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炳華
?
織密保障網惠及千萬家
蔡炳華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體現,也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屬性問題;這既是重大理論問題,更是重大實踐問題。作為以保障基本民生為核心職能的民政部門,深入學習領會這一重大思想,緊緊圍繞“五大規劃”發展戰略、“十大重點產業”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等重大部署,堅持以人為本,自覺把民生工作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相融合,進一步把基本民生保障網織牢織密,讓改革春風吹遍全省山山水水,讓發展成果惠及千家萬戶,以全省服務對象福祉的全面提升,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步的實際成果,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落到實處。
當前,盡管我省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全省經濟結構調整轉型,財政收入面臨困難,但仍然要繼續把民生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著力推動以社會救助為重點的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不斷提標、擴面、增效,切實織密織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托底保障網。進一步健全社會救助政策。按照省政府出臺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實施細則》《關于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臨時救助制度的通知》等規范性文件和配套政策,積極推動各項政策在基層的細化、實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讓全省困難群眾切實享受到救助政策帶來的福祉。進一步提高社會救助保障標準。繼續提高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保障標準,依據全省城鄉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和農村五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到2020年,城鄉低保標準按照年均增長10%以上和不低于上年度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0%提高。讓貧困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增強獲得感。制定出臺提高醫療救助水平、實行重特大疾病救助的相關政策,將救助的觸角向全體居民延伸,力爭將政策范圍內醫療救助比例達到100%,不斷減輕困難群眾因看病就醫帶來的生活壓力。深入開展“救急難”工作,在全省“救急難”試點地區建立民政牽頭的統一受理窗口,確保困難群眾在臨時性、突發性困難面前,求助有門、受助及時,防止困難人員因生活陷入困境發生極端事件;進一步擴大社會救助覆蓋范圍。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全部納入救助范圍,尤其是要將四個煤城和森工林區的困難群眾全部納入救助范圍,力爭不落一戶、不漏一人,做到應保盡保,為能源城市經濟轉型兜住民生底線。進一步統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取暖救助等九項制度和社會力量參與的“9+1”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形成政府統籌下的制度銜接、資源統籌、功能互補、協同協作的大救助格局。整合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和城市“三無人員”救助工作,建立城鄉統籌的特困人員供養制度。加強醫療救助制度與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大病保險等政策的銜接,全面推進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十三五”末覆蓋符合條件的所有因病致貧家庭。進一步擴大臨時救助范圍,全面推進“救急難”工作,掃除救助盲區和托住救助底線,重點推進低保戶、低收入群眾、重度殘疾人等困難群體基本生活保障提標擴面。推進社會救助信息化建設,完善跨部門、跨行業、多層次的救助申請家庭收入和財產核對機制和信息系統,提高救助對象認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推動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既是緩解老齡化條件下養老難題的“夕陽”事業,更是充滿蓬勃生機和巨大潛力的“朝陽”產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民生也是抓發展。要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基礎上,積極引導群眾對居家服務、養老服務、健康服務、文體服務、休閑服務等方面的社會需求,支持相關服務行業加快發展,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使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效對接、相得益彰。不斷增加政府“托底”養老服務供給。推進公辦養老機構經營體制改革,實行“公辦民營”、“政府購買服務”,使有意愿入住養老機構的城市“三無老人”、農村五保對象都能得到政府供養。在此基礎上,不斷推動高齡老人津貼制度提標擴面,落實好貧困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護理補貼制度,制定實施貧困家庭老年人服務補貼制度等,并大力發展以社區為依托的居家養老服務,使政府的公共養老服務供給惠及更多老年群體。引入社會資本發展養老服務產業。通過完善落實相關扶持政策,充分發揮市場在養老服務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我省的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綠色食品、旅游資源等獨特優勢,引入更多的社會資本建設民辦養老機構,在滿足我省老年人機構養老服務需求的基礎上,發展高端養老服務業。同時,利用“黑龍江天鵝頤養聯盟”平臺,進一步加強我省候鳥式養老的宣傳推介工作,搶占發展先機,打響龍江品牌。大力推動養老服務“醫養結合”式發展。著眼解決“養老機構不能治病、醫院不能養老”等問題對老年人機構養老帶來的困擾,重點圍繞“全面推行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實行部分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簽約協作、實施社區居家養老‘簽約式’醫療服務、強化中醫藥在健康養老服務中的應用、鼓勵醫療衛生資源領辦養老機構”等方面,整合部門力量,打破資源壁壘,完善相關政策,推動我省“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加快發展,提高全省老年人健康養老水平,并帶動健康產業發展。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讓服務對象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社會發展進步新成果,讓發展成果惠及千家萬戶,最根本的途徑是不斷夯實社會基礎工程。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所有服務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住有其所、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子有所教,由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一是著力加強社會福利事業建設。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和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建立農村三留人員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兒童福利院、救助保護機構、特困人員供養機構、殘疾人康復中心建設與管理;建立留守兒童關愛網絡,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及救助。健全困境兒童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加大貧困殘疾人康復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訓、托老服務力度。提高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提高低保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殘疾人救助水平。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特殊群體關愛服務工作。二是著力加強社會服務設施建設。合理確定社會服務設施建設規劃,實施一批基礎性和示范性的重大項目,提升民政公共服務能力。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完善并落實土地供應、財政補助、稅費減免及用水、用電、用氣等優惠政策,積極引導民營資本、慈善資金、社會捐贈等社會資本投資社會服務設施建設。創新社會服務設施運營模式,確保發揮效益。“十三五”期間,搶抓國家鼓勵公共服務設施投資建設的政策機遇,特別是最近出臺的萬億專項金融債支持地方基建和民生項目建設的政策,謀劃并儲備一批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分年度滾動實施,促進民政社會服務水平有較大的進步。發揮“互聯網+”乘法作用,整合全省民政信息綜合平臺,著力打造民政社會服務、社區綜合信息、民政綜合業務、民政信息決策和民政應急指揮等五大平臺,為社會公眾特別是困難群眾提供更加便捷、優質、高效的社會服務。三是著力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依法指導和規范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堅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則,按照選舉程序和村民群眾的意愿,把好民主選舉關,確保一次選舉成功率在90%以上。落實崗前培訓工作。對新當選的村干部,采取省、市、縣、鄉四級聯動培訓形式,確保每名新當選的村干部至少在上崗前接受一次正規培訓,培養和樹立親民、愛民、為民的服務意識,增強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培訓覆蓋面達到100%。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指導各地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明確村務監督委員會的職責和權限、健全村務監督制度,保障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解決鄉村治理的重點難點問題。四是著力加強基層標準化建設。優化政府內部資源配置,加大對基層的傾斜力度,把人、財、物更多引向基層。創新管理方式,推進民政工作標準化,重點圍繞社會關注度高的民政業務開展地方行業標準研制,開展合格認證和等級評定,加大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在民政系統和社區工作機構及社會組織中的推行力度。加強部門聯動,推動部門間工作合作與政策銜接。
(作者系黑龍江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責任編輯/胡蕊hurui@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