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華
由老紅軍交一萬年黨費想到的
劉桂華
重慶94歲的老紅軍袁崑去世后家屬還代交一萬年黨費。這位老紅軍生前已交清黨費,去世時留下遺囑,讓子女給他交上一萬元的黨費。他說:“我死了,但共產黨員的身份沒有變,死后沒有工資了,那就一年交一元錢,交一萬年黨費,因為我們這些人就是喊著中國共產黨萬歲去沖鋒陷陣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就是我的信念。”這就是一個共產黨人至死不渝的信念與信仰,讓人深受感動,自然想到對黨忠誠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強調:對黨忠誠是最重要的政治紀律。黨章中也明確指出:對黨忠誠老實,言行一致是黨員必須履行的義務。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首先就是對黨忠誠。然而,有的黨員錯誤地認為:忠誠是心理上的、觀念上的,是無法被檢測出來的,在對黨報告表態時,嘴上紙上全是忠誠,可在私下里,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對黨的各項制度規定卻嗤之以鼻,任性為人、任性處事。有的在填報個人重大事項時,對自己及親屬購房等實際情況有所隱瞞,習慣沉溺于假話、空話、套話。豈不知這些話后面就是鬼話,就是能觸犯紀律紅線的思想苗頭,切不可以掉以輕心。
實際上,我們黨成立以來,時時處處都在檢驗著每名黨員的忠誠度。不僅看他是怎么說的,更要看他是怎么做的,革命戰爭年代對黨忠誠,就是為黨和人民事業拋頭顱、灑熱血,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怕死。在黨組織派遣下,1928年初,趙一曼赴蘇聯莫斯科中國勞動者中山大學學習。同年年末,組織考慮國內急需婦女干部,決定讓她提前回國,接受新任務。那時的趙一曼正懷身孕,根據她的特殊情況,完全可以向組織提出暫不回國的請求,丈夫也對她說:“等生了孩子,我們一起回去。”但趙一曼不同意,她說:“我們要服從黨組織的決定,孩子可以回國生,寧可自己困難,也要服從組織。”她自從踏上革命征途后,就把自己交給黨,交給了祖國,交給了人民。為了黨組織的需要,她與丈夫永別了;為了堅決反滿抗日,又與剛滿周歲的兒子永別了。和平年代,面對社會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的變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的現狀,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履行黨的義務,遵守紀律規定,就是對黨最大忠誠。原云南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退休后,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扎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積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且將林場上交給國家。退休后仍然為黨盡義務,這是無比的忠誠。對黨忠誠還要忠誠黨的宗旨,忠誠人民。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共產黨最大的愛是愛人民,最大的追求是實現人民的幸福。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以對人民的無限忠誠鑄就了精神上的永恒。有人問最美教師張麗莉:“你心中認為好黨員是什么樣的?”她說:“堅守自己的崗位,每天在自己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地盡忠職守,成為中國社會的脊梁,對黨完全忠誠,我認為這就是個好黨員,這是我心底最直接的想法。”今天不管社會怎么發展,如何變化,以百姓幸福為一生守望,以群眾冷暖疾苦為不舍的牽掛,以民眾富裕為不變的承諾,始終是黨員干部不變的政治責任。
一個人的脊梁,不是骨頭而是精神;一個組織的脊梁不是武器而是靈魂,對于共產黨員而言就是要忠誠黨,在“兩學一做”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那些迷失了方向,淡化了信仰的黨員干部,真應該學學老紅軍袁崑的精神,使自己靈魂深處受到鞭策,永葆共產黨員的本色。
本欄責任編輯/劉桂華
liuguihua@fendouzazhi.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