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出口對高技術產業引進技術的影響機制研究

2016-04-18 03:23:45俞立平李守偉
中國軟科學 2016年3期

俞立平,李守偉,劉 駿

(貴州財經大學 金融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

出口對高技術產業引進技術的影響機制研究

俞立平,李守偉,劉駿

(貴州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摘要:針對我國高技術產業出口不斷增長與引進技術比重不斷下降的現狀,本文首先分析了出口對引進技術的作用機制,認為其正向機制包括出口創匯需求、發達國家制造業轉移,負向機制主要體現在出口商品結構低端化導致引進技術需求不足、部分高端產品出口對引進技術需求降低、國際競爭導致企業重視研發降低引進技術需求。基于面板數據模型和貝葉斯向量自回歸模型的研究結果表明,出口對引進技術影響的彈性系數為負,說明負向機制大于正向機制,其根本原因是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低端化所致,出口與引進技術的關系呈現U型曲線。

關鍵詞:出口;引進技術;影響機制;面板數據模型;貝葉斯向量自回歸

一、引言

高技術產業是我國外貿出口的重要支柱,尤其在提高出口產品層次、改善出口產品結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3年,高技術產業出口總額49285億元,占全國總出口額的19.08%。適度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在此基礎上進行消化吸收,對提高我國高技術產業的自主創新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外貿出口發揮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技術產業出口總體上呈現較快的上升態勢,從2000年至今,平均年增長22.87%,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引進技術占企業技術來源的比重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從1995年的54.27%逐漸下降到2013年的2.90%(圖1)。研究出口對引進技術的影響機制,分析引進技術的影響因素,對于加快高技術產業創新驅動發展步伐,提高高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于引進技術的理論研究總體上比較成熟,主要包括后發優勢理論、技術差距理論、需求資源關系理論等。Gerschenkron提出的后發優勢理論認為,一方面,因為落后國家使用的機器設備落后、技術管理相對不完善,所以采用新技術的轉換成本小,阻力也小;另一方面,后發國家可以通過引進技術獲得新技術,節省大量的研發費用,也降低了研發帶來的風險,同時后發國家可以在吸收發達國家技術的基礎上,站在更高的技術層次上進行研發活動[1]。Postner作為技術差距理論的創始人,認為技術轉移的原因在于國家之間存在技術差距,世界經濟和技術都存在二元結構,技術是從作為“中心”的發達國家向處于“外圍”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在轉移過程中“中心”控制或支配了“外圍”[2]。日本學者齋藤優提出需求資源關系理論,認為一國的國民需求與該國的資源狀況不協調就會引起技術轉移。一方面,擁有某些技術的國家可能迫切需要回收過時技術的研發費用并獲利,以積累新一輪技術創新的研發資本;另一方面,其他國家正好需要這些技術去生產滿足本國國民需要的資源,這樣技術就會轉移到強烈需要這項技術的國家去[3]。Umar et al認為引進技術是國際間技術溢出的重要渠道,引進企業不僅可以直接獲得國外先進的技術知識,也可以通過對引進技術產品進行反向工程,間接獲得先進的技術知識,從而推動其自主研發活動的開展和創新能力的提升[4]。Aggarwal認為,出于成本和風險等考慮,企業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面臨引進技術還是自我研發的選擇,引進技術可能會降低企業對自主研發的需求和動機,形成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從而會對自主研發產生負面影響[5]。

圖1 出口額與引進技術比重對比

關于引進技術與外貿的關系,現有的研究更多側重引進技術對出口的影響。范靈、丁斌等實證研究發現我國農業龍頭企業的技術引進對出口競爭力存在著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結構有待優化[6]。張軍實證研究發現我國出口高速增長并非是自身技術力量提升的結果,而是跨國公司技術轉移和國際產業轉移的結果[7]。張小蒂等通過實證分析發現,高技術產業中內資企業引進技術費用與其新產品銷售收入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而與其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卻存在正相關[8]。萬曉寧利用協整檢驗和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法,對中國引進技術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正向聯系,認為應加大引進技術力度,提升高技術產業出口商品的結構[9]。汪琦研究發現外國技術溢出與我國制造業競爭優勢的形成有明顯的雙向負面關系[10]。李正衛、池仁勇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引進技術和出口對于企業的自主研發沒有產生顯著影響[11]。劉建新從引進技術對比較優勢的影響機理出發實證分析了引進技術與出口比較優勢的關系,得出引進技術對出口比較優勢具有正的影響但效果不顯著[12]。

