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曾向紅
?
職業院校會計誠信教育改革之我見
□深圳曾向紅
會計信用是建設和諧社會信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是我國會計工作的中心任務,而會計誠信缺失必然導致“會計欺詐”、“會計造假”等問題盛行,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對建設和諧社會造成不利影響。因而強化會計誠信教育是當前職業院校會計專業必不可少的研究課題。
自會計從業資格實行考試制度以來,各職業院校開始重視會計誠信教育,基本上都已開設與會計誠信教育相關的課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會計誠信教育的效果卻是如此的不盡人意。從對各職業院校的會計專業在校生和畢業生的關于會計誠信教育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多數學生表示就業后不能完全保證堅持準則,可能有些情況不得不遵從領導的意志和決定。加上部分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并不十分清楚“違規作假”所帶來的嚴重后果,甚至對可能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也是懵懂不知。職業院校的會計專業學生將是會計工作崗位的一線從業人員,如此的職業操守和職業素養如何能保證會計市場的“誠信”?
職業院校會計誠信教育的效果如此不理想與當前的誠信教育模式有關,包括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選用和教學方法等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據了解,各職業院校開展會計誠信教育的模式基本上大同小異。第一,從教學目標來看,由于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并重,學生在校期間更加關注的是如何通過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獲取從業資格證書,因此,學校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忽略了會計誠信教育的本質,教學目標定位為如何提高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較少關注學生是否具備會計誠信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操守。第二,從開設課程來看,主要有《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法規》、《會計職業道德與法規》等,基本上是純理論課,側重于法規知識和條款的闡述介紹。第三,從教材選用來看,為了方便學生復習考試,教師基本上都直接選用了應試類教材,應對考試成了課程定位和教材選用標準。第四,從開課時間來看,都選擇在入學第一年(方便學生第一年就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課程結束后,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基本上就終止了,后續的專業課程都沒有再繼續就會計誠信問題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內化。第五,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來看,大部分任課教師在應試教育的理念下只采用灌輸式的簡單教學方法,側重于法規條條框框的解說和空洞的說教,基本上沒有情境案例分析和討論,缺乏網絡多媒體等信息化的綜合教學手段。而學生也是為了應付期末考試和從業資格考試采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很顯然,這樣的會計誠信教育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根本達不到培養誠信會計人才的教學目標,更不用說讓學生樹立誠信意識并在以后的會計工作中堅持誠信原則了。
關于道德決策,Rest(1986)提出了一個個體行為四因素模型,描述了當道德中介人遇到道德兩難困境時所發生的心理歷程。他指出一個人肯定會至少經歷四個基本心理階段,并強調這里所說的是階段,而不是特點或特征。

四階段道德決策模型
在各個因素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和復雜的聯系, 但Rest 認為這四個階段是以一種合乎邏輯的順序依次出現的,并且這種邏輯順序為預測道德行為的發生提供了分析框架。將道德決策模型引入到會計誠信教育之中, 建立基于道德決策模型的會計誠信教育模式,并試圖應用于職業院校會計專業的學生,使之從職業教育開始培養良好的誠信職業素養和操守。從道德決策模型分析出發,本文認為當前職業院校會計誠信教育應將重點放在道德問題的認識和道德行為的判斷上,而非優先的法律法規遵從上。
職業院校學生來源于高考層層篩選后的高中畢業生(包括高級職業中學)或者是初中畢業生,他們的共同特征是不僅文化基礎比較薄弱,還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加上職業院校的學習環境明顯不同于中學里高壓、被動的學習氛圍,學生對會計這種較抽象的學科很難提起學習的興趣,但是迫于學分的壓力,他們只能死記硬背知識要點應付考試,根本不會去思考前因后果。如果會計誠信教育的目標定位為法律法規的遵從上,必然使會計誠信教育成為空洞的說教,難以樹立會計誠信的觀念,更不可能內化為判斷和行動上,無法達到培養具備誠信職業素養和操守的會計人才目標。
職業院校會計誠信教育的重點應放在道德問題的認識和道德行為的判斷上是合乎道德決策模型的分析框架和邏輯順序的。職業院校的生源雖然文化基礎薄弱,學習缺乏主動性,但是他們的思維活絡,處世靈活,對課堂學習以外的事物積極主動,興趣較高。在會計誠信教育的問題上,側重于道德問題的認識和道德行為的判斷上,讓學生在面臨道德決策時,能意識到誠信的道德問題本身,然后在了解法律法規知識的基礎上做出道德判斷和引發道德行為。這是職業院校培養誠信職業素養和操守的會計人才首先必須厘清的思路。
