、可全資源回收、可控二次污染、可不剩余垃圾的最新技術,處理垃圾的成本也比傳統方式降低了一半。據悉,這項發明成果除入圍國家重點新產品、省高新技術產品、中國節能環保重點推介產品外,還在美國、日本、韓國、歐盟、澳洲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獲得了發明專利和獨家制造權。
(作者系哈爾濱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松yangso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