從現有的研究看,關于引進技術與技術轉移的基本理論已經比較成熟,其作用機制也比較清晰。關于引進技術對出口的影響,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引進技術能夠促進出口,另一種觀點認為引進技術對出口的影響是負面的。總體上,有以下問題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第一,引進技術對出口固然存在影響,但是出口對引進技術也有影響,二者的影響是相互的,目前學術界上對后者的研究不夠重視,出口對引進技術作用機制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缺乏。

第二,我國高技術產業引進技術的比重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其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出口對其影響大小如何?引進技術、自主研發與出口之間的關系如何?其中存在哪些問題?

本文從分析出口對引進技術的影響機制入手,基于面板數據模型、面板貝葉斯向量自回歸模型,綜合分析評估出口與引進技術之間的關系,總結其中的規律,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全文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出口對引進技術的作用機制,第三部分是研究方法與數據,第四部分是實證處理結果,第五部分是結論。

二、出口對引進技術的影響機制

(一)出口對引進技術的正向影響機制

1.出口創匯需求驅動引進技術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面臨著對出口創匯的巨大需求,迫切需要加大出口,在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通過引進技術,可以較快實現技術進步,提高企業現有技術水平,同時還能夠節約研發經費,縮短技術研發周期,提高管理水平。

2.發達國家制造業轉移拉動引進技術

發達國家出于對資源環境的保護,加上勞動力成本較高,因此往往對低端制造業不太重視,鼓勵在發展中國家生產,然后再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全球制造業轉移和分工對我國技術引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發展中國家技術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此時除了核心技術外,發達國家往往會允許一些非關鍵技術出口,一方面是制造業轉移的需要,一方面也可以回收研發成本,從而帶動發展中國家引進技術。

(二)出口對引進技術的反向影響機制

1.出口商品結構低端化導致技術需求不足

在一定的時期內,由于發展中國家出口層次和出口結構難以得到提高,通過原有的引進技術和自主研發,維持現有產品生產的技術已經能夠滿足需求,不需要進行技術引進,而高端技術引進受到限制,因此盡管出口總量在不斷提高,但是技術引進需求卻維持不變,導致兩者關系實際上負相關。

2.部分高端產品出口對引進技術依賴降低

部分高端產品的出口,或者采用自主創新的技術,或者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完成了消化吸收并且能夠進行二次研發,這樣就降低了對引進技術的依賴,因此,高端產品的出口水平越高,引進技術需求越低。

3.國際競爭導致自主研發增強引進技術減弱

近年來,高技術企業出口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充分認識到單靠引進技術無法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進行自主創新,因此,企業普遍重視自主研發投入,或者在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或者購買國內技術,這樣對引進技術需求就越來越低,會不斷削減引進技術的預算。

(三)出口對引進技術影響隨時間的變化

在外向型經濟背景下,引進技術隨時間變化規律如圖2所示。在改革開放初期,面臨出口創匯的巨大壓力和國外制造業轉移,我國引進技術總量增長較快,出口對引進技術的影響較大,兩者總體上呈正相關關系。Amsden對韓國工業化過程的考察表明,在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過程的初期,引進技術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韓國工業化的成功之處在于它對引進后技術的吸收和提升[13]。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加上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有限,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也不夠,我國出口總體上處于低端化狀態,對引進技術需求不足。此外,部分高端產品出口已經擁有自主技術,不需要依賴引進技術。從某種程度上講,擺脫出口對引進技術的依賴是我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的綜合體現,出口與引進技術呈現負相關關系是其必然結果。最后,隨著國際競爭日益加劇,高技術企業普遍認識到唯有進行自主創新,才能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紛紛加大自主研發投入,重視在引進技術或購買國內技術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減少直接引進技術。Barney認為引進技術同樣容易被其他企業引進或模仿,而只有通過內部企業的消化吸收才具有專有性,從而形成企業的競爭優勢[14]。

由于出口與引進技術的正相關機制發生在我國高技術產業成長初期,而出口與引進技術的負相關機制出現在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中期到現在,因此,負面效果總體上應該大于正面效果,為此本文提出假設一:

