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利
大興安嶺地區發展全域生態旅游的思考
孟利
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為適應木材停產和經濟轉型的新形勢、新常態,依托自身的生態、資源、區位和環境優勢,將全域生態旅游業作為未來發展的戰略支柱產業去謀劃,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惠及民生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更是把“綠水青山和冰天雪地”變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
按照國家生態保護的改革思路,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商品性木材生產,經濟轉型迫在眉睫。大興安嶺地區擁有富集的生態旅游資源,傾力發展生態旅游經濟是實現區域發展與資源保護雙贏的客觀需求。
(一)發展全域生態旅游業的優勢
大興安嶺地區是中國最北、緯度最高的邊境地區,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行政區面積8.3萬平方公里,素有“神州北極”之美譽。森林覆蓋率高達81.86%,PM2.5接近于零,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厘米4.8-5萬個,夏季平均氣溫19℃左右,空氣、土壤、水都達到了3S標準,天然的區位優勢和純凈的生態環境使大興安嶺具有極高的生態旅游價值。依托“神州北極,神秘源頭、神奇天象、圣誕世界、最美濕地、最冷小鎮”,以及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濕地和大氧吧等優勢資源,打造了諸多精品旅游景觀。近幾年來,先后獲得了“中國最佳生態旅游目的地”“中國野生藍莓之鄉”“中國最美十大森林”“中國森林氧吧”“亞洲最美濕地”“2015旅游業最美中國榜”等諸多殊榮。北極村被評為 “全國首批特色景觀旅游名鎮”“亞洲旅游業金旅獎”、國家5A級旅游景區,大興安嶺地區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寒溫帶首席生態旅游新興區。
(二)發展全域生態旅游業的劣勢
冬季冰雪期長、雪量大、雪質好的優勢宣傳開發不夠,旅游發展季節性明顯。對旅游宣傳營銷重視程度不夠,營銷資金投入不足,新媒體利用率低。本土文化與旅游要素的融合度不高,主旨鮮明的品牌旅游文化氛圍不濃。運營管理體制傳統僵化,所有權、經營權、管理權的關系沒有理順,市場融合度不強。旅游發展資本金不足,以木材生產為主的經濟模式全面停止,導致經濟基礎薄弱,加之利用資本市場能力較弱,制約著景區景點的開發建設。基礎功能不完善,部分景區和交通主干道手機信號盲點較多,鐵路運行速度慢、公路等級低,娛樂產品和業態項目匱乏,都影響和制約了旅游目的地的整體發展進程。
(三)發展全域生態旅游業的機遇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特別是近幾年霧霾天氣頻現,人們對原生態和大自然有強烈渴求,生態旅游已成為首選。大興安嶺依托近乎原始的生態環境,已將生態旅游業確立為林區轉型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成立了旅游工作領導小組、旅游項目評審委員會、旅游質量安全辦公室等機構,出臺了《旅游業發展指導意見》等指導性文件,修編了《旅游產業總體規劃》等發展規劃,全力推進全域旅游業發展。在可進入性方面,構建了航空、鐵路、公路立體化的交通網絡。在旅游接待方面,全區有旅行社25家,有標準間以上床位近2萬張,滿足了旅游業發展的基本需求。在打造平臺方面,成功舉辦了北極光節、冰雪汽車越野賽、冬至文化節等節賽活動。在運用新媒體方面,積極利用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平臺開展旅游宣傳,僅“中華旅游名博大興安嶺行”活動,新浪微博閱讀量已近3000萬,有效送達1.5億人次。在拓展市場發展方面,組建了東北16+1旅游聯盟,黑龍江·內蒙古4+1旅游聯盟等,真正叫響了大興安嶺的生態旅游品牌。
(四)發展全域生態旅游業的威脅
同類型生態旅游競爭激烈,冬季遼寧、吉林,以及省內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和雪鄉等地旅游線路厘清連片,對大興安嶺冰雪旅游構成了莫大沖擊。夏季省內伊春和省外長白山等地的生態休閑游、避暑養生游都極具吸引力,而且交通相對便利、成本低,形成了較大截留威脅。大興安嶺旅游業起步較晚,基礎服務的配套功能不夠完善,加之地處端點,使大興安嶺的生態旅游競爭愈顯強勁。
