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袁燕
宋代,中國封建社會已經走上衰敗的時期。宋代統治者再確立政權后頒布的服飾制度以示嚴格的等級制度。宋代服飾經過幾次較大的改革后,即保守又不失周漢官服典雅、莊重的風格,并突出強調了服飾作為政治等級的標志。宋代官服是以“存天理、滅人欲”為借口而擬定的,它依然體現出中國古代官服一貫的等級性。
官員常服制度
宋初,官制、軍制基本承襲唐代,衣冠服飾也沿襲晚唐五代的遺制。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重新制定服制。再實行了七十余年后,康定年間宋仁宗景祐又對服制進行了一次修改,不僅對冕冠、袞服紋進行了調整,也對百官的朝服進行了調整。唐代形成的由黃、紫、朱、綠、青、黑、白等七色構成的官品服顏色等級序列預示著唐時期是按照品級定冠冕服飾,這一等級性對宋代的官品服有著深厚的影響。宋初的服飾制度并不是一味的承襲唐五代的服飾制度,而是在承襲的同時賦予其獨特的時代特色和文化特色。
品級官員常服
品官常服也可以稱為公服,是宋代官員的象征,區別于平民百姓。沿襲唐制以服色來區別官職。常服形制簡單,曲領大袖、下施橫襕、束以革帶,戴幞頭,佩魚袋,著烏皮靴。宋初承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
1.襕衫
圓領襕衫的領型一般為曲領或稱盤領。宋初時,是男子均可服用的一種衣式,源于唐代卻區別于唐代,受到北朝遺制的影響,將交領改成圓領、袖子也改成了窄袖,下施橫襕以應對古時上衣下裳之制。
2.銙帶
宋初,在唐銙帶的基礎上,宋銙帶了做出了一些改變,等級制度更加森嚴。從銙帶的質地、數量、以及銙帶所雕花紋來區別等級。《宋史》卷一五三《輿服志五。諸臣服下》記載,三品以上服玉帶,十三銙;四品以上服金帶,十一銙;七品以上未參官及內職武官服銀銙帶;八品九品服黑銀。
3.因時所需的佩魚之制
佩魚制度是常服制度中標志等級的重要載體之一。佩魚制度源于戰國時期的兵符,是當時一種調兵遣將的憑證。乘裝魚符的袋子被稱為魚袋,三品以上佩金魚帶,五品以上服銀魚袋。宋魚袋是用金銀在魚袋上飾以魚形而佩之,系掛與腰間以區別貴賤。
4.幞頭
隋唐時期的幞頭發展到宋代已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除祭祀、朝會需要冕冠以外,一般都會戴幞頭。幞頭的形制也和前代有明顯的不同,告別了軟巾,選用了漆紗,外觀上呈現出固定、堅硬的視覺,兩腳也變得多姿多彩,直腳、交腳、順天等各式各樣的形態。宋代的幞頭多為展腳,最初長度最多只有一尺左右,后來越伸越長。幞頭直腳的伸長,據說是為了讓大臣們在朝廷上站班時互相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在朝堂上交頭接耳?!端问贰ぽ浄啤氛f:“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乘輿或服折上焉。”以此看來,在宋朝朝會官員著公服時皆服平腳幞頭。
5.腳服
從唐代開始,百官朝服開始棄舄改靴,靴子進入了封建冠服體系之中,地位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宋代沿襲唐制,祭服用舄,朝服用靴。如《宋史 輿服制》記載:“靴,宋初沿舊制,改履用靴。政和更定禮制,改靴用履,中興仍之乾道七年,復改用靴?!?/p>
(作者單位:西安工程大學)
作者簡介:王嘉,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研究生;
指導老師:袁燕,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