H1:出口對引進技術的影響呈負相關關系,出口水平越高,引進技術越少。

(四)不同出口水平對引進技術的影響機制

在出口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高技術企業往往自主研發能力較弱,對引進技術依賴較大,因此出口對引進技術的彈性系數總體較高;而在出口水平較高的情況下,許多高技術企業往往是代工企業,或者是低端產品出口,對引進技術依賴較高,出口的彈性系數也較高。只有出口水平中等的企業,往往擁有較強的研發實力,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較強,因此對引進技術的依賴較弱,因此其彈性系數最低。為此提出假設二:

圖2 引進技術作用隨時間變化規律

p:出口對引進技術的影響呈U型曲線,中等出口水平的企業對引進技術的依賴程度最低。

三、研究方法與數據

(一)研究方法

1.面板數據模型

首先,構建出口對引進技術的影響模型:

log(Y)=c+αlog[E(-1)]+β1log(K1)+β2log(K2)+β3log[I(-1)]

(1)

公式(1)中,Y表示引進技術投入,E表示出口額,K1表示自主研發投入,K2表示購買國內技術投入,I表示創新成果,α、β1、β2、β3為彈性系數,c為常數項。自主研發投入、購買國內技術、創新成果為控制變量。考慮到出口和創新成果對引進技術的影響具有一定滯后,因此滯后期選擇為1年。

企業的技術來源,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自主研發,二是引進技術,三是購買國內技術,這三者之間可能是互補關系,也可能是替代關系。Tsuyoshi發現引進技術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本國的技術創新,其影響程度取決于行業和企業的特征以及企業的R&D 的投入[15]。孫建等研究發現,我國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之間具有較弱的互補關系[16]。至于創新成果對引進技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果對引進技術能夠進行有效的消化吸收,必然帶來創新成果的增加,從而形成良好的正向反饋,會促使企業進一步引進技術。

在公式(1)的基礎上,為了研究不同出口水平對引進技術的影響規律,進一步引入出口額的2次項:

log(Y)=c+α1log[E(-1)]+α2log2[E(-1)]+β1log(K1)+β2log(K2)+β3log[I(-1)]

(2)

通過對出口額2次項的回歸系數是否通過統計檢驗以及其符號的正負,可以進一步分析出口對引進技術的影響規律。

為了對公式(1)和公式(2)進行有效的估計,可以采用截面數據,也可以采用時間序列數據,由于高技術產業時間序列數據總體較短,數據量不夠,而面板數據(Panel data)是同時包含時間序列與截面的數據,所以優先選擇面板數據進行研究。面板數據模型是Mundlak[17]首創,由于保證了足夠多的數據,因此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多重共線性的負面影響,從而提高了估計效率。

面板數據模型包括混合回歸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混合回歸模型等同于截面數據,說明數據在橫截面上無結構變化和個體影響,直接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計即可。固定效應模型不同個體的截距項不同,其分布與自變量有關。隨機效應模型不同個體的截距項是隨機變量,其分布與自變量無關。

對于面板數據模型的估計往往要考慮變量的內生性問題,比如出口與引進技術之間是互動關系,引進技術與自主研發、購買國內技術之間往往也存在一定的互補或替代關系,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有的基于最小二乘估計的方法就會失效。此時必須引入工具變量進行估計,本文采用Blundell et al[18]提出的系統廣義矩法(SYS-GMM)進行估計,它克服了差分廣義矩法估計量較易受弱工具變量影響的不足。

2.貝葉斯向量自回歸模型

為了對出口與引進技術的互動關系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繼續引入貝葉斯向量自回歸模型(Bayesian Vector Autoregressions,BVAR)。該模型是在Sims[19]創建的傳統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更加完善的模型。傳統的VAR模型根據經濟系統的互動性與動態性,將研究焦點集中在少數幾個具有互動關系的變量關系上,通過脈沖響應函數與方差分解,進行經濟預測和變量之間互動關系分析。但是傳統的VAR模型對數據依賴程度較高,最大的缺點是缺乏經濟理論基礎。此外在時間序列數據較短時,傳統VAR模型會忽略先驗信息,在對所有待估參數設置權重時等額處理,這并不符合實際,從而降低了模型的解釋力。