大興安嶺地區發展全域生態旅游優勢大于劣勢,機遇與挑戰并存。只有整合各個要素,從七個維度實現深層次突破,才能有效推進全域生態旅游業健康有序發展。
(一)戰略板塊——樹立全域發展理念
堅持保護優先、規劃先行、錯位發展、盤活存量、揚長補短的原則,大力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在產品供給和產品營銷上狠下功夫,在服務質量和市場監管上加大力度。
(二)規劃板塊——合理修編保障執行
按照“避免趨同、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理念,對全區旅游資源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對原有規劃進行科學客觀修編,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指導性意見。強化旅游規劃對產業發展的指導作用,對于已經審批通過的旅游規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更改。
(三)營銷板塊——運用新興媒體資源
整合全區優勢資源,調整傳統營銷渠道和新媒體營銷的投入比例,做好線上線下營銷的有機結合,實現由“大網式”營銷向“刀鋒式”營銷的轉變。在宣傳載體上,有重點的向客源地市場的新興媒體平臺轉變,借助大V、OTA資源等最現代、最便捷、最有效的新營銷模式,從而搶占旅游市場份額,改變守株待兔的旅游經營和營銷模式。
(四)路徑板塊——有效增加旅游運力
依托哈爾濱作為東北最大旅游集散地的優勢,重點加密哈爾濱至加格達奇、漠河航班,有效降低補差成本和航線開通難度。積極與鐵路部門協調,加開哈爾濱至漠河的客運列車,重點加開空調旅游專列或擺式旅游列車,縮短運行時間。完善區內公路網絡,做好公路沿線服務區、加油站、公共廁所和引導標識等設施,滿足自駕市場需求。
(五)開發板塊——深度打造差異產品
1.打造差異化核心產品。以天然山野有機食材為原料,打造“興安八珍”的飲食差異化;以北方特色民居為基礎,打造住宿差異化;以俄羅斯和鄂倫春文化為重點,打造“四季+夜晚”的娛樂差異化;以北文化為主題,開發找北迷宮、找北星宿館、森林雪地穿越、攝影體驗、“四季婚禮”、森林康養等特色項目,打造產品差異化;以北方馴鹿、馬匹等原始交通工具和特色文化車廂為重點,打造出行差異化;以舉辦全國設計大賽的形式,打造本土的紀念品差異化,從而切實形成具有差異化的特色產品集群。
2.打造森林全境自駕游產品。依托漠河品牌影響力輻射全區作用,利用自駕游的靈活性和可伸展性,設計串連各縣區的旅游節點和產品組合,在全國率先打造“暢游興安”森林自駕游品牌。改變原來北極村單點支撐的旅游模式,使點對點的旅游轉化為大興安嶺區域化旅游,增加旅游天數,提升旅游性價比。
3.打造冬季特色游產品。產品定位上,避開與東北其他城市的冰雪旅游同質競爭;降低成本上,利用林業轉崗富余職工,培訓本土冰雪雕隊伍,傾力打造“中國最大體驗式冰雪樂園”品牌。設計至少5項創世界紀錄的冰雪作品,解決冬季旅游產品匱乏的問題。依托呼中區最冷小鎮封凍早的優勢,將純凈冰塊運抵哈爾濱建造冰雪大世界,使冰雪大世界提前20天開園,既可以使冷資源貨幣化,又能實現雙方合作共贏。
(六)外延板塊——強化外埠合作意識
積極開發對俄1-2日游,打造中國最北的“出境游”品牌和界江旅游黃金帶。傾力做好招商引資,強化利用資本市場的能力,采取PPP等模式,刺激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向旅游產業集中。提高旅游市場化程度,通過激勵機制,吸引知名旅行社入駐大興安嶺地區。通過“目的地直采”模式,與途牛、攜程等大型旅游伙伴合作,有效減少中間環節成本,提升旅游性價比。
(七)服務板塊——注重優化發展環境
重點強化從業人員培訓力度,大力實施“區域內全員培訓”法,提升從業人員的文明素質。充分發揮旅游質量安全辦公室的職能作用,形成常態化齊抓共管的態勢。對旅行社實行事先申報制,導游證實行服務分值制,物價實行線上線下價格公開制,涉旅主體推行誠信體系曝光制。實行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全鏈條監管,打造安全、放心、誠信的旅游發展環境。
(作者系大興安嶺地區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
責任編輯/徐朝 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