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 劉 迪
?
我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相關問題
□烏魯木齊劉迪
近些年來,上市公司無論是基于戰略管理還是盈余管理的目的都越來越頻繁的進行關聯交易,因此關聯交易也成為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目前學術界對于集團內部關聯交易存在兩種主流觀點,分別是“效率促進”與“掏空理論”。其中效率促進觀是指企業集團內部為了減少交易成本采用關聯交易繼而提高集團成員企業價值。而另一種掏空觀指的是集團內的大股東為了侵占小股東利益從事關聯交易實現利益轉移。上述兩種觀點在不同的國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證,在資本市場較為成熟的國家更多的關聯交易表現出的是效率促進,但是無論是在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都大量存在著支持掏空觀的關聯交易,這無疑阻礙市場的有效運作,長此以往必將損害市場的有效性。因此研究關聯交易對市場經濟的影響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1.發行上市。眾所周知我國針對公司發行上市有一系列嚴格的要求,比如相關財務指標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最近3個會計年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最近3個會計年度營業收入累計超過人民幣3億元;發行前股本總額不少于人民幣3000萬元。不僅僅是財務指標還有主體資格、董監高、股本結構等都有相應的規定,為了滿足證券管理機構對上市公司的各項要求,公司往往利用資產剝離、資產置換、資產租賃、抵押擔保等一系列關聯交易對其進行包裝,達到上市資格籌集更多資金。
2.實現配股。成為上市公司以后,為了再次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就需要配股,證券管理機構對配股資格頒布了嚴格的規定,例如公司上市超過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最近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為了達到配股資格,上市公司也會利用關聯交易達到10%的要求。
3.確保上市公司的“殼資源”。由于我國《公司法》明文規定:“上市公司近三年連續虧損的,由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決定暫停其股票上市。”導致眾多上市公司為了不被退市通過關聯交易向上市公司轉移利潤或者轉出虧損。
4.轉移利潤。當上市公司可以從股市籌集資金后,最終目的依然是向母公司轉移利潤,即使母公司為了子公司能上市會在上市前向其輸送利潤,但一旦上市后便會輸出利潤到母公司,從另一方面,當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較好時,為了以后年度的業績不會下滑,在當期也會將實現的利潤轉移至母公司,實現利潤的隱藏,待以后業績下滑時再通過關聯交易將利潤轉移至上市公司。
5.降低交易成本。這里涉及到關聯交易的“效率觀”,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交易費用也隨之逐步增加。因此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必然導致集團內部企業之間進行關聯交易,關聯交易定價一般會低于市場價格,從長遠來看,關聯交易會促使企業價值增加,就目前來看,基于降低交易成本的關聯交易現象更多地出現在家族企業中以及大股東的持股比例超過一定程度的公司。根據(佟巖、王化成,2007)當控股股東持股在50%以下時,更多通過關聯交易追求私有收益,當控股股東持股超過50%時,偏好通過關聯交易獲取控制權共享收益,提高企業價值。
1.關聯交易定價原則的不確定。要知道在上市資格、配股資格上都有對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等財務指標上的要求,而關聯交易定價原則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觀性,定價多少顯然會影響到以會計為基礎的相關指標。根據會計準則規定,收入的確認條件之一就是商品的主要風險與報酬的轉移,并以雙方公允的價格作為收入。這樣一來,關聯交易的定價很有可能被用來操縱利潤。只要關聯交易的定價不是按照市場的公允價格確定的,很有可能用于報表的修飾,成為盈余管理最簡單最有效也是最隱蔽的方法之一。
2.國企的“剝離”上市模式。根據我國上市公司的情況,很多上市公司是由以前國企改制重組、剝離上市的,也就是從國有企業中剝離出一部分資產和業務,組成新的上市公司。這樣一來可以促進國有企業的改革,但是如此上市的公司就與國企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母子公司的關聯交易也就更加普遍,再加之國企具有強烈的政府色彩,一定程度上即使經營業績情況差強人意也會得到地方政府的扶持,同時母公司也會借助上市子公司從資本市場籌集資金,再通過商品交易或者資金占用將利益轉移至母公司,如此循環,關聯交易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