1.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引入會計情景劇教學方式。情景劇是教師根據教學的內容擬定某一主題,指導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一種情景短劇。情景劇教學法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通過情景選擇、團隊準備、課堂表演、考核評價等環節的訓練,能引導學生在模擬自然的語境中提高綜合應用能力。將情景劇表演用到會計教學實踐當中就形成了會計情景劇教學法。將會計誠信教育面臨的道德識別問題和道德行為決策融入會計情景劇中,使每個參與其中的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體會會計誠信問題,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誠信意識的目的。教師可以根據班級人數進行分組,每組人數以7至8人為宜,不超過10人,每組指定一名組長負責。教師根據授課內容的需要或根據具體的章節,在課堂上布置情景劇的主題,由同學們在課外進行劇本創作、排練。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表演,之后進行課堂交流和討論。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情景選擇,教師通過設置與會計誠信相關的問題, 提供相應會計情景的范圍,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在相關會計情景范圍的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其次,團隊準備,讓學生自編自導財務人員日常工作的細節,編成小故事,故事中包括違反會計誠信的錯誤做法、說法或想法和正確的觀點或做法。再其次,課堂表演,每組表演時間為10至15分鐘,其他組的選手在觀看過程中尋找違反會計誠信的錯誤做法,認真記錄并及時搶答。最后,考核評價,比賽完成后,教師可以針對該情景劇的主題作點評,引導,同學們進行討論、評析,并根據相關評分標準,由評委老師給出評分結果,對疑難和有爭議的問題由教師裁定。
2.利用典型案例,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目前的職業教育中,普遍缺乏實踐教學環節。在會計誠信教育中,實踐環節的缺乏導致課堂講授的內容枯燥無味,對學生而言,會計誠信教育與實際生活偏離較大,不能使學生直觀、深刻的理解、思考會計誠信的重要性。會計誠信素養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是幾節課堂、幾本教材的學習就能養成的。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缺乏會計實踐,對會計行業的現狀不了解,對違背會計誠信的法律后果認知不足,不能身臨其境的感受會計行業所涉及的法律法規及財產安全等。所以,利用典型案例,增加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會計誠信教育尤為必要。比如,選取現實生活中關于誠信的實例,正面教育學生,讓其牢固樹立做人要誠實、講信用的觀念,進而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社會上出現的誠信危機現象,使學生樹立“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假賬”的行業理念,并真正領會誠信理念是“會計執業機構和會計人員安身立命之本”。
3.將誠信教育融入會計專業技能大賽中,培養具有誠信素養的會計人才。職業院校通過開展專業技能大賽,可以了解現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專業技術人才,為職業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開辟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可以說,在技能大賽中,學校和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企業接觸,貼近企業需求,努力實現培養目標與企業“零距離”對接。將會計誠信教育融入會計技能大賽中,不僅可以發現和解決會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誠信素養和職業操守至關重要。利用技能大賽的引領、推動作用,強化會計誠信教育,形成專業課程改革的倒逼機制,促進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為企事業單位培養具有誠信素養和職業操守的會計人才。
4.優化育人環境,形成誠信校園氛圍。近些年,社會上不誠信現象比比皆是并廣泛存在于各個領域,這些社會現象使得學生在認知中產生了一種錯位,那就是不誠信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謀生的手段,甚至是獲得利益回報的一條途徑。這種負面效應的影響,對學生心靈的腐蝕是不可低估的。因此,職業院校在會計誠信教育中要注意優化育人環境,形成良好的誠信校園氛圍。通過倡導、贊揚、鼓勵堅持誠信的行為,貶抑、鞭撻、譴責、查處各種造假等不良行為,將有助于學生分清是非,形成良好的風氣,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同化。此外,推行誠信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從自身做起,率先遵守誠信規范,在教學、作業、考試等環節,嚴格要求自己,嚴格要求學生,以誠信為本,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誠信品格滋生的良好校園環境。
(作者單位:深圳市寶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