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
極簡主義并非簡單主義從簡約到極致為追求目標,元素組織的簡潔而有力以少勝多,是一種推薦最簡單的結構,最儉省的材料設計風格,感官上簡約整潔,品位和思想上更為優雅,極簡主義廣泛應用于后現代藝術中的各個領域。如今服裝設計、工業造型、空間設計等現代設計中不難發現簡約風的影子,而且還滲透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本文嘗試通過對極簡主義美學特征以及中國哲學歷史思想的探尋,為當代設計如何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展現人們的精神生活指明方向。
極簡主義設計的美學特征
“極簡主義”設計開始盛行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受到“少既是多”設計思想的影響,“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簡,“多”不是擁擠而是完美。特別是現代主義思想深刻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其特征就是一種美學上追求極致簡約的設計風格,一種簡約到無以復加的設計方式。極簡主義的影響最早在繪畫領域,主張把繪畫的語言減少到色與形的關系,用極少的色彩與極簡的形狀去描繪畫面,將一切不必要的物體拋棄。其后擴展至音樂、文學、建筑、產品、時裝以及平面設計等領域,成為現代設計的一種重要思潮。極簡主義設計風格往往都是以抽象的幾何形體和簡單的構成原則為基礎,通過對事物的概括性提取,使事物在形式上、顏色、材質等方面都達到一種高度概括的抽象風格,使得事物具有一種神秘含蓄凝練之美。極簡主義可以直接追溯到抽象主義藝術家蒙德里安和俄國構成主義等一些前輩藝術家,甚至還可以聯想到包豪斯的美學觀。極簡主義的代表無論是產品設計大師菲利普·斯塔克,建筑大師彼得·沃克,還是蘋果科技的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他們追求的表現形式視覺的簡約、明晰,不做任何多余的表現裝飾強調整體統一,作品表達樸質抽象讓人去思考去探索,力求呈現出一種寧靜的美感。
從中國哲學中看極簡主義
老子思想“少則得,多則惑”,少取會有收獲,多取反而會讓人迷惑。少不是說數量上的小,或是內容上的淺,老子說過,道無大小、深淺之辯,他說的少,是不執著于事物的大小,不執著于事物的深淺,是一種適量,是在一種量的基礎上的選擇整理。老子強調“空”,是相對于“實”,但不是完全的沒有?!按藭r無聲勝有聲”是在有聲映襯下建立在有聲下的無聲,并不是一聲都沒有,否則聲音、音樂、交談、是沒有依托的?!盁o畫處皆成妙境”,并不是虛無空白的不留一絲痕跡,不然白紙一張,談何藝術。老子雖沒有將藝術的美直觀的呈現給世人,但他卻給世人指明一條通往美的道路“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天下萬物產生于看得見的有形,而有形又產生于不可見的無形,就像道的運行通過有形的事物去體現無形的事物,從無形中去摸索有形的事物本生,循環往復的對比,所體現的是虛實相生的意境。美不在于內容形式的復雜變化,在于觀者能否感悟到無窮的意境,虛實之間所蘊含的優雅,這也是中國美學中一個獨具特色的理論。
道是不可言說的,是無為,而在佛法,提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吧敝甘挛锏拇嬖冢翱铡敝溉怂枷胫惺裁炊疾淮嬖凇=浌堋吧迸c“空”有千差萬別,但因性空無住,當體即空,因而事物也虛幻不定,了不可得。禪宗的境界并不是空無所有,更多的是讓人身心達到一種放空、靜慮。禪宗的美學體現是對審美自由的一種表達,比極簡主義思潮更為深入,它無視事物外在的形象表達,以去除執著為根本,主張“舍去表象,中得心源”,提倡對“本真至簡”的追求。
在中國哲學史上,空代表著一種重要的思想,“少則得,多則惑”,“有無相生”,“當體即空”,道與釋構成了中國傳統至高無上的審美理想。
從“無印良品”的設計看東方禪宗美學
創立于1980年的日本生活雜物品牌無印良品(MUJI),源于大道至簡,大象無形之氣,從產品到海報設計師原研哉賦予無印良品最大特點就是“空”。當我們進入西南地區最大的旗艦店,置身于店中給人的第一感受有種設計日常化、虛空、萬物有靈,天然去雕飾的單純樸素之美。無印良品的設計產品大多采用天然材質的棉、麻、紙、藤等環保制品,強調材料的內在之美,注重與大自然的和諧,這些溫和特性的材質能夠與人拉近距離,使人有回歸自然的感覺。店內的日用品和衣物永遠都是樸素的灰色白色米色,款式也簡單到了極點,在包裝與產品設計上皆無品牌標志。雅致的色彩、自然的材質、簡潔的造型,這些具有日本氣質的設計理念正是受到禪宗思想的深刻影響。作為一代大師原研哉帶著一股禪意美,將日常產品升華至文化層面,這種設計文化精神被全球設計界認為無印良品是最有代表性的禪宗美學。如果說無印良品是一個品牌,不如說它是一種生活哲學。無印良品在現實設計實踐中融入西方簡約主義與東方禪宗美學,體現了樸實自然,謙遜安靜返璞歸真的審美意識。
極簡主義設計未來發展
設計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們當今提倡綠色環保設計,以對人性的關懷為設計理念,以節約能源為目的,從本質上看,極簡主義是現代主義設計中派生出來的設計風格,但它與現代主義設計又有明顯的區別。它具有現代人所喜歡的簡潔、精細的風格特征,也迎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極簡主義設計給人帶來的是一種頭腦風暴似的思維延伸,這種簡約風并不是常人認為的簡單,是讓人去尋求內在的一份寧靜,返璞歸真。當事物變得只剩下線條、圖形、色彩、大面積的留白時,給觀眾留下的只有主題與關鍵詞,人們必須深入的去思考、擴展,從而通過思維的發散延伸,真正的領悟事物所要表達的情感與思想,從此達到一種設計的趣味。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作者簡介:李 加(1978-),女,漢,籍貫:成都,碩士,現任職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