3.我國相關的法制建設不夠完善。(1)《公司法》中缺乏對關聯交易的相應規定。新公司法第21條第1款明確規定,“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高級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這一規定體現了《公司法》對不正當關聯交易的禁止,但是根據實際情況是難以衡量什么是損害了公司利益的關聯交易行為,鑒于關聯交易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股東與小股東及債權人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等代理問題,財務報表對于關聯交易的披露具有較大的隱蔽性,因此即使利益受損的小股東及債權人也很難判斷公司的關聯交易是否損害了公司的利益。(2)法律法規對中小股東的保護較弱。由于我國法系本質上屬于大陸法系,有研究表明大陸法系相對于英美法系對投資者保護力度較弱,雖然在《股票上市規則》中已經明確了重大關聯交易股東大會批準制度、表決權回避制度等關聯交易的事前和事中規則,這些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上市公司的非正常的關聯交易,但是我國目前仍然缺乏對中小股東利益的保護制度,中小股東依然不具備一定程度的話語權,對于控股股東侵占中小股東利益的懲罰力度不夠。
4.公司治理結構不夠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是為了實現最佳經營業績,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基于信托責任而形成相互制衡關系的結構性制度安排,從而協調和規范公司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作為最基礎的公司治理結構——股權結構,在相當程度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于我國的上市公司大多是有國有企業改制形成的,而在改制過程中很多操作并不規范,造成公司治理結構混亂不堪,股東、董事、總經理、副總經理相互之間并沒有一種制衡關系,相反倒是互相重疊。股東大會只會流于形式,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樣一來,關聯交易勢必用于大股東與上市公司之間的利益的輸入輸出。大股東利用其絕對控股地位,忽略中小股東、債權人以及上市公司整體的利益,利用關聯交易進行利潤操縱。
5.內部控制較薄弱。內部控制是指各級管理層,為了保護其經濟資源的安全、完整,確保經濟和會計信息的正確可靠,協調經濟行為,控制經濟活動,利用單位內部分工而產生的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關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職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規范化,系統化,使之成為一個嚴密的、較為完整的體系。近些年,我國很多企業越來越重視內部控制,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對內部控制的實施仍然不太樂觀,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結構先天不足以及工作人員素質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國大量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環節較為薄弱。
1.監管指標的改善。由于我國目前的監管指標大多根據會計收益來決定的,而會計收益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來編制的,在認為操作上具有較大空間,引發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進行利潤操縱的動機,于是引入現金流指標,我國現金流量表示根據收付實現制來編制的,具有較大確定性,人為操作在空間有限,這樣一來可以讓投資者通過現金流量指標進一步對公司的價值做出準確判斷。因此在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的配股、暫停上市、終止上市等監管政策上,在保留原有的會計收益例如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等指標的基礎之上,引入更為確切的現金流量指標。
2.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控股股東的誠信義務首先是在英美法系以判例的形式確立起來的,西方國家的《公司法》中,控股股東的誠信義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注意義務,即在對某一經營事項進行決策時,控股股東必須做到小心謹慎;二是忠實義務,即對控股股東設置一些禁止性規定,如禁止內部人交易或擠出式兼并交易。我國雖然是大陸法系,也應當逐步建立控股東的誠信義務,在借鑒西方國家的經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上市公司大股東與中小股東的現狀,明確規定控股股東的誠信義務和賠償責任。
3.健全關聯交易內部控制制度。建立獨立董事制度,一般而言,獨立董事制度有利于改進公司治理結構,提升公司質量;有利于加強公司的專業化運作,提高董事會決策的科學性;有利于強化董事會的制衡機制,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權益;有利于增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督促上市公司規范運作。引入董事會批準制度,根據關聯交易總金額的大小,將關聯交易為三個部分,對于公司經營活動影響較小的關聯交易,豁免批準;對公司經營活動影響較大的關聯交易,由董事會批準;對公司經營活動有重大影響的關聯交易,則必須由股東大會批準。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