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發揮生態優勢推進農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
周琳
習近平總書記在伊春視察時強調,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我省“十三五”規劃中也提出,保護生態環境,釋放自然資源形成的整體生態化優勢,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在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上實現新突破。
“鄉村旅游”與都市旅游、風景名勝區旅游相對應。是發生于農村地區、體現農村特殊面貌且經營規模小、空間開闊的旅游類型,是以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貌、農民勞動生活場景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形式。廣義鄉村旅游包括鄉村田園休閑、森林休閑、草原休閑、漁獵及漁家休閑的旅游活動;狹義鄉村旅游是指以種植、養殖業為核心,以“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貌、農民勞動生活場景、民俗鄉村文化等為主要吸引目標”的鄉村田園旅游。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旅游業收益年均增幅為4%,而鄉村旅游年均增幅達到6%。
我省擁有豐富的生態綠色資源,省委、省政府已決心將綠色食品產業打造成為龍江第一大支柱產業,這為我省深度開發“原字號”,集中打造具有龍江特色的農村旅游產業提供了堅實的發展基礎。傳統型鄉村觀光游就是以特色農產品生產過程為賣點,充分利用當地獨特的資源優勢塑造特色產品。
不久前,省政府首次對外公布了我省各大自然保護區內的負氧離子濃度水平監測數據,我省主要林區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遠超學術界定義的空氣質量最高標準。大森林和大濕地使得我省成為天然養生“大浴場”,而休閑型鄉村旅游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康體、休閑、放松、享受等高層次需求為主,產品形式更加強調創新、互動以及知識性,表現形式新穎的休閑項目以滿足游客的多層次需求。
“鄉村旅游”不僅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和豐富旅游業的有效途徑,更是實現我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除了對農產品的深加工之外,更要結合我省農機裝備制造、智能制造的基礎和優勢,大力發展和農業生產生活相關、和旅游等相關服務業的產品制造業;就服務業來說,也不能僅限于旅游產業,更是要將其擴展到精準醫療、健康養老、康復護理等等領域,甚至可以考慮相關的文化、體育、藝術、教育等相關領域,文化型鄉村旅游就是一種很好的載體和形式。
作為農業大省,我省開發鄉村旅游,可使農民素質、收入得到提高,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和城鄉交流,加快傳統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實現農村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和環境的逐步改善,挖掘和保護民間文化,激發人們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保護意識。但由于相關體制機制、法律法規等制度不健全等多種因素,都會對我省開發鄉村游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必須在體制上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大膽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創新。
積極探索鄉村旅游資源的產權方式。市場化要有市場主體,而市場主體的市場化行為是建立在產權有保護的通暢流動的基礎上。要發揮市場在旅游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必須建立一種受到有效保護、可自由流動的旅游資源產權形式。目前我省在這方面還存在相當多的體制障礙;積極探索鄉村旅游資源多元主體開發機制。我們要毫不動搖堅持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同時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探索混合所有制形式來實現旅游資源開發的最大化;探索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利益分享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轉型,民生為要。必須在最初的旅游資源產權的確定、開發主體和利益分享方面構建一種可持續的共同發展的利益機制。
(作者系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松yangso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