貝葉斯推斷理論(Bayesian Inference)為解決傳統VAR模型的估計問題開辟了新的道路。貝葉斯向量自回歸模型BVAR由Litterman[20]首創,該模型將所有變量的系數看成是圍繞其均值的波動,這樣就不需要確定系數的精確數量關系,只要給定系數的分布函數,模型中的參數變成了具有某種先驗分布的隨機變量,包含了預測前所獲取的某種相關信息,更加符合實際情況。BVAR模型采用的先驗分布是Minnesota先驗分布,也被稱為Litterman分布,在短期預測時能提供更高預測精度,同時也不會產生傳統VAR方法的不可信結構。對于BVAR模型的分析,主要也是基于脈沖響應函數與方差分解進行,這一點和傳統的VAR模型類似。

(二)數據

本文數據均來自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1999—2014年,采用省際面板數據。引進技術投入、出口額、購買國內技術投入三個變量直接采用原始數據,自主研發投入采用R&D經費內部支出表示,創新產出借鑒Griliches[21]的研究,采用新產品銷售收入作為其替代變量。內蒙古、西藏、青海、甘肅、寧夏、新疆部分年度數據缺失,將這些地區全部刪除,實際數據為大陸25個省市1998—2013年的數據,變量的描述統計量如表1所示。

四、實證結果

(一)變量的平穩性檢驗

首先必須對面板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以防止回歸時出現偽回歸問題,從提高穩健性角度出發,本文同時采用Levin Lin & Chu、ADF、PP三種方法進行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由于平穩性檢驗方法的原理不同,結果也不盡相同,Levin Lin & Chu檢驗相對松一些,在0階所有變量就平穩,但從3種方法的共同檢驗結果看,0階只有引進技術和購買國內技術平穩,只有1階所有變量才平穩。

表1 變量描述統計

表2 平穩性檢驗結果

注:**表示在5%的水平下檢驗通過;***表示在1%的水平下檢驗通過。

(二)面板數據模型估計

下面基于公式(1)和公式(2)對面板數據模型進行估計,工具變量一般采用自變量的1階滯后,由于出口和創新成果已經滯后1階,因此這兩個變量的工具變量采用其2階滯后。

第一步采用公式(1)估計出口對引進技術的平均彈性系數。先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估計,然后進行Hauseman檢驗,其檢驗值為96.478,相伴概率為0.000,說明應該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結果見表3“固定效應1”欄。除了創新成果外,所有變量均通過了統計檢驗,模型的擬合優度較高,R2值為0.825。對引進技術影響最大的是自主研發,其彈性系數為0.278,其次是購買國內技術,其彈性系數為0.222,最小的是出口,其彈性系數為-0.351,其絕對值較大,這樣假設一得到了驗證。

第二步采用公式(2)估計出口對引進技術的作用規律,同樣先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估計,然后進行Hauseman檢驗,其檢驗值為94.479,相伴概率為0.000,拒絕隨機效應的原假設,說明應該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結果如表2的“固定效應2”欄所示。除了創新成果外,所有變量均通過了統計檢驗,模型的擬合優度為0.829,同樣處于較高水平。出口2次項的回歸系數為正,說明出口與引進技術之間呈U型曲線,這樣假設2就得到了驗證。

表3 面板數據回歸結果

注:**表示在5%的水平下檢驗通過;***表示在1%的水平下檢驗通過。

(三)貝葉斯向量自回歸模型估計

由于創新成果對引進技術的影響沒有通過統計檢驗,并且其回歸系數偏小,因此舍棄該變量,選取引進技術、出口、自主研發、購買國內技術4個具有互動關系的變量建立貝葉斯向量自回歸模型。考慮到過長的滯后期沒有意義,因此滯后期選取2年,單位圓檢驗結果表明,所有點均位于單位圓內,BVAR模型是穩定的,在此基礎上基于脈沖響應函數分析變量間的互動關系。

