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雖然魯繡發展的十分平穩但其在中國的知名度和其商品的程度化都沒有打開。由于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受到山東輕紡織工業影響,魯繡的發展道路還是及其坎坷的。本文主要對魯繡的工藝及現狀進行分析,詳細分析魯繡在發展過程中的機遇與挑戰,從而為魯繡的保護與開發奠定理論基礎。
魯繡概況
1.魯繡的起源
魯繡文化的興起之地就是齊魯大地,刺繡在其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所生產出的產品在各個地區都有銷售。魯繡其衰落原因還主要是因為其沒有跟得上時代的發展,僅僅是停留在自我的空間去發展。
魯繡的發展方向也不是單一方向發展,而是分為觀賞性刺繡與實用性刺繡。觀賞性刺繡論其特點主要是著重寫實,注重線條和色彩;實用性刺繡則是與生活方式相結合,展現出裝飾性的形象特征。
2.魯繡的藝術特點
魯繡的繡地是指刺繡的材料,每一件刺繡作品都要具備的載體。繡地在其刺繡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視的,人們欣賞佳作不會因為它是載體而不去關注它,底料與刺繡的色調紋樣的統一也是需要人們關注的。魯繡的色彩是刺繡作品得以良好的表達的關鍵性所在,人們看東西都是先看到其色塊再欣賞其細節的。魯繡的針法運用的十分靈活,繡種也更是豐富。
3.魯繡的文化意義
現存的魯繡品,可以反映山東的傳統文化發展,它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展現出山東的文化特色。魯繡具有色彩秀麗、造型生動、針法多樣的特點。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的競爭變得越來越重要,文化逐漸成文影響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魯繡藝術獨有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特征以及多樣的表現形式,在對其傳承與保護的同時,帶給紡織業新的活力,并且給文化創意產業帶來新的形式和內容。有利于深化設計的文化內涵,從而推進當代時尚創意設計的發展。
魯繡發展現狀分析
1.魯繡PEST分析
(1)P(政策)
1)1997年5月20日國務院令第217號發布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目的是為了保護傳統工藝美術,促進傳統工藝美術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2)《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到,堅持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相結合,促進藝術衍生產品、藝術授權產品的開發生產,加快工藝美術產品、傳統手工藝品與現代科技和時代元素融合。
3)8月文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布《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鼓勵各地發展工藝品、演藝娛樂、文化旅游、特色節慶、特色展覽等特色文化產業。工藝品業要在保護多樣性和獨特性的基礎上,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促進特色文化元素、傳統工藝技藝與創意設計、現代科技、時代元素相結合。
(2) E(經濟)
1)中國宏觀經濟預計將在2017年后期出現穩定的反彈,并逐步步入中高速的穩態增長軌道之中。
2) “十三五”時期我國將邁向高收入的富裕型發展階段。預計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超過1萬美元以上,初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水平,實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總目標。
(3)S(社會)
1)人們消費趨向小批量生產加工和個性化設計生產。人們希望通過個性化的設計和小批量生產或者定制業務,體現自己的生活愛追求。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
2)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不僅僅考慮產品的商品的使用價值。還考慮產品的其他延伸物,這些"延伸物"可能會與其他的產品具有很大的差異性。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會優先考慮產品的認知度和心理上的認同感,個性化消費逐漸成為消費的主流。
4) T(技術)
1)3D打印技興起,可以將計算機設計的產品直接生產,從而極大地縮短產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產率和降低生產成本,給魯繡的發展帶來新的方向。2)繡線材料和針法不斷創新發展,給予了魯繡新的能量與活力。
2.魯繡現存在問題分析
(1) 當代魯繡發展的不利條件
傳統魯繡是通過手工刺繡完成,刺繡的種類豐富,針法多樣,這是魯繡最具特色之處。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對于魯繡的需求量大量增加。很多魯繡生產商為了提高利潤采用手工與機器相結合的生產方式。改變了刺繡原有的生產工藝和特定的生存環境。原來通過手工刺繡工藝完成的魯繡逐漸發展成抽紗繡、手動縫紉機繡、和旅游紀念品等。主要銷往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來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魯繡由于消費主體的變化,其使用功能逐漸從日常用品想工藝品轉變,逐漸的脫離了大眾消費,刺繡風格逐漸向蘇繡等藝裝飾風格為主的刺繡靠攏。魯繡的識別性逐漸降低,其原有的文化意義和傳統工藝逐漸消失。
(2)地域文化傳播力不足
魯繡忽略了對其價值和工藝的宣傳,人們對它的了解不足,一些人也遺忘了傳統魯繡文化。幾乎無人問津本地繡史,也遺忘了傳統魯繡技藝。如今,魯繡工藝的生存環境已經被改變,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已經體會不到傳統手藝的樂趣與情感的宣揚,很多傳統的民俗習慣也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而丟。因此魯繡應該加強對其文化和歷史的宣傳,重新喚起人們心中對于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的向往與追求。
(3)缺少創新性設計
現在,隨著電子繡花機的發展,魯繡的很多針法已經失傳,魯繡逐漸被同化,與此同時,魯繡的傳承人數量也越來越少。魯繡作品逐漸缺乏民俗,也缺少一定的實用性。與其他繡品相比,魯繡還缺乏在設計性和創造性,單一、平庸的設計逐漸使它埋沒在社會發展的大潮流中,因此魯繡的發展急需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加入其中,使魯繡重新發揮其獨有的魅力。
(作者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作者簡介:楊凱越(1992-),山東省煙臺市,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15級碩士,設計管理。