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楠
很多擬上市公司欲哭無淚,好不容易私有化成功后,現在又回不來了。大量潛伏的基金也懵了。
這世上最讓人傷心的財經故事,莫過于你忙忙叨叨小一年,借錢、私有化、退市,準備好了去某個神奇的地方上市,等你興沖沖地回來一看,發現那個神奇的地方突然消失了。
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個重要事件——戰略新興板的提法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被刪除。其實當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再出現“戰略新興板”時外界也曾有分歧,一種看法認為國務院的授權文件已經出臺,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通過了該文件,國務院為注冊制干的事都干完了,接下來是證監會技術層面的事了,不用特別在意這個細節;第二種看法認為,這一條今年沒寫進報告,表明今年不搞了。
很快,各種輿論及小道消息匯總得出了一個共同的結論,戰略新興板真的暫時不搞了。很多擬上市公司欲哭無淚,好不容易私有化成功后,現在又回不來了。同時大量潛伏的基金也懵了。
我們將時鐘撥到一年之前,戰略新興板曾是證監會2016年的五大重點工作任務之一。設計中的戰略新興板地位高于創業板,低于主板,而且將設置在上交所。這讓上海的主管部門興奮不已,上海一直以來都不是一個能孕育互聯網巨頭的城市,阿里來過又走,盛大盛極而衰,大眾點評被合并。上海能吸引到螞蟻金服、愛奇藝這樣的獨角獸落戶,除了良好的商業環境和人才儲備外,強大的資本市場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而對于成立7年的創業板來說,戰略新興板的暫停可謂是一大利好。分析師們認為戰略新興板一旦推出,將拉低A股市場上成長股的估值。歐美兩地約45%的中概股符合戰略新興板上市標準,再加上國內優質非上市資產,估計新興板推出后上市公司質量比現有創業板標的將顯著提升。目前只有樂視和暴風科技這樣的妖股在創業板獨領風騷,而當質量遠遠優于他們的“海龜股”和國內迅速成長的“獨角獸”加入戰局后,價值重估將不可避免,甚至將導致創業板出現大崩盤。
分析普遍認為,這是劉士余上任證監會主席后采取的讓股市修生養息的措施。現在假設,戰略新興板在整個“十三五”中都不再實施,會對哪些企業和市場主體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影響一 創新企業面臨寒冬
原來最覬覦戰略新興板的企業有兩類,第一類是剛拆了VIE結構私有化后準備回A股的中概股,這類股票很多本身資質就不錯,持續盈利(如360、如家、博納),只是不甘心低估值,回來想做第二個“暴風科技”罷了。對于這類企業來說,現在排隊或許要等很久,但是借殼上市的機會依然很大,只要符合《重組辦法》,相信還會出現巨人網絡擬借殼世紀游輪,盛大游戲擬借殼中銀絨業這樣的案例。
但還有一類企業則不會那么幸運,那就是國內的“獨角獸”們。這些企業還處在燒錢補貼搶占市場的階段,之前戰略新興板淡化盈利要求,主要關注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其它財務門檻介于主板和創業板之間,允許暫時達不到要求的新興產業企業、創新型企業上市融資。現在當一切回到利潤率,成長和利潤無法兼顧,會讓這些企業的價值觀和導向出現大的問題,上新三板不甘心、上主板沒資格,上納斯達克,開什么玩笑?今年美股IPO同比減少了90%,一家科技股都沒上,連UBER都在賠本叫賣。
而那些持續給“獨角獸”輸血的人民幣基金也會及時調整戰略,“1+3(一年投入三年退出)”、“1+1(一年投入一年退出)”模式將會更多得到投資人的青睞,要成長更要利潤,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壓力,甚至個別企業無法融資可能再也沒有機會登上資本市場。
影響二 監管層管理思路趨穩
在證監會前主席肖鋼任期中,我們看到的資本市場,改革舉措不斷,試圖與發達市場接軌:從期指、融資融券、期權的推出,到國際板、注冊制、戰略新興板。甚至包括熔斷機制,都是希望通過金融改革迅速與國際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然而,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市場的劇烈波動帶來了全球范圍內對于中國經濟的擔憂。
在新任證監會班子看來,目前的底線是:市場穩定壓倒一切。戰略新興板始終在注冊制的大框架之下,進行市場內部分層,新設獨立市場板塊,實施差異化制度安排。現在為了市場穩定,注冊制暫緩,那與之配套的戰略新興板單兵突擊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而且更重要的是新三板、創業板、戰略新興板三者之間的關系始終沒有理順。新三板門檻低,6000多家企業良莠不齊,90%的企業零成交。創業板又卡得太死,盈利要求將成長期的互聯網公司拒之門外,漫長的排隊和低下的效率使得企業等不起,同時更使得上市的企業變得奇貨可居,容易遭到惡炒,估值也遠遠超過合理的水平。現在戰略新興板如果交給上交所,是否會和創業板形成重合,甚至對創業板造成巨大沖擊也不得而知。
因此我們也很好理解,管理層的整體思路還是希望利用新三板這個平臺多做實驗,畢竟注冊制在新三板上實驗成本最低,對市場沖擊最小。
影響三 殼的悖論會否重新上演
“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個發明,它將舊的清除以便給新的讓路。”這是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的名言,也很適合現在資本市場上所面臨到的一個悖論,上市公司只生不死,越來越多,最終失去了優化資源配置的市場價值。
現在的局面是,要上注冊制,先得退市機制完善,清掉大量僵尸企業作為前提條件,但是退市制度早就有了,為什么A股那么多垃圾公司退不了市?是因為審核制下的排隊機制導致了企業上市時間成本太大,所以垃圾公司的空殼很珍貴,市場會不斷地進行保殼,而一般垃圾公司被保殼,就恰好各種指標保證剛剛符合留在市場里的要求,保殼也是在合理合法情況下的市場行為,又不能強行判定為保殼而直接否定。現在為了求穩定,減少了新股發行數量,戰略新興板也不搞了,每個海龜都想著去A股借殼,那些殼公司就更不愿意放棄了,從而又反向阻礙了注冊制和金融改革的推進。
當然這個說法有些循環論證的意思,但對于接下來的金融市場來說,ST公司“保殼”,海龜中概股“借殼”,投資者拿著報表“猜殼”(猜哪家公司會被借殼)的局面很有可能出現。
(作者系第一財經內容運營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