圖3 引進技術的脈沖響應函數

引進技術的脈沖響應函數如圖3所示。除自身外,來自自主研發一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對其影響最大,當期為0,隨后緩慢提高,其影響為正值,說明我國在自主研發時,需要適當引進技術,在此基礎上進行消化吸收,自主研發與引進技術存在一定的互補關系。來自購買國內技術一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對引進技術的沖擊次之,當期為0,第二期達到極大值,隨后衰減后平穩,說明購買國內技術與引進技術也存在一定的互補關系,某種程度上購買國內技術可能就是引進技術的必要補充,使其發揮更大作用。最后是來自出口一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當期為0,第二期也極小,隨后略有回升但總體影響較小,說明即使出口突然增加,我國依托現有技術也能夠滿足需要,對引進技術需求較小,本質原因是出口商品結構低端化和出口質量不高所致。以上結果進一步補充了假設一,和面板數據模型的結果基本一致。

自主研發的脈沖響應函數如圖4所示。除自身外,來自引進技術一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對其影響最大,當期就發揮作用,總體比較平穩,引進技術的增加能夠帶動自主研發的投入,或者說,企業能夠重視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進進而進行再創新。來自購買國內技術一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對其影響次之,當期為0,對后緩慢升高,說明企業也開始重視對購買國內技術的消化吸收,或者說,購買國內技術是為了與企業自主研發進行很好的配套,兩者呈現互補關系。但是來自出口一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對自主研發的影響為負,說明在出口突然增加時,由于出口商品結構低端化的影響,對自主研發的需求降低。

購買國內技術的脈沖響應函數如圖5所示。除自身外,來自自主研發一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對其影響最大,當期就發揮作用,隨后略有升高,基本持平,說明企業在自主研發時,對于一些非關鍵技術、配套技術可以選擇購買國內技術,兩者互動關系良好。來自引進技術一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對其影響次之,當期達到極大值,隨后緩慢衰減,說明購買國內技術也是在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新,兩者互動關系良好。而來自出口一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對購買國內技術的基本沒有影響,說明購買國內技術的水平需要提高,總量也需要增長。

出口的脈沖響應函數如圖6所示。除自身外,來自購買國內技術一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對其影響最大,當期就發揮作用,隨后緩慢提高,基本持平。來自自主研發一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對其影響次之,當期為負,到第三期開始才轉換為正,說明自主研發的技術需要一個完善的過程,其發揮作用也有一定的滯后。來自引進技術一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對出口的影響當期為0,隨后為負,到第七期才轉為正向影響,但平均呈負面影響。總體上,無論是自主研發還是引進技術,都不能有效地促進出口,我國出口產品低端化的現狀要打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4 自主研發的脈沖響應函數

圖5 購買國內技術的脈沖響應函數

圖6 出口的脈沖響應函數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出口對引進技術的影響總體呈現負向機制

出口對引進技術的影響機制包括正向機制和負向機制。正向機制主要體現在出口創匯需求驅動引進技術以及國外制造業轉移拉動引進技術,這兩種情況主要發生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和中期。負向機制主要體現在出口商品結構低端化導致引進技術需求不足、部分高端產品出口對引進技術需求降低、國際競爭導致企業重視自主研發降低引進技術需求。從實證研究結果看,出口對引進技術影響的彈性系數為負,說明負向機制大于正向機制。

由于出口創匯需求以及國外制造業轉移降低,所以出口對引進技術的正向機制不足,負向機制中部分高端產品出口以及自主研發增強導致引進技術下降總體是值得鼓勵的,唯一要注意的是出口商品結構低端化問題。

(二)出口商品結構低端化是彈性系數為負的主要原因

出口的沖擊對引進技術的影響較小,對購買國內技術幾乎沒有影響,對自主研發的影響為負數;除了購買國內技術外,自主研發與引進技術對出口的沖擊也基本上是負數;此外,創新成果與引進技術無關,說明我國消化吸收能力不好。表面看,自主研發與引進技術不能有效地促進出口,本質上是我國出口產品技術水平低,出口層次較低、出口質量不高、出口商品結構低端化所致。因此必須鼓勵外貿加強技術創新,加大對外貿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盡快調整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出口商品質量,提升我國在全面價值鏈中的地位。

(三)出口對引進技術的影響規律呈U型曲線

出口水平較低的企業對引進技術依賴較大,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不夠重視;出口水平較高的企業,往往是一些國際代工企業,依靠自動化流水線和勞動力優勢進行生產,對引進技術完全依賴,自主創新不足;只有中等出口水平的企業,會重視自主研發,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因此依賴程度較低。

因此對于不同出口水平和性質的企業應該區別對待,應鼓勵出口水平較低企業加大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投入。要加大對出口代工企業生產流水線的研發力度,使代工企業盡可能少引進成套生產設備,提高國產化設備的利用率,鼓勵所有企業加大技術研發力度,進行自主創新。

參考文獻:

[1]Gerschenkron A.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M].in:Granovetter M.,Swedberg R.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Boulder,CO:Westview Press,1952.

