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文
《關于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規定(試行)》首次對干部“能上能下”作出專項規定,直指領導干部只能上不能下的弊端。推進干部能上能下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舉措,要圍繞“誰該下”“怎樣下”和“下得去”“管得好”等方面,積極探索領導干部正常退出機制。
更新“下”的觀念。各級組織部門應通過下發文件、宣講、座談等途徑,引導領導干部正確對待干部能上能下問題,充分認識干部不勝任現職要“下”、干部到了任職年限和年齡要“下”、干部自愿可以“下”、“下”的干部干得好也可以再“上”,積極營造領導干部正常退職的寬松環境。引導干部群眾減少或消除外部環境對干部能上能下的影響,對自愿離職、任期滿退職等原因“下”的領導干部,組織部門應重點講明情況,減輕干部的心理壓力。
明確“下”的情形。應研究制定相應文件,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崗位領導職務的特點,細化不稱職和不勝任現職干部的認定標準,如政策規定需要“下”的,可考慮免職或待崗;不能勝任現職的,可予以調離崗位、免職或責令辭職;年度考核測評總體評價“不稱職”的,可降低一個職務層次任職;難以與班子其他成員合作共事且影響工作正常開展的,可予以調離崗位或降職;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的,可予以調離崗位、免職、降職或責令辭職。另外,對于領導干部本人因健康等原因,未到齡主動提出退出領導崗位的,可予以提前免職,保留待遇。
規范“下”的程序。對政策規定“下”和自愿離職“下”的干部,嚴格按照《干部任用條例》規定的程序執行,確保正常“下”;對不勝任現職“下”的干部進行認定和處理,應嚴格按照《規定》中確定的5個程序進行。同時,積極發揮組織部門在領導干部平時管理中的作用,依據各類民主測評和民主評議結果,結合換屆、屆中、年度考核及平時掌握情況,提出不勝任初步名單。抓好考察核實環節,可通過個別談話、查閱資料、紀檢監察、巡視機構及審計信訪等途徑深入調查核實,將核實情況及初步處理意見反饋給單位負責人及干部本人,聽取意見和解釋,對擬“下”的干部提前打好“預防針”。
暢通“下”的渠道。對照政策規定、不能勝任和自愿離職三方面“下”的情形,可以采取“免、降、調”3項措施推動領導干部“能下”。一是免職。可以對違紀違法、身體健康狀況差難以履職的干部予以免職;對年度考核優秀率較低、連續3年及以上排末位的領導干部予以免職;對本人自愿離職的領導干部予以免職。二是降職。對缺乏事業心責任感、試用期履職成效較差的給予取消試用期、降到提拔前崗位職務的處理。三是調崗。對人崗不相適的現職領導干部,由原崗位調整到更適合其本人特點的相關崗位工作。
加強“下”后管理。要體現人文關懷,對未達到退休年齡退出領導班子的領導干部,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和本人情況適當安排工作,保留其相應職級待遇。實行跟蹤管理,建立臺賬,將“下”的領導干部調整情況、年度考核結果、談話回訪結果等記入個人檔案,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表現狀況;重點加強因年度考核排名末位、降職等原因“下”的干部的跟蹤管理,對認識到位、改進較好、工作出色、群眾認同的適時進行表揚鼓勵,符合提拔條件的要及時起用或提拔,對工作不積極、改進不明顯的要加強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