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肖華
紀念館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紀念館的成功建設可以彰顯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探索紀念館空間人文環境設計的新理念,運用創新的手法指導紀念館景觀設計,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故通過文獻閱讀、實地考察、案例分析的方法論述了紀念館人文景觀的創新設計理念。論文首先對紀念館基本概念進行論述,其次是對紀念館人文景觀創新設計研究方法進行分析,最后是創新設計研究分析在馬致遠紀念館景觀設計實際案例中的運用。
引言
論文結合馬致遠紀念館空間環境設計展開研究,通過對馬致遠生平的學習與認識,結合現有的地理位置與條件,從新整合。通過場景再現、雕塑、壁畫、圖文展示等形式,塑造全新的人文景觀研究內容。對原有紀念館進行剖析,重新定位與審視,整合現有場地資源,因勢利導。創新人文環境塑造方法。
紀念館人文景觀基本概念
紀念館是為紀念有卓越貢獻的人或重大歷史事件而建立的紀念地,用于表現人物事件的精神的場所。其中人物紀念館是為了紀念偉人的豐功偉業,生平事跡等。本論文研究的馬致遠紀念館類屬于人物紀念館的范疇。
人文景觀,又稱文化景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滿足一些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文化特質而構成的景觀。馬致遠作為元曲四大家之一,其紀念館人文景觀設計應通過創新方式去表達,用細節來烘托整個紀念館的氛圍。
紀念館空間中人文景觀設計創新分析
紀念館人文景觀設計在空間布局和群體組織之間的安排上應給予充分考慮,一般來說就是空間序列的把握和掌控。紀念館景觀整體空間應重視參觀流暢性,空間序列的整體性、連續性。設計上不光要考慮藝術與形式的諸多表現要素,在景觀設計的塑造更應注重功能與實用??臻g中所有要素共同配合相得益彰、可以起到增強和渲染情感的效果。做到主從有序,層次分明,有變化,有韻律,不要過分僵化。
造景的手段在紀念館人文景觀設計中處于核心地位,景觀的組成要素不外乎幾種大的表現形式,一般包括植物、構筑物、水體等.
首先,紀念館景觀設計中植物生命力和生存活力強調了植物特有的生長習性,被賦予各種象征意義。結合四季的變化又可以表現出不同的形式。植物在形狀形態上也可以比較靈活的運用。在景觀設計中往往用來營造和烘托氛圍;
其次,水往往可以表現出各種的形態,在一定的容器的控制下,形成各種形狀大小不一的狀態。水在靜止狀態下通過光的折射和反射,可以產生出不用的視覺效果。水倒影出周圍各種景物,在水面上可以形成鏡花水月的意境效果;
最后,紀念館景觀設計中構筑物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構筑物一般包括紀念柱或紀念碑、文化景觀墻、紀念雕塑等。比如,雕塑在空間內作為一種可視和可觸的藝術形象。可以表達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內容。在紀念館景觀空間中可以很好的起到點綴的作用,感染景觀環境的氣氛。
隱喻的手法在紀念館人文景觀設計組織上烘托出一定的氣氛,觀者身在其中,身體和心理共同作用,達到情景交融的狀態。隱喻設計通常是文化內涵的反映。因而紀念館人文景觀創意設計隱喻手法的營造方法,包含三個部分,一,紀念館空間布局的合理設計。二,紀念館主題文化的植入。三,紀念館人文景觀設計各要素之間意境的營造。
馬致遠紀念館空間人文景觀設計創新表現方法
馬致遠紀念館位于河北省東光縣縣城鐵佛寺旅游區內,紀念館整體建筑以馬致遠生活經歷為主線,以元木結構建筑為主體,體現元曲大家馬致遠的文化風采。
馬致遠紀念館設計內容的表現方式具體分以下三個方面來討論。
空間結構在紀念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紀念館空間布局上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廣場景觀部分;二是,馬致遠紀念館建筑主體部分。所有要素共同配合,使空間序列、場景組成變得統一和整體,共同抒發整個事件的情感。游線的規劃在設計中起到了主導的地位,空間的設計也更具有故事情節性。參觀者在特定路徑指引下,依次完成與不同空間環境的對話,并從中獲得一系列較為完整的心理體驗。
造景手段在紀念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廣場景觀設計中包括小河、小橋假山、房屋造景設計,還原了馬致遠散曲當中所描繪的意向場景,使游人更能直觀貼切的融入馬致遠紀念館的環境當中去。紀念館建筑則與四合院景觀結合起來,將皇家園林中的建筑設計元素,通過不同空間的搭配與四合院建筑的設計巧妙的結合起來,成為一處既適合參觀紀念先人,又適合有人休憩賞景的理想場所
隱喻手法在紀念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改造后的紀念館設計定位圍繞《天凈沙·秋思》散曲,把整首元曲所描繪的景色和紀念館景觀設計結合起來,用隱喻的手法運用到設計中,使觀者在游覽時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意圖使人們對馬致遠還有元曲所炸年出來的魅力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結語
論文主要研究如何能夠為紀念館空間人文景觀設計方面開辟新思路,探索出人文景觀創新設計新理念。通過對馬致遠紀念館的人文景觀重新塑造,構建出豐富的紀念館空間。為以后的紀念館景觀設計提供借鑒的意義。
(作者單位:華北理工大學)
課題編號:X2015029 課題名稱:紀念館空間人文景觀創新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