[2]Posner M.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ical change[R].Oxford Economic Paper,1961,13:323-341.

[3]齋藤優.技術開發論[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

[4]Umar N,Aggarwal A.Liberalisation,outward orientation and in-house R&D activities of multinational and localfirms:a quantitative exploration for Indian manufacturing[J].Research Policy,2005,34:441-460.

[5]Aggarwal A.Deregulation,technology import sandin-house R&D efforts:analysis of the Indian experience [J].Research Policy,2000,29:1081-1093.

[6]范靈丁斌張同建.出口競爭視角下農業技術引進再創新微觀效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22):107-109.

[7]張軍.技術創新與中國對外貿易關系發展的實證研究[J].經濟經緯,2008(6):40-43.

[8]張小蒂,王中興,張馳.中國高技術產業內資企業引進技術的雙重效應分析[J].技術經濟,2008,27(8):18-21.

[9]萬曉寧.中國引進技術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關系的實證研究[J].價值工程,2009(8):60-63.

[10]汪琦.本土技術創新、外國技術溢出與我國制造業貿易競爭優勢互動性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7,(11):89-94.

[11]李正衛,池仁勇.引進技術和出口貿易對自主研發的影響[J].科學學研究,2010(10):1495 -1501.

[12]劉建新.引進技術對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較優勢的影響分析[D].中南大學,2007.

[13]Amsden A H.Asia’s next giant: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4]Barney B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15]Tsuyoshi Nakamura.Internat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technology imports:Evidence from Japanese chemicaland electric equipment industries[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01(15):271-297.

[16]孫建,吳利萍,齊建國.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替代或互補[J].科學學研究,2009,(1):133- 138.

[17]Mundlak Y.Empirical productions free of management bias[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61(43):44-56.

[18]Blundell R,S Bond.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87:115-143.

[19]SIMS C.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J].Econometrica,1980,48(1):1-48.

[20]Litterman R B.Forecasting with bayesian vector autore ̄gressions five years of experi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tatistics,1986(4):25-38.

[21]Griliches Z.Patent 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a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0,28(12):1661-1707.

(本文責編:王延芳)

Research on Effect of Export upon Imported Technology in High-tech Industry

YU Li-ping,LI Shou-wei,LIU Jun

(Guizhou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SchoolofFinance,Guiyang550025,China)

Abstract:With high-tech industry export growing and proportion of imported technology declining,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which export affects the introduction of technology and considers the positive mechanisms,which contain export demand and manufacturing transfer in developed countries.Nevertheless,the negative mechanisms mainly reflect in the low-end of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which leads to the shortage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export of some high-end products results in reducing demand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leads to that enterprises pay attention to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and reduce demand.Based on the panel data model and Bayesian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e 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export to imported technology is negative,therefore the negative mechanism is more than the positive,the fundamental cause is that the structure of China’s exported commodity is low-en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rt and imported technology is an u-shaped curve.

Key words:export and imported technology;impact mechanism;panel data;Bayesian vector autoregression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9753(2016)03-0035-09

作者簡介:俞立平(1967-)男,江蘇姜堰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技術經濟、科學計量。通訊作者:劉駿。

基金項目:商務部重點課題:欠發達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問題與對策研究(2015SWBZD03)。

收稿日期:2016-01-08修回日期:2016-03-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国产精品浪潮Av|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色综合中文|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亚洲三级成人| 亚洲天堂久久久| 亚洲无码不卡网|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日韩欧美色综合| 国产毛片一区| 丁香综合在线| 亚洲天堂777|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青青国产视频| a亚洲天堂|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欧美啪啪网|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婷婷综合色| 色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国产97视频在线|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香蕉伊思人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天天色综网| 亚洲第一区在线|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精品久久高清| 日韩在线2020专区|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在线免费观看AV| 国产99精品久久|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a级毛片免费网站|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