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魏天剛?楊曉燕
設計的本質就是通過信息傳達來解決問題。用戶如何選擇,行為受怎樣的影響,完全取決于設計中的信息表達程度。因此,信息可視化設計成為提高設計質量,把握信息品質,引導用戶行為及心情的重中之重。
信息可視化設計
1.信息與設計
處于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的生活已離不開信息,如今信息的詮釋被賦予了更深的內涵。數學家香農說過:“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定性的東西”。而設計可以理解為是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信息。換句話說,設計就是創造性的傳達信息,設計的本質就是通過信息傳達來解決問題,而設計師的使命就是進行信息溝通,信息傳達的程度體現了設計的品質。
2.信息可視化設計
時下,到處可見我們對信息可視化設計的訴求,大到機場小到飾品,有人的地方就有設計,有設計的地方就需要信息可視化。信息可視化設計是讓信息更有效率傳播的有效途徑,通過圖形化、視覺化的手段將信息清晰傳遞,達到與用戶間良好的交互性體驗。信息時代里,用戶如何選擇,體驗過程中的行為受怎樣的影響,完全取決于設計中的信息表達程度和用戶的接受程度。為了能夠有效地傳達信息給受眾,設計者必須提高信息可視化程度,以最直觀的視覺手段進行藝術化表達。
用戶行為
1.信息與行為
人類表現出的行為是由人腦對所見信息加工消化后反映出來的,所以我們的行為復雜而可塑,這就使得我們行為的發生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我們對信息的接收以及加工消化的方式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最終行為。所以,信息的表達與人的行為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和影響的關系。
2.用戶行為影響因素
“社會心理學之父”庫爾特·勒溫曾提出人的行為是隨著個人與環境兩個因素相互作用所產生和變化的。所以用戶的選擇一方面取決于個人愛好與思維認知,另一方面就取決于所處環境中的信息表達程度。信息可視化程度越高,用戶對信息的接受能力就越高,激發用戶情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從而由用戶情感支配的用戶行為也就更加豐富,最終留給用戶良好的體驗感。
用戶歷程法在信息可視化設計中的應用
用戶歷程法是通過記錄和預設用戶在使用產品或體驗服務時,因信息的傳達和接受過程中而產生的行為、感受,得出其負面行為及心情是由于哪些缺失造成的,從而改進達到最佳效果。因此這里以西安市地鐵為例,通過用戶歷程法預設用戶乘地鐵過程中所需掌握的信息。
如圖1所示,首先是街道上部分。西安市地鐵站附近建筑物不是很密集,且多數建筑為偏向古樸的暗色系,除去附近路口地鐵入口的提示,其本身拱形的地下入口、紅底白字的標志較容易被人辨認出來,讓用戶能夠較容易找到。但是人們無法在入口處看到即時的列車信息,只有地鐵的始發和末班車時間及非常簡單的地鐵路線圖,但缺少公共衛生間、銀行、特殊人群服務等便民設施的信息提示。
其次是進站的部分。系統而明確的導識指示系統會幫助乘客順利進站,在這過程中乘客不會有尋找的行為,不會產生視覺疲勞。西安地鐵站的地下導識系統的視線引導有斷開的部分,讓用戶會有迷茫之感。安檢處信息指示不明確,人流量大時依靠人工廣播分流,不論是人工還是自助售票處都沒有明顯示意圖,多數乘客都是隨人流進入檢票區,視線并未被信息設計所指引。不過在進入站臺后,列車的行駛方向有文字提醒,相關站點線路也有簡圖顯示,列車的到達時間會在電視媒體上即時播放,上車區域有明顯的安全提示箭頭,這些部分較為人性化。
接著是列車上部分。地鐵上的多媒體移動電視會播放地鐵安全需知及下一站信息,其余播放的是廣告,所以指示提醒作用不夠完善。作為旅游城市,西安應當在地鐵上通過傳媒手段來宣傳西安民風民俗,并且提供目的地附近的景點、購物、餐飲信息來方便游客。不過車門上有列車運行情況,車內設有自動報站系統,讓乘客能夠明確到站信息。為沒有地鐵乘坐經驗、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提供了清晰的文明行為規范指示,同時,車內提供了殘疾人專用區域。
最后是出站部分。乘客下車后可以看到出口指示和附近地圖以及地面上街道信息。但是,對于不熟悉周圍路況的外地人,其出站口及周邊街道信息還是略有欠缺,對于出站后其他公共交通換乘信息提供也不夠充分。
由西安地鐵站的信息可視化設計分析可以看出,西安地鐵站的信息的可視化有所欠缺,通常情況下是用戶對較為熟悉的地區會選擇乘坐地鐵,節省時間;但對于不熟悉的地區或是外地人不會首選乘坐地鐵,因為在尋找地鐵口或出站時可能會浪費更多時間。所以西安地鐵站的信息可視化設計并未對用戶的行為產生非常順暢的引導,與用戶情感共鳴點較低,因此沒有能給用戶帶來高體驗感。
結論:信息可視化設計引導用戶行為
人從外界獲得的信息60%以上是通過眼睛得到的,人的行為是人腦對信息的反饋,這種行為具有可塑性,所以用戶的行為是可引導的,而這種可引導性取決于信息可視化設計中的信息表達程度,信息可視化設計中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使用戶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支配用戶行為。完善而人性化的信息可視化設計不僅能引導用戶行為,也可激發用戶情感共鳴點,正面引導用戶行為及心情,給用戶帶來高體驗感。
(作者單位:陜西科技大學)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14JK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